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九一八”:不敢忘!不能忘!不会忘!
1931 年 9 月 18 日的秋夜,日军蓄意炸毁柳条湖附近南满铁
路路轨,随即反诬中国军队破坏,连夜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
火光染红夜空,枪声惊醒沉睡的国土,中国人民长达十四年的艰
苦抗战,自此拉开序幕。九十四载春秋流转,山河早已换了新颜,
但每年如期响起的防空警报,始终穿透时空、直抵人心。战争的
硝烟虽在岁月中消散,但刻在骨血里的苦难与抗争、融入灵魂的
坚韧与不屈,永不能忘、永不敢忘、永不会忘。
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当和平的阳光洒满大地,当发展的浪
潮奔涌向前,广大党员干部更需回望历史烽烟,从十四年抗战的
壮阔史诗中汲取前行力量。如何以今日之奋斗告慰往昔之英烈?
如何以民族之振兴洗刷昨日之屈辱?答案,藏在“知史”的清醒
里,落在“铭志”的实干中,更刻在“勿忘”的初心间。
不敢忘“家国破碎”之痛,以史为鉴厚植爱国情怀。“爱国”
二字,从不是书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在民族危亡时刻用生命托
举的信仰,是在山河破碎之际用热血践行的担当。“九一八”事
变后,国土沦丧的屈辱、同胞受难的惨状,点燃了无数仁人志士
的爱国热血。在东北抗日的烽火中,赵尚志、杨靖宇等率领队伍
在白山黑水的林海雪原间辗转游击,饿啃草根、冷卧雪窝,一次
次突破日军的“围剿”;赵一曼同志面对酷刑坚贞不屈,那句“未
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豪迈誓言,早已融入山川
大地,成为镌刻在民族记忆里的精神丰碑……他们用生命诠释
了“爱国”二字的重量,为后世树立了永不褪色的精神标杆。如
今,硝烟早已散尽,但爱国的初心从未因时代变迁而改变。广大
党员干部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始终与党同心、与人民同向,把
个人理想与祖国前途紧密相连、把人生追求与民族命运同频共振,
扎根基层一线、奉献广袤大地;要在实践磨砺中锤炼过硬本领,
在各自岗位上深耕细作、发光发热,让爱国情怀在新时代的奋斗
中绽放光芒。
不能忘“中流砥柱”之责,以史为镜铸牢对党忠诚。回望十
四年抗战史,有一个答案始终清晰: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
中流砥柱。自诞生之日起,我们党便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
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这一信念如明灯般照亮百年征
程。“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面对国民党政府“攘外必先安内”
的政策,中国共产党率先吹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