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
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
度,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竞争力”。党的二十届
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
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作出重要部署,强调“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
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纵深推进改革创新,是
推动国企更好履行功能使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国企大多分布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
和关键领域,是实现国家战略意图、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保障
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并在吸纳就业、提供公共服务、引
领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国企
高质量发展,既有利于维护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解
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保障各项发展
目标的实现,也能使我国更好应对当前复杂的国际贸易投资环
境,提升我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企改革深入推进,在优化布局结构、
增强创新能力、提升活力效率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一些国
企仍存在现代企业制度不够完善、资产结构不优、转型升级和
创新发展有待深化等问题,需坚持问题导向,从多维度协同发
力,促进国企高质量发展。
其一,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助力国企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
力提升。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制
度基础。推动国企治理结构和组织形态创新,破解体制机制障
碍,能够引导企业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随
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企的治理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但仍存
在一些深层次问题,例如治理主体权责边界不清、激励约束机
制不匹配、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等。
解决上述问题,要按照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结
合国企责任使命,健全治理机制,厘清相关治理主体的权责边
界,构建科学规范高效的治理结构。强化党建引领,把党的领
导融入公司治理的各环节,推进党组织设置与企业组织架构运
行有机统一,实现党委、董事会、经理层协调运转、科学决
策、形成合力。加快构建灵活高效的市场化运营机制,进一步
压缩管理层级,建立快速决策机制,在新兴产业领域探索实施
扁平化管理、平台化运作等模式,不断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和灵
活性。完善选人用人制度,优化人才激励与容错免责机制,深
化工资决定机制改革,构建更加合理合规的企业薪酬结构,规
范容错免责、减责具体情形,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干事动力。
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深入推进“一业一策、一企一策”考核,
不断优化考核体系,加强出资人监督和各类监督贯通协同,有
序建立智能化穿透式监管系统,切实提升监管效能。
其二,聚焦主责主业,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
整。
国企发展方向的谋划需具备战略性。《决定》提出,“推动
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
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
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立足主业实业推进国
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有助于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
更广领域统筹配置国有资本,有助于强化国企核心竞争力、提
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增强国有经济整体功能、有力支撑现代
化产业体系建设。
推进国有资本“三个集中”,需综合运用财政、货币、产业
等政策工具,对国企投资总量、结构和方向进行引导。依据国
企的类型、资产状况和发展定位,明晰主责主业,优化投资管
理制度,防止盲目多元、一拥而上、重复建设等发展倾向,推
进国企增加在应急保障、防灾减灾、医疗卫生、健康养老等民
生领域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深入实施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
业启航行动,大力推进国企的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持续
在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等领域发力,加速产业结构跃迁升
级和产业体系现代化。聚焦数字经济等新动能,推动国有资本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投入布局,在产业高端化、智能
化、绿色化发展中不断打开新的增长空间,持续提升国企价值
创造能力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能力。
其三,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
量。
国企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国企特别是央企承担着大量国
家重大科研攻关任务,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