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 同志在 XX 镇新入职人员座谈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非常荣幸能有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两天前,镇里为我们新入职的同志们精心组织了“融入・启航・
担当”主题座谈会,XX 书记和各位前辈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
至今依然在耳畔回响,让我深受触动,也引发了我一连串的深入
思考。作为一名刚刚踏上基层工作岗位的新兵,内心既有对未来
的憧憬,也难免存在一丝茫然与忐忑。
今天的发言,我不想汇报自己浅薄的工作成绩,更希望以一
名求学者、探索者的姿态,向各位领导和前辈汇报我个人在座谈
会后的几点不成熟的心得感悟,主要聚焦于感受、反思与未来努
力的方向。希望能得到各位的批评与指正。
一、关于“融入”的再思考从“身份接纳”到“心神归属”
座谈会上的“破冰融情”环节,让我们八位新同事迅速褪去
了彼此间的陌生感,各位前辈的亲切关怀也让我们感受到了 XX
镇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这无疑是在组织层面帮助我们完成了身份
的“融入”。然而,我深知,真正的融入,远不止于此。它不仅
仅是人事关系落在 XX 镇,更是思想情感、工作状态与这片土地、
这里的人民实现深度链接,寻找到一种“心神归属感”。
初到 XX 镇的这些天,我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不
算作一个“外来者”?XX 书记要求我们加快角色转变,我想这
其中最核心的,便是心态的转变。过去作为学生,我们习惯于
接受知识、完成课业,思维模式是相对单向的。而今成为一名
基层干部,面对的是千头万绪的村情民意,是错综复杂的现实问
题。如果仅仅将自己定位为一名任务的执行者,被动地“等活
干”,那么即便工作再久,也可能只是一个游离于工作核心之外
的“局外人”。
前辈在分享中提到“遇到复杂问题时,多站在群众角度思
考”,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这正是在提醒我们,融入的根本路
径在于“向下扎根”。真正的融入,是当你在规划一项工作时,
脑海里能浮现出 XX 村李大爷家门口那条需要硬化的泥路;是当
你在撰写一份材料时,心里能装着 XX 村王大姐对于合作社分红
的期盼。这种融入,源自于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
真情。因此,对我而言,下一步“融入”的功课,重点在于实现
三个“主动”:
第一,主动“自讨苦吃”。不能仅仅满足于办公室里的文来
文往,要主动申请参与一线工作,无论是矛盾调解、项目勘察还
是人居环境整治,都要争取到现场去、到一线去。只有在田间地
头、农家院落中,才能真正听懂群众的语言,理解政策落地的
“最后一公里”究竟难在哪里。
第二,主动“拜师学艺”。镇里的每一位前辈都是一本厚厚
的“活字典”。我要把“凡事多请示、汇报、沟通”这句话当作
工作准则,不仅是出于对组织纪律的遵守,更是出于对知识经验
的渴求。要学习前辈们如何与群众打成一片的沟通艺术,学习他
们如何抽丝剥茧解决复杂矛盾的逻辑智慧,更要学习他们数十年
如一日扎根基层的奉献情怀。
第三,主动“换位思考”。从“要我做什么”转变为“我该
为他们做什么”。在处理每一项事务时,都多问自己一句:如果
我是这项政策的受益者,我会有什么感受?如果我是这项工作的
对象,我会有什么疑虑?通过这种持续的换位思考,逐步培养起
自己的“主人翁”意识,真正将 XX 镇的发展当作自己的事业,
将 XX 镇的群众当作自己的家人。
二、关于“启航”的再谋划从“能力恐慌”到“路径构筑”
XX 书记在讲话中重点强调要提升“写作能力、协调能力与
沟通能力”,这三项能力如同船之“风帆、舵桨与罗盘”,是我们
在基层这片广阔海洋中顺利“启航”的根本保证。坦白说,听完
之后我内心产生了一股强烈的“能力恐慌”。对照要求,我发现
自己在这些方面还存在巨大的差距。大学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在
具体、琐碎且紧急的基层事务面前,时常感到力不从心。
恐慌过后是冷静的思索。光有目标还不够,必须为能力的提
升构筑起清晰、可行的实践路径。否则,“启航”便只能停留在
一句口号。
关于写作能力,我为自己规划了“三步走”的提升路径。第
一步是“海量输入与精准拆解”。广泛阅读《人民日报》评论员
文章、上级单位的政策文件以及镇里的优秀工作总结,不仅仅是
看,更要带着问题去“拆解”——学习其谋篇布局的逻辑、精准
凝练的用词、严谨有力的论证。我计划每周精读并拆解一篇范文,
建立自己的“金句库”和“案例库”。第二步是“刻意练习与闭
环反馈”。将每一次起草通知、撰写信息、整理会议纪要都视作
一次实战演练。写完后,不满足于“交差了事”,而是要主动请
教领导和前辈,对照修改稿,逐字逐句分析差距在哪里,形成
“写作-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