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XX县文化和旅游局“十四五”工作总结暨“十五五”工作规划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XX 县文化和旅游局“十四五”工作总结暨 “十五五”工作规划 “十四五”时期(2021-2025 年),是 XX 县文旅产业乘势而 上、转型升级的关键五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文 旅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县文旅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紧扣“文化强国”“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以“文 旅融合绘新景,全域旅游谱新篇”为发展理念,依托 XX 县深厚 文化底蕴与优质生态资源,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文旅产 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从“单一业态”向“融 合发展”跨越,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为系统梳理发展成果、精准把握发展规律,科学谋划“十五 五”时期(2026-2030 年)发展蓝图,现将 XX 县文旅局“十四 五”工作总结及“十五五”工作规划报告如下。 第一部分 “十四五”时期文旅工作工作总结 一、“十四五”时期工作总体概况 “十四五”期间,XX 县文旅局始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 彰文”核心方针,聚焦“打造区域知名文旅目的地”总目标,统 筹推进文化保护传承、旅游提质升级、产业融合创新三大任务, 破解了一批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建成了一批标志性文旅项目, 培育了一批特色文旅品牌。五年来,全县文旅产业固定资产投资 累计达 58 亿元,较“十三五”增长 72%;接待国内外游客总量 达 1.2 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156 亿元,分别较“十三五” 增长 68%和 83%;文旅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从 3.2%提升至 5.8%,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在产业发展的同时,文化惠民成效显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更加完善,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XX 县先后荣获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文化 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等荣誉称号,成功创建 4A 级景区 2 家、 3A 级景区 5 家,培育省级文化旅游名镇 2 个、名村 3 个,文旅 发展影响力与美誉度大幅提升。 二、“十四五”时期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聚焦文化根脉传承,激活文旅发展内生动力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十四五”期间,县文旅局始终将文化 保护传承放在首位,深入挖掘 XX 县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 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实现“文化活起来、 旅游火起来”的良性循环。 1.夯实文化保护基础,守护历史文脉 一是推进文物保护修缮。实施“文物活化利用工程”,完成 XX 古城墙、XX 古民居群、XX 革命旧址等 12 处各级文物保护 单位修缮工程,其中 XX 古城墙修缮项目入选省级文物保护优秀 案例。建立文物安全“县、乡、村”三级巡查机制,配备专职文 物管理员 32 名,实现不可移动文物巡查全覆盖,文物安全形势 持续稳定。二是加强非遗传承发展。开展非遗资源全面普查, 梳理出非遗项目 86 项,其中省级非遗 6 项、市级非遗 23 项。建 立“非遗保护中心+传承基地+传承人”工作体系,建成非遗传承 基地 15 个,培育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1 名、省级传承人 8 名。举 办“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活动 200 余场,编印《XX 县非遗名录》《XX 非遗故事集》,让非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三 是保护利用红色资源。依托 XX 革命老区优势,修缮 XX 战役纪 念馆、XX 烈士故居等红色遗址 7 处,打造“红色记忆”展示馆 3 个,编制《XX 县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推出“革命足迹”红色 旅游专线 2 条,年均接待红色研学团队 500 余批次,成为区域性 红色教育基地。 2.打造核心文化 IP,增强品牌辨识度 借鉴诸暨“西施 IP”全链开发经验,深度挖掘 XX 县“XX 文化符号”(如地方特色名人、民俗、技艺等),构建“1+N”文 旅 IP 矩阵,让静态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感、可体验、可消费的动 态产品。一是推出 IP 核心产品。以“XX 文化符号”为核心,打 造大型实景演艺《XX 印象》,融合地方戏曲、民俗风情与现代 光影技术,累计演出 300 余场,接待观众超 15 万人次,成为 XX 县文旅“名片式”项目。开发“XX 有礼”系列文创产品,涵盖 非遗手作、特色农产品、文化纪念品等 7 大系列 77 款产品,其 中“XX 非遗刺绣礼盒”“XX 文化主题茶礼”成为网红爆款,年 销售额突破 2000 万元。二是强化 IP 传播推广。搭建“线上+线 下”传播矩阵,线下举办“XX 文化旅游节”“非遗文化博览会” 等活动,吸引主流媒体关注报道;线上打造“XX 文旅”官方新 媒体矩阵,抖音、微信视频号累计粉丝量超 50 万,推出“我在 XX 等你”系列短视频,单条最高播放量达 1.2 亿次。2024 年, 原创舞剧《XX 传说》登上省级大剧院,进一步提升 IP 文化高度; 开发“XX 数字人”,实现景区智能导览、文化讲解等功能,成 为社交平台“新晋网红”。 3.丰富文化供给载体,提升服务效能 以“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目标,完善公共文化 设施网络,提升服务质量。一是优化设施布局。投资 5.2 亿元建 成县文化艺术中心、县图书馆新馆、县博物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 其中县文化艺术中心配备专业剧场、展厅等功能区,年均举办演 出、展览活动 80 余场;推进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 区)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实现 15 个乡镇(街道)综合文 化站全部达到省一级标准,236 个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全覆 盖,建成“15 分钟文化生活圈”。二是丰富文化活动。打造“XX 百姓大舞台”“乡村文化节”等群众文化品牌,年均举办各类文 化活动 300 余场,参与群众超 10 万人次。针对不同群体需求, 开展“全民阅读”“少儿书画大赛”“老年文化沙龙”等特色活动, 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三是创新服务模式。推行“文化场馆 错时开放”“线上文化服务”,县图书馆、博物馆等场馆年均开放 天数达 330 天以上,线上推出“数字图书”“云展览”等服务, 年访问量超 80 万人次;开展“文化下乡”“流动图书车”服务, 解决农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问题。 (二)聚焦全域旅游建设,构建文旅发展新格局 按照“全域规划、全景打造、全业融合、全民参与”理念, 统筹推进景区提质、乡村旅游升级、业态融合创新,构建“核心 景区引领、特色片区联动、乡村景点支撑”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1.强化规划引领,优化空间布局 编制《XX 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21-2025 年)》,明确“一 核两带三片区”发展布局:以 XX 古城景区为核心,打造文旅融 合核心区;以 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