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XX 区城市安全治理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召开这次会议,主题非常明确,也非常重要,就是聚焦当
前我区城市安全领域的突出风险,特别是自建房安全和电动自行
车治理这两大“硬骨头”,深入分析形势,部署下一阶段的重点任
务。城市安全是区域发展的基石,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最基本、
最核心的保障。安全工作,一失万无。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松
懈,任何环节都不能有半点马虎。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
任感,把安全这根弦绷得更紧,把各项工作抓得更实。
一、正视成绩与短板,清醒认识城市安全治理的严峻性与复
杂性
过去一段时间,全区上下在城市安全治理方面付出了巨大努
力,也取得了一些来之不之的成绩。尤其是在消防安全领域,得益
于持续的高压整治和精细化管理,去年我区火灾发生数量同比下
降了 17.7%,没有发生亡人火灾事故,这充分说明我们的工作方向
是正确的,措施是有效的。在电动自行车治理方面,通过大力推进
基础设施建设,去年一年就超额完成了市级下达的任务,新增充电
接口超过 4 万个极大地缓解了“充电难”问题,从源头上减少了
“飞线充电”等危险行为。这些成绩,是全区各部门、各镇街以
及广大基层干部辛勤付出的结果,应当予以充分肯定。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成绩是阶段性的,当前我区城市
安全的基础尚不稳固,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安全问题具有
顽固性和反复性,稍有松劲就可能反弹回潮,甚至酿成大祸。我们
必须深刻认识到,风险的交织叠加,新旧矛盾的并存,是我区当前
安全治理工作最显著的特征。
一方面,历史遗留的风险存量尚未见底。自建房问题就是其
中的典型代表。我区城乡结合部、老旧街区存在大量自建房,这
些建筑很多建设年代久远,标准不一,不少还被改造用于出租、经
营,形成了复杂的业态。结构安全、消防安全、用电用气安全隐
患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个潜在的“火药桶”。三年多前,也就是
2022 年 2 月,我区一处自建房就曾发生过一起因电动自行车起火
导致的火灾,造成 5 人不幸遇难教训极其惨痛,至今想来仍然令人
心悸。全国的数据也显示,居民自建房火灾占到了居住场所火灾
总数的六成以上,是名副其实的“重灾区”。这些自建房的安全问
题,是发展过程中积累下的历史欠账,体量大、情况复杂、整治难
度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拿出更大的决心和更强的韧性去
持续攻坚。
另一方面,发展带来的风险增量不断涌现。电动自行车就是
一个非常突出的例子。目前我区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经超过 30
万辆,并且还在持续增长。它在方便群众出行的同时,也带来了巨
大的安全挑战。从生产销售环节的非法改装,到使用环节的违规
停放、入户充电,再到报废环节的电池处理,每一个链条都潜藏着
风险。特别是部分居民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将电动车停放在楼道、
门厅等疏散通道内,或者私拉电线“飞线”充电,这些行为一旦引
发火灾,极易造成严重后果。正如会议通报的情况,尽管我们做了
大量工作,但这些不文明、不安全的行为仍然屡禁不止,成为城市
治理中的一大顽疾。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两类风险正在呈现出加速融合、相互放
大的趋势。许多自建房被隔断成若干个小单元用于出租,租户高
密度聚集,而这些租户又往往是电动自行车的主要使用群体。有
限的空间、混乱的管理、薄弱的消防设施,再加上电动自行车充
电这一高风险因素,使得“自建房+电动自行车”的组合,成为当前
城市安全风险防范中最薄弱、最危险的一环。这种“小隐患”引
发“大事故”的风险,正在我们身边集聚。我们绝不能对此掉以
轻心,必须保持高度警醒,以极限思维来审视和应对这些挑战。
二、坚持系统观念与极限思维,构建城市安全治理的新格局
面对复杂严峻的安全形势,传统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的零敲碎打式治理已经难以为继。必须树立系统观念,坚持源头、
过程、末端一体化治理,打好“组合拳”。同时,要牢固树立极限思
维,把情况想得更复杂一些,把措施准备得更周全一些,宁可十防
九空,不可失防万一,全力构建起与我区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市安
全治理新格局。
第一,聚焦源头治理,下好风险防范“先手棋”。
任何风险,如果能在源头被阻断,治理的成本和难度就会大大
降低。抓安全,必须抓源头。
对于自建房安全,源头就在于“建”和“管”的环节。要严
格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要求住建、规自、城管等部门必
须切实履行监管责任。对于新建、改建、扩建的自建房,必须建
立起一套严格的审批和监管流程,确保其从设计、施工到验收的
每一个环节都符合安全标准。特别是对涉及主体结构改变的工程,
绝不能有丝毫含糊。要加大对违法建设的巡查和打击力度,做到
“露头就打”,坚决遏制新的安全隐患产生。同时,要压实房屋所
有权人的主体责任,通过签订责任书、加强法制宣传等方式,让每
一位房主都清楚认识到自己是房屋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对房
屋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和维护。
对于电动自行车安全,源头在于生产、销售和登记环节。市
场监管、公安等部门要协同发力,开展常态化的联合执法检查,对
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非法改装拼装的电动自行车及蓄电
池的窝点,要坚决予以取缔,依法从严查处。要探索建立更为严格
的销售登记制度,尝试推行“一车一池一码”的管理模式,实现对
车辆和电池来源的全程可追溯。只有把住了源头这个关口,才能
有效减少流入社会的高风险车辆,为后续管理减负。
第二,深化过程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