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关于学习贯彻《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的研讨发言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的 研讨发言 同志们: 根据本次学习研讨的安排,我就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五卷,结合自己分管的精神文明建设、文艺文化和办公室工作, 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 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奋进新征程、夺取新胜利的伟大实践,是全 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权威著 作。作为宣传思想战线的一名干部,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通过近期的深入学习,我深刻领会到,这部光辉著作不仅为我们 指明了前进方向,更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下面, 我将从三个方面,汇报我的学习心得与工作实践。 一、以“人民至上”为根本遵循,在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中践 行初心使命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通篇贯穿着“人民”这条主线, 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为我 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精神文明建设,本质上 就是做人的工作,核心是提高人的文明素养和城乡文明程度,最 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作为分管文明办的 副部长,我始终将这一理念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是坚持创建为民,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品质。总书记 嘱托我们“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近年来,我们正是秉 持这种精神,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作为提升群众获得感、幸 福感的总抓手。在我的主导和推动下,我们将文明城市创建纳入 全市“十四五”规划的重中之重,并制定了 2025 年度冲刺任务 清单。我们没有将创建停留在表面,而是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民 生短板,将工作做实做细。我们深刻认识到,创建的“合力”来 源于“全民参与”。为此,我牵头构建了市、区(县)、街道(乡 镇)、社区(村)四级联动的责任体系,并将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 的 115 项指标逐一分解,确保“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 标”。今年以来,在我们的推动下,全市累计实施了老旧小区改 造、断头路打通、农贸市场升级等惠民工程 52 项,惠及群众超 过 10 万户。针对部分老旧小区“空中蜘蛛网”和楼道“牛皮癣” 等顽疾,我多次带队深入现场调研,创新性地提出了“统一规划、 多线合一、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整治方案,2025 年上半年, 我们完成了 1118 栋楼宇的线缆整治,楼道粉刷率达到 100%,曾 经杂乱的社区面貌焕然一新。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群 众切身感受到了创建带来的实惠,群众对创建工作的满意度也达 到了 99%以上。 二是坚持培育为要,以“实践养成”涵养城市文明。文明, 既要“面子”更要“里子”。城市的颜值提升了,市民的文明素 养更要跟上。学习第五卷中关于“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的论述,我更加坚定了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的决心。我提出并组织实施了“文明 XX”品牌矩阵打造计划, 将文明实践的触角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截至 2025年 10月, 全市注册志愿者已达 13.6 万人,他们身穿“红马甲”,活跃在交 通路口、公园广场、社区楼栋,成为我们城市最靓丽的风景线。 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超过 5000 场,年服 务时长超过 24 万小时。为了让文明行为从“被动要求”转变为 “主动自觉”,我借鉴外地经验并结合我市实际,力主推行了“文 明行为积分兑换”活动。市民通过参与志愿服务、践行垃圾分类、 礼让行人等文明行为获取积分,积分可以在社区的“爱心超市” 兑换生活用品或服务。目前该活动已覆盖 3.2 万人次,有效激发 了市民参与文明创建的内在动力,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 尚正在 XX 大地蔚然成风。 三是坚持城乡统筹,以“全域创建”赋能乡村振兴。精神文 明建设不能“城里热、乡下冷”。在推进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城 乡一盘棋。我们以 XX 县小平房村等 5 个全国文明村镇为标杆, 在全市范围内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同时,我们将文明创 建与生态治理、文旅发展深度融合。在我的建议下,市委市政府 决定全力打造“大黑山—东官河—天鹅湖”75 公里生态经济景 观带,将沿线的历史文化、红色传承和美丽乡村资源串珠成链。 这一举措不仅让城乡面貌得到彻底改观,更有效拉动了乡村产业 升级,年吸引游客超 30 余万人次,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文 明动能。如今的 XX,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稳定在 91%以上, 年栖息迁徙候鸟超过 10 万余只,“煤城”变“美城”的华丽转身, 正是我们践行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 生动写照。 二、以“文化自信”为精神内核,在繁荣文艺文化事业中彰 显时代价值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深刻阐述了“把中国文明历史 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作为 宣传干部,我们是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坚定文化自信, 既是政治要求,也是职责所在。我始终认为,文化工作不能搞 “花架子”,必须深深植根于我们脚下的土地和人民之中,推出 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提供有品质、有内涵、有影响 的服务。 一是着力打造文艺精品,讲好 XX 故事。一部好的作品,其 影响力胜过千万次说教。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