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关于在选人用人中加强党性鉴别的探索与建议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关于在选人用人中加强党性鉴别的探索与建议 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在干部选 拔任用工作中,如何精准鉴别、科学评价干部的党性,确保“德才 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落到实处,是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赋予 组织部门的重大课题。近年来,XX 省 XX 市 XX 县等地在实践中 积极探索,围绕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 治自律等核心要素,初步构建起一套旨在考准考实干部党性的方 法论体系。本文旨在总结提炼当前的有益做法,分析存在的问题 与挑战,并就如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选人用人中的党性鉴别机制 提出对策建议。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为破解党性“看不见、摸不着、难衡量”的困境,各地积极 探索,通过明确标准、创新方法、压实责任,推动党性鉴别从“软 指标”向“硬约束”转变,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 (一)锚定核心内涵,构建党性鉴别的“标尺” 党性鉴别,首在“鉴什么”。各地普遍认识到,必须将抽象的党 性要求转化为可观察、可衡量、可检验的具体标准。 一是细化“五看”标准。依据《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办法 (试行)》提出的“看政治忠诚、看政治定力、看政治担当、看政 治能力、看政治自律”的“五看”要求,各地普遍将其作为党性 鉴别的核心框架。XX 县等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每个“看”细 化为若干具体考察点,形成了涵盖20个方面的政治素质考察要点, 使党性标准更加清晰具体。 二是建立正反向测评体系。为防止评价的“一面倒”和“脸 谱化”,探索建立了“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相结合的测评 机制。正向清单主要衡量干部在理想信念、服务群众、履职尽责 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反向清单则列出在政治纪律、担当作为、廉 洁自律等方面的“负面行为”,如“对中央决策部署阳奉阴违、 做选择、搞变通”“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立场摇摆、态度暧昧”“面 对急难险重任务拈轻怕重、推诿扯皮”等。通过这种双向对标, 使干部的党性表现立体呈现。 三是推行量化积分管理。为增强鉴别结果的客观性,部分地 区开始尝试对党性表现进行量化打分。譬如,设定党性基础分为 100 分,根据干部在正向指标上的突出表现给予加分,在反向指标 上的不良行为予以扣分。截至 2025 年 10 月,XX 市在最近一批次 处级干部选拔中,对 150 名考察对象进行了政治素质量化测评,平 均得分为 92.5 分,其中有 3 名干部因在重大任务中表现消极、群 众反映较差等原因,得分低于 80 分,被暂缓使用,真正让党性成为 可比较、可运用的“硬杠杠”。 (二)创新考察方式,绘好党性表现的“画像” 党性根植于内心,彰显于行动。传统“听汇报、看材料”的 方式难以触及灵魂深处。为此,各地着力于创新考察方法,力求全 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为干部党性“画像”。 一是多维印证,在急难险重中察担当。党性强弱,关键时刻见 真章。考察干部不仅要看其平时的工作总结和述职报告,更要看 其在应对突发事件、推进重大项目、处理复杂矛盾等“大战大考” 中的具体表现。XX 地区在 2025 年初应对特大暴雪灾害工作中, 就将干部是否第一时间深入一线、是否有效组织群众、是否敢于 承担责任作为检验其政治担当和为民情怀的关键指标。通过“战 时”表现与平时口碑、单位评价与群众反映、“八小时内”的工 作圈与“八小时外”的生活圈、社交圈相互印证,以具体事例和 实际成效为干部党性“画像”,让事实说话,让群众评判。 二是多方联动,在日常点滴中识品行。党性修养体现在日常 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各地普遍加强了组织部门与纪检监察、 巡视巡察、审计、信访、政法等部门的横向联动。在干部动议和 考察环节,全面征求上述部门的意见,将被考察对象置于“探照灯” 和“显微镜”下。建立干部政治表现信息库,将巡视巡察反馈、 信访举报核查、审计发现问题、年度考核评价、民主生活会对照 检查等信息动态归集,形成干部的“党性档案”。坚持“首关不过, 余关莫论”,凡在政治上存在硬伤的,一律挡在门外,确保选拔出来 的干部政治上靠得住。 三是多点了解,在深入谈话中辨真伪。谈话是考察干部的基 本功,但必须谈深谈透。考察谈话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优缺点” 询问,而是结合干部的工作经历和具体事例,设置情景式、追问式 问题,深入了解其在关键时刻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 执行力。同时,强化党委(党组)的领导和把关作用,要求被考察干 部所在单位的党委(党组)必须对干部的政治表现和廉洁情况出 具“带印”的结论性意见,并由党委(党组)书记和纪委书记“双签 字”背书,压实知人识人的主体责任。 (三)压实监督责任,严防党性鉴别“走过场” 为确保党性鉴别不流于形式、不掺杂水分,必须建立健全严 密的监督责任体系,让整个过程在阳光下运行。 一是严格落实考察责任追究。明确“谁考察、谁签字、谁负 责”的原则,对考察组成员、相关审核把关人员的责任进行捆绑。 全面推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纪实制度,从动议、民主推荐、 考察、讨论决定到任职的每一个环节都详细记录在案,确保过程 可追溯。对干部提拔后出现严重政治问题或党性问题的,启动“一 案双查”,既追究干部本人责任,也倒查追究推荐、考察、决策等 环节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是持续拓宽群众监督渠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各地在 考察预告、任前公示等环节,除了公布传统的举报电话和信箱,还 普遍开通了网络举报平台和“随手拍”等新媒体渠道。XX 市纪 委监委于 2025 年推广的“基层监督一点通”平台,群众可以匿名 反映干部在作风、纪律等方面的问题,平台全年共收到涉及干部 政治表现的线索 210余条,经核查属实的有 35条,相关干部均受到 了相应处理,有效防止了监督“体内循环”。 三是强化鉴别结果的刚性运用。鉴别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科学 用人。对党性强、作风正、实绩突出的干部,旗帜鲜明地提拔重 用,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对政治上不合格的,坚决实行“一票否 决”,把政治上的“两面人”、信念上的“动摇者”、担当上的“甩 手掌柜”识别出来、挡在门外。同时,注重抓早抓小,对考察中发 现存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干部,及时进行提醒谈话、批评教 育,帮助其改正,体现严管与厚爱。这一鉴别体系也向干部培养的 源头延伸,在 2025 年的公务员、选调生招录中,普遍加大了对政治 素质的考察力度,严把“入口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