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诗歌中的民族之魂
2025 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
年。抗战烽烟里,诗歌如号角,以最凝练、最炽热、最铿锵的形
式,发出民族不屈怒吼、点燃全国抗战烽火、记录历史悲壮史诗。
让我们从这些不朽诗歌中传承抗战信仰、体察军民情谊、汲取奋
进力量,赓续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赶考之路上书写新的篇
章。
从诗行中传承“许党报国”的信仰。“恨不抗日死,留作今
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吉鸿昌将军在生命尽头,
以枝为笔、以地为纸写下的《就义诗》,他用生命诠释了对党忠
诚的深刻内涵;陈毅元帅在《梅岭三章》中写到“此去泉台招旧
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告诉我们即使身处绝境也要挺起民族脊
梁;诗人田间在《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中写到“敌人用刺刀,杀
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用振
聋发聩的文字表达了誓死不做亡国奴的血性。年轻干部当从中感
悟民族之魂、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把
“两个维护”“两个确立”融入精神血脉,面对“四大考验”“四
种危险”,像抗战时期的共产党人那样,旗帜鲜明、步伐坚定、
无所畏惧,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确保在任何时候、
任何情况下都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从诗情体察“军民鱼水”的情谊。文艺小战士刘鹏所创作的
《白菜谣》传遍新四军,其中唱道:“当兵要当新四军,吃菜要
吃白菜心……军民本是一家人,军爱民来民拥军”,用最朴素的
言语道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道理;“雁翎队,是子弟兵,
白洋淀百姓最欢迎。群众是水他是鱼,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