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2025年移风易俗培树文明乡风推进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 2025 年移风易俗培树文明乡风推进会上的 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镇移风易俗、培树文明乡风的再动 员、再部署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上级精神,总结前期 工作,分析当前形势,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动员全 镇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强化举措,坚决打赢这场革 除陈规陋习、弘扬时代新风的攻坚战。刚才,X 传达了区里的会 议精神,并对我镇的工作作了具体安排,我都同意。X 村和 X 村的书记也作了很好的表态发言,听了以后很受鼓舞,也看到了 大家推进这项工作的决心和信心。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移风易俗工作的重大意义,切 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移风易俗,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乡村振兴战略 的题中之义。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这项工作 的极端重要性。 (一)推进移风易俗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风文明的 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风文明是乡村振 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一个地方的乡风好不好,直接关系到 群众的精神面貌,关系到乡村的社会风气,关系到基层社会治理 的成效。当前,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人民生活 水平显著提高,但在精神文明领域,特别是婚丧嫁娶活动中, 一些陈规陋习依然根深蒂固,成为群众的沉重负担,也侵蚀着来 之不易的发展成果。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大操大办、薄养厚葬 等现象,不仅加重了群众的经济负担,更败坏了社会风气,甚至 成为部分家庭返贫致贫的诱因。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 不仅会影响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会阻碍我们乡村全面振兴 的步伐。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推动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 弘扬新风正气,是实现乡风文明的“牛鼻子”,是实施乡村振兴 战略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我们绝不能有“一手硬、一手软”的 思想,必须把这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乡风文明的实际 成效,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推进移风易俗是站稳群众立场、回应群众期盼的民心 工程。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做一 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美好的生 活。长期以来,愈演愈烈的人情消费、婚丧大办,让广大群众苦 不堪言。很多人是“爱面子、受活罪”,办一场事,几年甚至十 几年的积蓄付诸东流;收一次礼,就背上了沉重的人情债。这种 被“面子”和“人情”绑架的社会风气,已经成为群众普遍的 “忧心事、烦心事”。我们作为党员干部,必须置身于群众的所 思所想所困所盼之中,感同身受地去体会群众的难处。群众不是 不想改,而是不敢改、不好改,怕捅破那层情面、脸面的“窗户 纸”。我们党委、政府、村党组织就是要挺身而出,为群众撑腰 鼓劲,帮助群众把想说而不敢说的话讲出来,把想做而不敢做的 事做起来,旗帜鲜明地向陈规陋习宣战,坚决把群众从过重的人 情负担和奢侈浪费的攀比风气中解放出来。这项工作,本质上就 是一项减轻群众负担、增进民生福祉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民 心所向,政之所行。我们必须以坚定的决心和务实的举措,把这 件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真正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让群众 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三)推进移风易俗是深化基层治理、提升治理能力的现实 考验。移风易俗工作,看似是社会风气问题,实则是对我们基层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这项工作涉及千家万户, 牵扯到复杂的传统观念、人情关系和社会心理,治理难度很大。 能不能啃下这块“硬骨头”,直接反映了我们基层党组织的组织 力、号召力和战斗力,直接考验着我们党员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 和担当作为精神。当前,我镇的移风易俗工作已经进入了攻坚克 难、深化拓展的关键阶段。第一批典型样板村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成果尚不稳固;第二批重点推进村刚刚起步,面临着诸多挑战。 时间紧、任务重。全镇上下决不能有任何“走形式”“走过场” 的心态,更不能有畏难情绪和松劲思想。我们必须把这项工作作 为锤炼干部作风、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实践场,以“功成不必在 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一锤接着一锤敲,一环紧着一环抓, 务求取得扎实成效,向全镇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聚焦关键环节,拿出攻坚克难的过硬举措,推动文明 乡风化风成俗 移风易俗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 我们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确保各项工 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一)要强化组织引领,健全“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 两大核心机制。基层党组织是推动移风易俗的“主心骨”。各村 党组织书记要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把这项工作牢牢抓 在手上。核心是要抓好两个关键载体。一是要完善“村规民约”。 制度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各村要结合自身实际,立即组织力量 对现有的村规民约进行修订和完善,或者专门制定移风易俗的专 项规定。这个规定不能是空洞的口号,必须要有明确的、可操作 的、量化的标准。比如,婚事宴请桌数上限是多少,彩礼总额建 议标准是多少,丧事办理时间不超过几天,随礼金额的指导上限 是多少等等,都要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形成最大共识后,明确下来,公之于众。滑县等地制定的红白事 操办参考标准,就对宴请规模、办理流程等作出了细致规定,值 得我们借鉴。“一村一策”,精准施策,才能让规定真正落地生根。 二是要建强“红白理事会”。红白理事会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 而是具体操办和监督的主体。各村要选优配强红白理事会成员, 把那些德高望重、公道正派、热心公益的老党员、老干部、乡贤 能人吸纳进来。理事会要明确自身职责,从婚丧事前的报备审核、 事中的全程监督指导,到事后的情况公示,形成一套完整闭环的 工作流程。要主动为群众提供规范、节俭、文明的服务,比如组 织集体婚礼、追思会等新式活动,引导群众从“要我简办”向 “我要简办”转变。要赋予红白理事会必要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