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弘扬抗战精神 继续奋楫前行
同志们,今天,我们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胜利 80 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回望那段血火交织的岁月,既
是为了铭记牺牲,更是为了汲取面向未来的磅礴精神力量。这片
热土,在抗战史诗中写下了壮丽篇章——延安窑洞的烛光映照着
《论持久战》的思想光芒,瓦窑堡会议、洛川会议为全民族抗战
指明方向;千里河防线上,三秦儿女以血肉之躯阻挡日寇铁蹄;
大后方民众节衣缩食,百余万三秦子弟浴血沙场,数百万难民于
此获得庇护。历史档案无声诉说:这片热土不仅是党中央指挥抗
战的中枢,更是用牺牲与奉献筑起的民族脊梁。
一、深刻把握抗战精神的时代内涵,筑牢信仰根基。抗战精
神是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淬炼出的精神丰碑。习近平总书记
将其精辟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从《诗经·秦风·无衣》的“与子同袍”,到抗战时期“地无分
南北,人无分老幼”的全民动员,家国大义始终是民族血脉中最
深沉的力量。抗战档案里那一张张民众缴纳“救国公粮”的清单、
一双双赶制军鞋的双手、一次次义无反顾的参军记录,正是这种
“为国尽责”情怀在三秦大地上的生动写照。1938 年,关中平
原遭遇大旱,可仅西安周边就征集军粮 1200 万斤,农民们说:
“咱饿着肚子也要让前线战士吃饱。”渭南县一位叫王淑贤的妇
女,把准备给儿子娶媳妇的棉被拆了,带领全村妇女 3 天赶制出
500 双军鞋。这些朴素的行动背后,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的赤诚担当。中国共产党人冲锋在前,以中流砥柱之姿,将这
种爱国情怀升华为争取民族解放的磅礴伟力,这正是我们今天干
事创业最需要的精神底色。二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这份气节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可征服的灵魂。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
地中战斗至最后一息,胃里只有未能消化的树皮草根;赵一曼烈
士留给幼子的泣血遗书里写着:“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
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
亲是为国而牺牲的”;狼牙山五壮士纵身一跃的壮举,无不闪耀
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在河防前线,1939 年的“碛
口保卫战”中,八路军 385 旅一个连坚守阵地,面对十倍于己的
日军,战士们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就用刺刀拼杀,全连 120 人仅有
7 人生还,却死死挡住了敌人的进攻。这种“宁死不当亡国奴”
的气节,在新时代依然是我们抵御歪风邪气、坚守原则底线的精
神脊梁。三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从精忠报国的岳
飞,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再到抗战中千千万万“冒着敌人炮火
前进”的将士,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面对
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中国人民抱定血战到底的决心,展现了
“百折不挠、血战到底”的坚韧与豪迈。档案中记录着这样一组
数据:陕甘宁边区先后开展了 19 次大规模扩兵运动,每次都超
额完成任务;在“百团大战”中,籍战士占参战兵力的 23%,伤
亡率却高达 31%,因为他们总是冲锋在最前面。这种敢于亮剑、
勇于牺牲的气概,正是我们今天攻克改革难关、突破发展瓶颈最
需要的精神利刃。四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故天
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正是这份“正义必胜、人
民必胜”的坚定信念,支撑中国军民在 14 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
克服武器劣势、物资匮乏与环境险恶,最终赢得胜利。延安窑洞
的灯光穿透漫漫长夜,象征着黑暗中永不熄灭的希望之光。1941
年,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封锁,“几乎没有衣穿,没有
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
盖”。可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边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
动手、丰衣足食”,不仅渡过了难关,更创造了经济奇迹。这种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困境中开辟道路的信念,是我们应对风险
挑战、实现宏伟目标的精神灯塔。
二、深刻领会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汲取前行伟力。抗战精
神绝非尘封的历史记忆,其蕴含的真理力量在新时代愈发彰显,
是实现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一是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
的领导。回望近代,山河破碎源于领导核心的缺失。民族危亡关
头,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高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
挺立在抗战最前线。从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到开辟敌后战
场,从百团大战到战略反攻,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
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正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从
“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强起来”。从全面小康建成到福建
舰劈波斩浪,从月球探测到“一带一路”联通世界,新时代的历
史性成就雄辩证明:办好中国事情,关键在党。传承抗战精神,
核心在于坚守党的领导这一最高政治原则,深刻领悟“两个确立”
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复兴伟业行稳致远。
二是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深刻昭示:道
路决定命运。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救国尝试的失败,
反衬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唯一正
确的康庄大道。这条道路立足国情、植根实践,焕发出强大生机
活力——经济腾飞跃居世界第二,文化繁荣百花齐放,科技突破
竞相涌现,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抗战时期,我们党在陕甘宁边区
进行的新民主主义建设实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早期探索。
当时实行的“三三制”政权、减租减息、发展生产等政策,既调
动了各阶层积极性,又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