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XX 分局 2025 年度信
用修复创新工作情况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特别是
根据市级营商环境建设主管部门于 2025 年 10 月 22 日召开的创
新工作调度会议精神,我局积极承接并推动“信用修复承诺容缺、
核查后置”创新举措的落地实施。自该项工作启动以来,全局上
下统一思想、迅速行动,将此项工作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关键抓手,通过周密部署、精准施策与持续
优化,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效。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总结报告如
下。
一、基本情况与主要成效
我局坚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能力提升为保障、以流程再
造为核心、以宣传引导为辅助,系统性推进信用修复创新工作,确
保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
“信用动能”。
(一)强化组织领导,周密部署准备工作
政策落地,组织先行。在接到市级创新项目推广任务后,我局
党组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成立了由主
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业务科室及基层所负责
人为成员的信用修复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小组迅速制定了详尽的
《“承诺容缺、即申即办”信用修复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该项
创新举措的指导思想、适用范围、办理流程、职责分工和风险
防控机制。方案对标市级核验要求,将任务逐条分解,责任到人、
时限到天,形成了上下贯通、横向协同、高效联动的工作格局,为
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创新培训模式,提升队伍专业能力
为确保一线工作人员能够准确理解和执行新政策,我局将能
力建设作为先决条件,开展了多维度、全覆盖的业务培训。
首先,在培训内容上力求精准。培训材料紧密围绕《实施方
案》展开,重点对“承诺容缺”的适用条件、申请材料清单、承
诺书范本、办理时限以及“核查后置”的启动情形、核查标准和
处理方式等核心要点进行了深入解读。同时,收集整理了政策试
行以来可能遇到的高频问题,编写了标准化的问答手册。
其次,在培训方式上力求实效。为避免“照本宣科”式的灌
输,我局创新性地采用了“情景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模拟企
业现场咨询、电话问询、窗口申请、材料审核以及面对上级核验
等多种真实场景,组织工作人员进行角色扮演和现场答辩。业务
骨干和主管领导现场进行点评和指导,纠正不规范表述,优化沟通
技巧,确保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做到对政策“一口清”,面对问询
“问不倒、答得清、态度好”。
为确保政策知晓率和执行力在全局范围内无死角,我局在全
局范围内组织了系列专题培训。截至报告期,累计开展相关业务
培训 12 场次,覆盖了行政审批、窗口服务、案件办理、执法监督、
法规宣传等所有涉及信用监管的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参训总人次
超过 3000 人次。通过系统化培训,全局相关工作人员已全面掌握
此项创新举措的核心要义与操作规程,全局上下牢固树立了“人
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乎发展大局”的责任意识,为政策的顺
利实施和迎接核验考验做好了充分准备。
(三)优化服务流程,政策落地成效显著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我局在政务服务大厅专门设立了“信用
修复一件事”专窗,将原本分散在不同环节的咨询、受理、审核
等职能进行整合,实现“一口受理、一站办结”。
“承诺容缺、核查后置”机制的实施,极大地提升了办事效
率。对于因客观原因暂时无法提供某些非核心证明材料的企业,
在签署信用承诺书后,窗口可先行受理并启动修复程序,待修复完
成后在规定期限内补充材料并接受核查。这一改革打破了传统审
批模式下“材料不齐不能办”的僵局。自 2025 年 XX 月 XX 日
政策正式实施以来,截至 2025 年 11 月 5 日,我局“信用修复一件
事”专窗共受理相关业务咨询 1800 余次,正式受理信用修复申请
152 件,成功为 138 家因轻微、偶发性失信行为而受到行政处罚的
市场主体完成信用修复,修复成功率达到 90.8%。
通过流程再造,企业信用修复的平均办理时限由原来的 15 个
工作日大幅缩短至 3 个工作日以内,部分简易案件可实现“即申
即办”。申请材料在“承诺容缺”模式下,综合精简幅度超过
70%,显著降低了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通过及时的信用修复,
有效帮助近百家企业解除了在招投标、政府采购、银行贷款等方
面的限制,据不完全统计,累计协助相关企业获得“信用贷”等各
类融资支持达 2800 余万元,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普遍提升,政
策成效显著。
(四)坚持宣传引导,营造良好信用生态
为提高政策知晓度,我局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
展了广泛的宣传引导。线上,利用官方网站、微信等新媒体平台,
发布政策解读长图、办事指南和典型案例,并开展线上答疑活动。
线下,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园区、深入企业,发放宣传手册,开展“面
对面”政策宣讲,并依托“两书同送”工作机制,在送达《行政处
罚决定书》的同时,一并送达《信用修复告知书》,主动告知企业
修复权利、路径和方法,变“被动申请”为“主动服务”,引导企
业树立“知信、守信、用信”的经营理念,营造了鼓励创新、宽
容失败、支持修复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存在问题与面临挑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局也清醒地认识到,在推进信用修复创
新举措的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深层次的困难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