在2025年秋季开学第一次
全体教师大会上的校长讲话
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当金秋的第一缕清风轻拂过校园的树梢,当丹桂的馥郁芬芳
悄然弥漫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又一次怀揣着憧憬与希
望,站在了新学年的崭新起点上。漫步在熟悉的校园,那焕然
一新的教室布置、那充满朝气的欢声笑语,无不洋溢着蓬勃的
生机与活力。再看看身边,每一张熟悉又亲切的脸庞上,都写
满了对新学期的期待,这期待如同一束束明亮的光,照亮了我
们前行的道路,也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肩头责任的千钧之
重。
今天,在这个意义非凡的时刻,我想和大家一同深入探讨四
个关键词——想为、敢为、勤为、善为。这四个词,绝非简单
的口号,而是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殷切要求,更是我们
肩负立德树人神圣使命的必然追求。教育,它绝非仅仅是知识
的传授,而是一场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伟大征
程。在这场征程中,每一位教师都是当之无愧的筑梦人,我们
的每一个举动、每一次抉择,我们的“为”与“不为”,都如
同蝴蝶效应一般,直接关系着孩子们的成长轨迹,关系着教育
的未来走向。
一、育人要有“想为”之境界
“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民魂。”这句掷地有声的话
语,深刻地道出了教师职业的崇高与伟大。我们的讲台虽只有
三尺,却承载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手中的粉笔虽
细,却能在孩子们的心田里播下梦想的种子,铸就民族的魂
魄。
(一)想为,彰显的是教育者的思想自觉
教育的行动自觉,犹如源头活水,其根源在于想育人的思想
自觉。在教育的这片广袤天地里,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
不仅仅是冰冷的文字,它们是开启孩子们智慧之门的钥匙;课
堂上的每一次互动,都不仅仅是简单的问答,它们是搭建师生
心灵沟通的桥梁;校园里的每一次相遇,都不仅仅是偶然的邂
逅,它们是塑造孩子们品格的珍贵契机。这一切,都在深情地
呼唤着我们,必须拥有“想干事”的主观愿望。
唯有在内心深处坚定“一日无为、三日难安”的紧迫感,将
育人视为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刻铭记“育人光
荣、误人可耻”的信念,我们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保持清醒的
头脑,不被外界的喧嚣和诱惑所干扰。当我们看到孩子们那一
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当我们听到他们那一声声真挚的“老师
好”,我们怎能不心生责任感,怎能不主动地去思考如何更好
地引导他们成长?这种思想自觉,是我们投身教育事业的内在
动力,是我们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支柱。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个抽象
的知识点,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查阅资料、设计教学方案。有
的老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会亲自制作精美的课
件,配上悠扬的古典音乐,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这些老师
正是因为有了想育人的思想自觉,才会如此用心地去对待每一
堂课、每一个学生。
(二)想为,体现的是教育者的使命担当
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我们肩负着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这使命如同一座巍峨的高
山,矗立在我们前行的道路上,激励着我们不断攀登。想
为,就是要我们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
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将教育的梦想与民族的复兴紧密联系起
来。
我们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关注他们的身心健
康,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我
们要主动伸出援手,给予他们耐心的指导和鼓励;当学生在生
活中遭遇挫折时,我们要用心去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温
暖的安慰和支持。我们要以想为的境界,激发自己的教育热
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教育者的使命担当,为培养德智体
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曾经有一位老师,他所带的班级里有一个学生家庭贫困,面
临辍学的困境。这位老师得知情况后,不仅自己拿出一部分工
资资助学生,还积极联系学校和社会各界力量,为学生争取到
了更多的帮助。在他的关心和鼓励下,这个学生重新燃起了学
习的希望,最终考上了理想的大学。这位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诠
释了教育者的使命担当,他的想为,改变了一个学生的命运。
(三)想为,孕育的是教育者的创新活力
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和机遇。如果我们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就无法满足学生日益
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也无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想
为,就是要我们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勇于探索教育的新
方法、新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线上教学、虚拟现实教学等新的
教学模式不断涌现。想为的老师会积极学习这些新技术,将其
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比如,有的老师利用在线教学平台,为
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
进行自主学习。还有的老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身临其
境地感受历史事件、科学现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学习效果。
想为的老师还会关注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更新自
己的教育理念。他们会尝试开展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新
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不断地创
新,我们可以让教育更加生动有趣,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需
求。
二、育人要有“敢为”之勇气
(一)敢为,是打破常规的魄力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存在着一些固有的观念和方法。然
而,这些观念和方法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学生和所有的教学
内容。敢为,就是要有打破常规的魄力,敢于挑战传统的权
威。
例如,在课程设置方面,传统的课程往往是按照学科进行划
分的,各学科之间相对独立。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
决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敢为的老师会尝试打破学科界
限,开展跨学科教学。他们会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项目,让学生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这样
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更好
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在教学评价方面,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但
考试成绩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敢为的
老师会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除了考试成绩外,还会关注学
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参与度等方面。他们
会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全面、客观地
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敢为,是直面困难的决心
教育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比如,有的
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动力不足;有的班级学生人数较
多,管理难度较大;还有的学校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等。敢
为,就是要我们有直面这些困难的决心,不退缩、不逃避。
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敢为的老师不会轻易放弃他们。他们
会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分析学生学习困难的
原因,然后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有的老师会利用课余时间
为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有的老师会组织学习小组,让学生
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在班级管理方面,面对人数较多的班级,敢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