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
上学习治国理政第五卷的发言材料
近期,通过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的深入学习,我
深受教育、备受启发。这部重要著作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
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作为区人大常委会的负责同志,我结
合人大工作实际,聚焦如何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区高质量发
展的具体行动,谈几点认识、体会与打算。我不谈具体工作成
绩,主要围绕认识和思路,向各位同志作一个汇报。
一、把握“关键一招”,以法治保障引领改革纵深推进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深刻阐明,改革与法治如鸟之
两翼、车之两轮,必须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当前,改革已进
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作为地方
国家权力机关,人大必须发挥法治的规范、引领和保障作
用,确保每一项改革都在法治轨道上有序进行,确保改革成果
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一)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核心要义
学习第五卷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这要求我们的改革不能是零敲碎打、头痛医
头,而必须是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制度创新。对于*区而
言,无论是产业转型、城市更新,还是社会治理、民生改
善,都迫切需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人大的根本任务,就是要
通过法定程序,将党的改革主张转化为全区人民的共同意
志,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这就要求人大工作必须与
区委的改革部署同频共振,主动思考、提前介入,为重大改革
决策提供法理支撑和民意基础,确保改革于法有据、行稳致
远。
(二)健全完善深化改革法治保障体系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也是最稳固的改革保障。当前,我
区正处在《*区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的收官之年。如何确保
这一方案的目标全面实现,是人大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过
去,各政府部门每年都会提交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这为人
大监督提供了基础。下一步,区人大常委会计划将监督重心从
审议常规报告,转向对关键领域改革的“靶向式”法治保障监
督。要重点围绕我区在优化营商环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
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改革重点领域,组织开展专项视察和专题调
研。例如,针对部分企业反映的政策执行“中梗阻”问题,人
大可以组织代表深入调研,评估相关“放管服”改革政策的落
地实效,推动政府部门清理、修改或废止那些已经不适应高质
量发展需要的规范性文件。同时,适时听取和审议区政府关于
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完成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对照方案目
标,逐项检查落实情况,推动法治政府建设
从“有”向“优”转变。
(三)强化对改革任务落实的监督问效
徒法不足以自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人大监督的锋
芒,必须体现在推动改革任务的有效落实上。学习第五卷,我
深刻体会到,监督不能停留在“文来文往”的程序性监督,必
须深入到改革的一线,强化“效果监督”。为此,区人大常委
会将进一步探索和运用刚性监督手段。对于区委确定的重大改
革项目,如*研发及制造中心、*精品包装研发生产基地等产业
项目的推进,人大将通过“嵌入式”监督,跟踪项目审批、土
地供应、要素保障等环节的法治状况。对于社会关注度高、与
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改革事项,如下放行政执法权的承接与运
行情况,可以依法启动询问、质询等监督方式,推动问题解
决。此外,还计划引入“立法后评估”机制,对过去几年区人
大及其常委会出台的地方性规范文件,特别是涉及经济社会管
理方面的,开展实施效果评估,检验其是否真正达到了促进改
革、服务发展的预期目标,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立改废
释”的建议,形成“决策—立法—实施—监督—评估—再立
法”的闭环管理,确保法治对改革的保障精准有效。
二、聚焦“核心动力”,以创新动能驱动高质量发展
第五卷用大量篇幅论述了高质量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习近
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概念,为我们指明了发展的未
来方向。*区作为*市的中心城区,工业基础较好,但传统动能
减弱的压力同样存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根本出路在创新。人
大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创新”这个核心动力,通过制度供给和
有效监督,为新质生产力的成长壮大营造一流环境。
(一)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时代内涵与实践要求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驱动,特点是高科技、高效能、高
质量。对于*区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摆脱对传统要素
的依赖,加快实现从“要素带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
变。我区近年来在先进装备制造、健康医药等领域已经有了一
定的积累拥有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和高新技术企业67家全社
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这些都是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宝贵基
础。人大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是直接参与技术研发或项目招
引,而是要通过审议决定重大事项、监督法律法规实施等方
式,确保区委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能够转化为政
府的有效行动和全社会的广泛共识。
(二)优化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制度环境
制度环境是科技创新的“土壤”。土壤肥沃,创新之树才能
根深叶茂。区人大常委会计划明年将“优化科技创新法治环
境”作为一项重点议题。核心工作是系统性梳理我区现行的、
涉及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