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党性修养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和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党性
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党
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新要求,习近平总书
记对加强党性修养作了许多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成为新时代
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重要指导思想。新征程上,共产党人如
何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再次成为时代课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把“提高党性觉悟”作为全面从严治党战
略部署的重要内容,这就为新征程上继续修好共产党人“心学”指
明了方向。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修养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修养重要论述生成的背后,有五个方
面的逻辑,即理论基础、文化承继、历史赓续、实践体认和时代
背景。
(一)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修养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之一,源自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党性理论。尽管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
献文本并没有对党性概念提出明确清晰的界定,但是他们克服了
旧哲学的局限和不足:一是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党性原则。xx
首先使用“党性”一词,早在 18xx 年《xx》的结束语中,就针对
当时 xx 的“绝对的社会主义”写道,“这种社会主义,由于自己在
理论领域中没有党性,由于自己的‘思想绝对平静’而丧失了最后
一滴血、最后一点精神和力量”。二是将党性问题延伸到政党层
面。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马克思毫不掩饰历史唯物主义鲜
明的党性旗帜,高度赞扬无产阶级具备的党性原则和合作精神:
“在社会党内,党性和团结精神仍然占着统治地位。”
列宁在 18xx 年底至 18xx 年初所写的《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
及其在司徒卢威先生的书中受到的批评》一书中指出:“唯物主
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要求在对事变做任何评价时都必须直率
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列宁这样阐述党性的重
要性和鲜明的阶级性,“哲学上无党性的人,象政治上无党性的
人一样,是不可救药的蠢才”,“严格的党性是阶级斗争高度发展
的伴随现象和产物。反过来说,为了进行公开而广泛的阶级斗争,
必须发展严格的党性”。这句话意思是,党性与阶级斗争相伴而
生,残酷的阶级斗争孕育出党性这一鲜活的政治产物。“党性是
高度发展的阶级对立的结果和政治表现”,列宁基本完成了对党
性概念的科学明确界定,强调了党性的哲学维度。
(二)文化承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修养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之二,源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养思想,如“知行合一”、“修身正己”、
“慎独自省”等。“知行合一”的重要思想是由王阳明提出,并得以
继承发扬的关于认识论和实践论层面的哲学问题,以“心即理”为
逻辑起点,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品格,以“致良知”为理论核心,
以“天下一家”为政治理想。尽管“知行合一”的修养思想从世界观
层面来说是唯心主义的,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实践论有着本质
不同,但其表达的含义是人要通过正确认识“知”与“行”的关系,
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水平,最终达成“致良知”的高度,即在哲学
思辨和道德理念的层面上,对于新时代共产党人党性修养问题的
有效解决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由此可见,“知”与“行”的辩证统
一关系并不专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也有其
根源,这也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党性修养这一重大课题,并
形成系统性、理论化的相关重要论述,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是对阳明心学的扬弃,是规律之学、
成己之学、“知行合一”之学。从发展历程和内容来看,中国传统
心学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发端于尧舜禹的“人心惟危,道心惟
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孕育于孔孟的“仁义之道”,承接于
程朱的“理学宗传”,成就于陆九渊和王阳明的“良知良能”。共产
党人的“心学”,坚持唯物史观,在承认外部客观世界优先地位的
基础上,通过初心、正心、忠心、民心四个基本概念,“不忘初
心”“正心明道”“赤诚忠心”“凝聚民心”等命题,以及蕴含着阶级性、
人民性和党性的辩证逻辑,揭示了从“小我”到“大我”以至“无我”
的内在逻辑,体现了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与历史观
的辩证统一。
“内圣外王”是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论语·宪问》有“修
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说法。儒家学派把“格物、
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一个人修
为渐次递进的过程,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不仅是个人提升自身修
养的基本途径,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所在。《论语·为政》
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说法,即孔子从十有
五立志于自身学习,到三十有所成就和突破,直到七十岁才能够
随心所欲而又不抛却规矩,集中体现了个体修为和历练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对党性修养的认识有着相似的感悟,强调领导干部
要把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作为终身课题,活到老、学到老、
修养到老。
关于“慎独自省”,《礼记·中庸》有言:“莫见乎隐,莫显乎
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大学》也同样提倡“慎独”,指出君子
在独处的时候,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也就是个人
要不断提升道德修养。因此,我们能够深刻体悟到,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当中的修养思想是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精神根基。习近平
总书记关于党性修养的重要论述,既是将传统文化中的自我内省
转化为新时代共产党人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也是将先哲的心灵觉
悟转化为阶级觉悟,还是将个体修行上升为个人修养和集体修养
的结合。
(三)历史赓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修养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之三,源自
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的优良传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党性
修养阐述最多的就是毛泽东同志和 xx 同志。毛泽东同志特别重
视全党全军的思想理论修养。在我党成立初期,大多数党员、
战士或因自身知识水平,或因小资产阶级的出身成分局限,无法
完全领会党章规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同志
通过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支部建在连上”等
基本原则和制度,加强对全党全军的理论教育,关注思想状况并
及时纠偏,防止部分党员和战士偏离革命方向。同时,毛泽东同
志经常写文章宣传、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全党全军用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制定路线,开展革命工作。
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共产党员的作风修养,在抗战时期曾针
对形式主义、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等错误倾向进行剖析和批判,
大力开展整风运动,旨在通过政治性运动来强化党员的作风修养。
毛泽东同志第一次提到“党性”一词,是在 19xx 年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