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党课:在笃学深悟中扛起使命
担当,在实干争先中书写时代答卷
同志们:
前不久,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次会议立
足“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开局的交汇节点,着眼2035年基
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
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新时代
新征程改革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作为*革命老区的党员干
部,身处承前启后的关键岗位,如何把全会精神学深悟透、融会
贯通,如何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这是一道必须答好的政治
考题。今天,围绕“学好文、答好题、干好事、见好效”四个层
面,和同志们作个交流。
一、在“学好文”上下真功夫,让全会精神入脑入心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走走过场、读
读文件就能交差的。要真正把握精髓要义,必须在学习态度、学
习方法、学习效果上较真碰硬,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得
其言更得其义”。
(一)做到“三个结合”,把准精神实质
第一个结合,要把学习《建议》和学习《公报》贯通起来。
《公报》是《建议》的浓缩版,是提炼出来的“干货”。先看
《公报》,能快速抓住重点要点,建立“粗线条”的认知框
架;再读《建议》,就能在这个框架下理解具体内容、具体部
署,实现“系统性”把握。这种“先总后分”的方法,避免了一
头扎进细节却抓不住主线的误区。比如《公报》里强调“优化区
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就是一条主线,带着这条
主线去看《建议》里的具体章节,就能明白为什么要把区域协调
发展战略摆在这么突出的位置。第二个结合,要把学习《建议》
和学习《说明》贯通起来。习近平总书记作的《说明》,讲的是
《建议》背后的战略考量、内容摆布,透露的是“文字的本
意”和“表述的新意”。通过《说明》知道为什么要写这一
条,就能加深对“为什么”和“是什么”的理解。比如《建议》
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光看文字可能觉得就是一句
口号,看了《说明》就知道,这是应对国际技术封锁、抢占未来
发展制高点的关键一招,是针对“卡脖子”问题釜底抽薪的战略
部署。第三个结合,要把学习《建议》和权威解读贯通起来。全
会召开后,中央第一时间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有关部门负责人
系统解读;后续还有中央宣讲团、各级宣讲团到各地巡回宣讲。
同时,官方已经针对《建议》编印了辅导读本和辅导百问,这些
解读是“官方教程”,是打开《建议》逻辑密码的“金钥匙”。
特别是针对“老与新”“变与不变”的关系,权威解读讲得更透
彻。比如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从“十四五”到“十五五”,提法
上有哪些深化,重点上有哪些调整,听听权威解读就能豁然开
朗,避免自己瞎琢磨、理解偏。
(二)用好“三类形式”,提升学习质效
第一类是个人自学。这是最根本、最管用的方式。读原文、
翻原著、想原理、写原创,每一次学习都是一次思想淬炼。说实
话,文件里的每一个字都经过反复推敲,含金量极高。我们要拿
出“挤”和“钻”的精神,利用夜深人静的时候,逐段逐句研
读,边读边想边记,把心得体会写下来,过一段时间再回头
看,会有常学常悟、常学常新的感觉。这种“文火慢炖”式的学
习,看似慢,实则入脑入心。第二类是集体研学。一个人学习难
免有局限,一群人讨论就能碰撞出思想火花。组织专题研讨,每
个人结合分工谈体会,从不同角度切入,你一言我一语,就能把
一个问题掰开揉碎、吃准吃透。比如学习区域协调发展,搞经济
的同志会从产业布局角度谈,搞社会事业的会从公共服务均等化
角度谈,搞生态环保的会从绿色发展角度谈,这样一综合,理解
就全面了、立体了。在分享中共享,在共学中共进,这是集体研
学的独特价值。第三类是专家助学。邀请专家学者作专题辅
导,这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学习。专家学者的研究系统深
入,能把背后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讲清楚,起到“提锅上灶、
纲举目张”的效果。比如讲科技自立自强,专家能把国际科技竞
争格局、我国科技实力家底、突破“卡脖子”技术的路径讲得清
清楚楚,比我们自己去梳理要快得多、准得多。这种辅导不是替
代个人学习,而是为个人学习“搭梯子”“建平台”。
(三)学出“三种效果”,激发内生动力
第一种效果,从伟大成就中学出自豪感。刚刚过去的“十四
五”,我国发展历程极不寻常、极不平凡。面对世纪疫情严重冲
击,有效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的
重大成就。《建议》里罗列了12个方面,最终归结为一句话:我
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中国式现代化迈
出新的坚实步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实现良好开局。这
些成就,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受益者、见证者。想想脱贫攻坚的
全面胜利,想想新冠疫情防控的重大决定性胜利,想想国产大飞
机翱翔蓝天、国产航母驰骋海疆,那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
生。这种自豪感,是继续前行的最大底气。第二种效果,从光明
前景中学出自信心。《建议》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
展的主要目标,从六个方面作了概括,还展望了到2035年的宏伟
蓝图。事业无比伟大,蓝图无比美好,前景无比光明。特别是明
确提出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一个
振奋人心的目标。按照2025年前三季度GDP增长5.2%的势
头,“十五五”期间保持合理增速,这个目标完全可以实现。想
想再过十年,一个更加繁荣富强、文明和谐的中国屹立在世界东
方,那种自信心、那种使命感,足以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
险阻。第三种效果,从崇高使命中学出自觉性。宏伟目标绝不是
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需要方方面面勠力同心、攻坚克难。我们
既是伟大成就的受益者,更是光明未来的建设者。不管身处何
方、身居何位、从事何业,都要牢记使命、躬身入局。特别是作
为老区的党员干部,更要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
我”的精神,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把个人奋斗融入时代洪
流,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业绩,这就是对全会精神最好的贯
彻落实。
二、在“答好题”上善谋善断,让思路举措对接落地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学是前提,干是目的。“十五五”时期
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面
临很多重大历史和现实课题。如何破解老题、答好新题,不仅要
有解题的思考,更要有破题的办法,做到“从从容容、游刃有
余”。
(一)强化“三种眼光”,提升思维格局
第一种是战略眼光。走在前列,必须想在前列、干在前列。
要知大势、明态势、晓形势,敏锐洞察未来发展趋势,做到见微
知著、一叶知秋。全会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作出“我国发展
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
期”的重大判断,同时指出“变局蕴含机遇,挑战激发斗志”。
这就是大形势。对*来说,既要看到融入国家战略的重大机
遇,也要看到自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挑战。不能迟钝和迟
疑,很多机遇都是在犹豫观望中错失的。比如科技创新,有的地
方反应快,抢先布局,就占得先机;有的地方慢半拍,一步慢步
步慢。战略眼光,核心就是善抓机遇、敢抢先机。第二种是历史
眼光。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既要“向后看”,也
要“向前看”,善于从历史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要树立大历史
观,把发展置于时代大背景之下,运用好历史规律,增强历史主
动精神。全会特别强调“以历史主动精神克难关、战风险、迎挑
战”,这是非常重要的方法论。*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
传统和深厚的红色基因。从革命年代的浴血奋战,到建设时期的
艰苦奋斗,再到改革时期的敢为人先,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创造了
不凡业绩。今天推进现代化建设,同样需要这种历史主动精神。
不能被动应对、被动出招,必须掌握主动权,续写经济快速发展
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第三种是发展眼光。事物不是
一成不变的,都有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发
展中的中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问题。承认矛盾无处不
在,通过抓住事物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发展方向,让问题在发展中
解决。全会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
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具体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依然存在,有的地方内部不充分、外部不平衡,有的地方乡村不
充分、城市不平衡。但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必须依靠加
快发展来解决。决不能因为有困难就放慢发展的节奏和步伐,相
反,越有困难越要加快发展,在发展中破解难题,在发展中优化
结构。
(二)做到“三个联系”,找准实践落点
第一个联系,联系中心大局。处理好“公转”和“自
转”、“整体”和“局部”、“国之大者”和“责之重者”的关
系。自觉置身于大局之下思考谋划推进工作。对*来说,“国之
大者”是什么?就是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
国式现代化。*的“自转”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个“公转”。比如
产业布局,不能只看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必须考虑国家战略需
要。现在国家强调科技自立自强,强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就
要思考如何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哪怕现在基础薄弱,也要努力补
短板、强弱项,这就是大局意识。第二个联系,联系地方实际。
处理好“接天线”和“接地气”、“上情”和“下情”的关
系。*作为革命老区,有着特殊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
础。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不能上下一般粗,必须因地制宜、因情
施策。比如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要找准
在区域格局中的定位,既要对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又要发挥自
身优势,走差异化发展路子。具体到科技自立自强,*科技人
才、科研平台、科创项目确实偏少,科技实力偏弱,但不能因此
就无所作为。更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进科技创新;更要打破
固化思维,用新思路新办法破解难题。这就是实事求是。第三个
联系,联系自身工作。处理
好“外”和“内”、“虚”与“实”、“远”与“近”的关系。
重点思考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要做什么,将全会部署落实
到具体工作中。比如办公室工作,看似平凡琐碎,但每一项工作
都连着大局。文稿起草,要把全会精神融入其中;信息服务,要
围绕全会部署收集整理;督查落实,要对标全会要求跟踪问效。
每个人都要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个人
之能为大局增光,一己之力为全域添彩,无数个个体的努力,就
能汇聚成推动发展的磅礴力量。
(三)回答“三大课题”,破解发展难题
第一个课题,答好“科技自立”之问。这是新时代必须答好
的命题。既要答“李约瑟之问”,也要答“钱学森之问”,更要
答“总书记之问”。全会明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
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十五五”时期的重中之重。
目标是显著增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快速突破集成电路、
工业母机、高端仪器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彻底破除“卡脖
子”问题,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三连跳”。对*来
说,这个课题尤其具有挑战性。科技人才少、科研平台缺、科创
项目弱,这是客观现实。但越是这样,越要举起科技大旗,努力
补齐这块短板。怎么补?关键靠两条:一是发挥企业主体作
用,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科技任务。企业贴
近市场,对技术需求最敏感,把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科技创
新就有了源头活水。二是打破狭窄视野、打破固化思维。不能一
说科技就只想着建实验室、引院士,要立足实际,在“人工智
能+”、数字化转型、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方面寻找突破口。全
会提出“深化‘人工智能+’行动”,这给*提供了弯道超车的
机会。只要有决心、有办法,小地方也能在科技革命浪潮中闯出
一片天地。第二个课题,答好“区域协调”之问。全会把“优化
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重要部署,提出“构建
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这四
大战略体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