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山水意” 绘写新篇章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2025 年 8 月 1 日出
版的第 15 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 2023 年 7 月 17
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以美丽中国建
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不仅是生态文明建
设的再动员,更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再出发。广大党员干部要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新征程上挺膺担当,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的理念化为自觉行动,用实际成效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
山”的理念。
护好山水根脉,留住“山川有灵”的生态魂。“山水有情,
草木知恩。”生态文明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而守护自
然的根本在于对生态底色的长久呵护。从层林尽染的深山林
海,到波光潋滟的清澈溪流,处处跃动绿色脉动。正是无数干
部群众的点滴付出,构筑起这片生机盎然的生态图景。党员干
部要牢固树立“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理念,把
生态治理放在全局工作的核心位置:在山地整治中,要推进
“恢复+美育”模式,让裸岩荒山重新披上绿色衣裳;在水系治
理中,要构建“拦截+净化”双机制,让受损水体焕发生命活
力。更要破除“发展即开发”的思维误区,建立科学的生态评
估与干预机制,引导地方发展向低碳转型、绿色提质转轨。在
体制设计上,应当完善生态绩效评价制度,把植被恢复率、生
物多样性指数等生态指标纳入政绩考核,倒逼“生态红线”守
得更牢。在技术路径上,要推动“人防”与“技防”相结合,
运用遥感监控、无人机巡护等手段,实现生态保护从“看得
见”到“管得住”的升级,确保生态根基愈发坚实、底色更加
鲜亮。
打通山海经络,催开“风物自芳”的发展枝。生态之美,
若不能带动经济之兴,便难以持续;而绿色发展的本质,是把
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在林海之间发展生态农旅,在
清水之滨布局绿色产业,美丽中国的宏图中,正悄然铺展着一
条条“以绿生金”的发展路径。党员干部要善作生态资源的
“唤醒人”,激活那些尚未开发的自然资产:在高山林区推动
“药林共生”、发展“森林经济”,让绿叶背后闪耀金光;在水
域腹地探索“水产养殖+生态休闲”模式,实现从一产延伸至三
产的跨越升级。应当立足区域特色,打造“原产地+原生态”的
品牌优势,推动本地优质农产品、生态产品走出山门、走向市
场。同时要注重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通过发展精深加
工、拓展电商销售、融合文化创意等手段,让生态价值实现路
径更宽、渠道更多、群众收益更高。更重要的是要健全绿色收
益分配机制,完善生态补偿和产权流转制度,推动碳交易、用
水权交易等绿色金融创新,让生态保护不仅有“公益账”,更有
“收益账”。
涵养人文烟火,共赴“绿意成诗”的生活境。生态之治,
不应止于山林水草,更应融于生活细节之中。一个推窗见绿、
四季有花的生活环境,不仅仅是视觉享受,更是幸福感的具象
体现。从城市街角的一处微绿空间,到乡村小院的一丛花香植
物,生态环境的改善,正在润物无声地提升民生品质。党员干
部要以“绣花”功夫推动绿色民生落地:在城市更新中推动
“绿色嵌入式”设计,把生态理念注入到社区花园、街头绿廊
之中;在农村建设中守住“原生态”味道,延续乡土风貌,使
绿意与乡愁同频共振。在生活服务方面,应构建多层次生态公
共空间体系,增设绿色健身步道、儿童自然乐园等,让绿色服
务覆盖更多年龄群体。还要以制度引导群众行为变化,推广垃
圾分类、绿色出行、低碳消费等生活方式,使环保理念融入家
庭日常。此外,应当激发群众主体意识,推动成立生态议事小
组、护林护水队伍,让居民不仅是绿色空间的受益者,更是生
态治理的参与者。唯有在每一寸生活土壤中播撒绿色种子,方
能在全社会汇聚起生态文明的磅礴力量。
擘画绿色新篇 建设美丽中国
8 月 1 日出版的第 15 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
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 2023 年 7 月 17 日《在全
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
总结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辉煌成就,擘画了新征程上建设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
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要将宏伟蓝图化为生动现实,需做好扩
增量、优存量、提质量、挖变量四篇文章。
科学谋划、统筹兼顾,高位推动扩充绿色增量。文章指
出,我们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
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方面,要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高度,科学谋划国土空间“一张图”。例如,在快速城镇化的
湾区,实施“生态占补平衡”,要求新建项目占用多少绿地,必
须在区域内同质同效补足,提升生态功能,确保“绿量”只增
不减;另一方面,要主动增绿,告别“见缝插绿”的被动,转
向“设计造绿”的主动。例如,通过深挖城市“金边银角”,将
高架桥下灰暗空间转化为“桥荫花园”,把废弃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