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调度会议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领域风险隐 患排查整治工作调度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刚才,我们共同观看了一部暗查暗访的专题片。片中曝光的 问题,触目惊心、发人深省。这些问题不仅是业务层面的瑕 疵,更是思想认识上的差距和工作作风上的顽疾。今天我们召 开这次调度会议,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直面问题、剖析根 源,对全市生态环境领域的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进行再动 员、再部署、再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事关发展全局,事关民 生福祉,是一场退无可退、必须打赢的硬仗。下面,我讲几点 意见。 一、正视严峻形势,以更高站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国家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污染防治攻坚战 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成绩值得肯 定。但是,越是在取得成绩的时候,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 是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越要警惕麻痹思想和松劲心态。刚 才的专题片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我们工作中存在的短 板和漏洞;也像一记警钟,有力地敲响了当前生态环保形势依 然严峻复杂的警报。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正处在 一个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从宏观层面看,经济社会 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拐点尚未完全到来,产业结构偏重、能源 结构偏煤、运输结构偏公的基本格局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污 染物排放总量仍处于高位,环境容量的“天花板”日益趋近。 从微观层面看,专题片中暴露出的问题绝非个例。一些地方、 一些部门乃至一些企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不 足,“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依然存 在;重末端治理、轻源头预防的思维定式根深蒂固;“上热下 冷、层层递减”的责任落实梗阻现象时有发生;部分企业主体 责任悬空,心存侥幸,偷排漏排、超标排放、数据造假等违法 行为屡禁不止。生态环境保护是“国之大者”,是关系中华民 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 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从政治高度、 全局高度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 紧迫性。这不仅是一项业务工作,更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 务;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不仅关系当代,更功在 千秋。必须彻底摒弃“环保影响发展”的错误观念,坚决克 服“歇歇脚、松口气”的懈怠思想,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 任感和“片刻不能等待”的紧迫感,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在 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最坚决的态度、最严格的制度、最有力的 措施,坚决守住生态安全底线,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根基。 二、聚焦突出问题,以更实举措攻克重点领域难关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工作的导向。排查整治风险隐 患,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 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从当前情况看,以下几个领域的突出 问题必须立即行动、重拳出击。 (一)强化源头管控,坚决整治水体污染顽疾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我市水环境质量总体 稳定,但局部区域、部分流域的污染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部 分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监管,已经成为一块亟待补齐的短 板。有的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长期偏低,“空转”现象严 重,导致财政资金浪费和处理效能低下;有的在运行高峰或雨 季,采取稀释排放、溢流直排等方式,应付在线监测;有的污 泥处置不规范,存在二次污染风险。根据今年第三季度的在线 监测数据分析,全市有3座城镇污水处理厂累计超过15天出现主 要污染物浓度超标,这背后反映的是日常监管的缺位和运维责 任的缺失。针对这一问题,必须实施全流程、全链条的精准监 管。首先,生态环境部门要会同住建、水务等部门,立即组织 对全市所有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开展一轮专项执法检 查,不仅要查出水水质,更要倒查进水浓度、运行负荷、药剂 投加、污泥去向,对发现的任何形式的数据造假、偷排漏排行 为,一律顶格处罚,公开曝光,并依法追究运营单位和相关负 责人的法律责任。其次,要加快推进智慧监管平台建设,将水 量、水质、用电负荷、关键设备运行参数等数据全部接入,通 过大数据分析,智能预警异常情况,实现从“人防”到“技 防”的转变。再者,要向前延伸,下大力气整治管网问题,加 快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排查修复破损、渗漏管网,从根本上解 决“厂网不匹配”的问题,确保污水应收尽收、处理达标。 (二)深化联防联控,严格治理移动源排放污染 当前,我市大气污染已从过去的煤烟型污染为主,转变为复 合型污染,移动源污染,特别是重型柴油货车的排放,已经成 为影响空气质量改善的“心头之患”。片中也反映出,部分过 境或本地的重型货车,或未安装或不正常使用污染控制装 置,或使用不合格油品,“黑尾巴”现象在夜间和城乡接合部 尤为突出。一些车辆年检弄虚作假,形成了“黄牛”代办、数 据造假的灰色产业链,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抵消了减排成 效。治理移动源污染,必须“疏堵结合、标本兼 治”。“堵”的方面,要加大联合执法力度。生态环境、公安 交管、交通运输等部门要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依托重点路 段、物流园区和高速公路出入口,加大路检路查和入户抽查频 次,重点检查车辆OBD系统、排放控制装置和油品质量。要充分 运用遥感监测、黑烟抓拍等科技手段,实现对高排放车辆的非 现场精准锁定。对查处的违法行为,不仅要处罚驾驶员,更要 溯源追究其所属运输企业的管理责任,并将其违法信息纳入信 用体系,实施联合惩戒。“疏”的方面,要积极引导和推动运 输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多式联运,鼓励和支持新能源重卡的推 广应用,从源头上减少柴油货车的使用强度。同时,要对机动 车检验机构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整顿,严厉打击出具虚假检验报 告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