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关公文抄袭问题专题研讨会上的总结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专题研讨会,聚焦机关公文抄袭这一顽瘴痼疾,进行深入
剖析和研讨,目的就是正视问题、统一思想、明确要求、立行立改,坚决刹住这股
歪风,以清朗的文风涵养优良的作风,为推动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作风保
障。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求改进文风,坚决反
对“长、空、假”。公文是机关单位上传下达、沟通协调、部署工作的重要工具,其质
量直接关系到决策部署的科学性和执行的有效性。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
一些单位、一些干部身上,公文抄袭、拼凑、注水等问题依然存在,有的照搬照抄
上级文件,上下一般粗;有的东拼西凑网络文章,换汤不换药;有的甚至直接复制
他人材料,署上自己的名字。这种行为,看似是“文字游戏”,实则是思想上的懒惰、
作风上的漂浮、纪律上的松弛,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和深刻反思。
一、深刻认识公文抄袭的严重危害,切实增强政治自觉
公文抄袭绝非小事小节,其危害性不容小觑,必须从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和对
待。
一是政治纪律松弛、对党不忠诚的具体表现。公文是代表组织和领导意志的正
式文件,抄袭他人成果,上报的就不是真实情况,反映的就不是真实思想,本质上
是一种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的行为,严重违背了党的组织原则和政治纪律,是对党
不忠诚、不老实的体现。长此以往,会导致信息失真,误导决策,其后果不堪设
想。一份虚假的汇报材料,可能让上级对形势作出错误判断,导致政策方向发生偏
差;一份抄袭的调研报告,可能掩盖了真实的矛盾和问题,使本应解决的难题被搁
置。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对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的极端不负责任。公文抄袭的背
后,是党性原则的缺失,是个人诚信的坍塌,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严重漠
视,这种行为损害的是组织的公信力,动摇的是党的执政根基。
二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的典型反映。抄袭公文,根源在于一些干部不愿
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不愿动脑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想走捷
径、图省事。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把写材料当成了应付检查、粉
饰政绩的“面子工程”,而不是推动工作的“里子工程”,与我们党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
背道而驰。干部写材料,本应是将党的方针政策与本地本部门实际相结合的过
程,是深化认识、理清思路、谋划工作的过程。而抄袭行为,却将这一过程异化为
一场“文字搬运”或“拼接游戏”,完全脱离了实际,背离了初衷。它反映出的是一种怕
苦怕累、不求甚解、投机取巧的错误思想,这种思想一旦蔓延,必然导致干部脱离
实际、脱离群众,导致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最终贻误事业发展。
三是能力不足、作风漂浮的直接体现。公文写作是干部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的
重要体现,它检验着干部的理论素养、政策水平、思维能力、业务功底和文字表达
能力。抄袭行为暴露了个别干部理论功底不深、政策理解不透、思维能力欠缺、业
务能力不强的“本领恐慌”。文件中的“新思想”、“新举措”是抄来的,而不是自己思考
和实践的结晶,这暴露出其在理论学习和业务钻研上的懈怠。与其说是“不会写”,不
如说是“不愿写”,是缺乏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的表现。不愿下苦功夫、笨功夫去学
习、去调研、去思考,就只能依赖抄袭来“交差”。这种作风是极端漂浮的,是干部队
伍中亟待清除的“杂质”。
四是损害政府公信力、败坏机关形象的“毒瘤”。政府公文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和权
威。当一份充满抄袭痕迹、毫无新意的文件下发时,不仅会让基层干部感到困惑和
反感,也会让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严肃性和专业性产生怀疑,严重损害党和政府
的公信力。试想,一份满是套话、空话、抄袭话的文件,如何能指导实践?如何能
让群众信服?这种文件不仅无法推动工作,反而会成为群众眼中的笑柄,成为“官僚
主义”的典型象征。长此以往,政府的权威性将荡然无存,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
的形象也将受到严重损害。因此,整治公文抄袭,不仅是改进文风的问题,更是维
护政府形象、巩固执政根基的大事。
二、精准剖析问题根源,敢于动真碰硬
问题的产生,必然有其深层次原因。我们必须敢于揭短亮丑,从思想、能力、
作风、管理等多个维度,深刻剖析公文抄袭的根源。
思想根源在于政绩观错位。一些干部错误地认为,文件写得好不好,不在于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