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每日范文-工作报告】各市县委党代会报告汇编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各市(县)委党代会报告汇编目录 1. 滨海县..................................................................................................................................................3 2. 沧浪区..................................................................................................................................................8 3. 常熟市................................................................................................................................................16 4. 崇川区................................................................................................................................................26 5. 丹徒区................................................................................................................................................33 6. 丹阳市................................................................................................................................................39 7. 东台市................................................................................................................................................48 8. 阜宁县.................................................................................................................................................55 9. 赣榆县................................................................................................................................................63 10. 港闸区................................................................................................................................................73 11. 高港区................................................................................................................................................82 12. 高邮市................................................................................................................................................90 13. 鼓楼区..............................................................................................................................................102 14. 广陵区..............................................................................................................................................112 15. 海安县..............................................................................................................................................121 16. 海陵区..............................................................................................................................................131 17. 海门市..............................................................................................................................................139 18. 邗江区..............................................................................................................................................149 19. 江都市..............................................................................................................................................158 20. 江阴市..............................................................................................................................................165 21. 姜堰市..............................................................................................................................................177 22. 金坛市..............................................................................................................................................185 23. 京口区..............................................................................................................................................195 24. 靖江市..............................................................................................................................................203 25. 句容市..............................................................................................................................................212 26. 淮阴区..............................................................................................................................................220 27. 浦口区..............................................................................................................................................228 28. 启东市..............................................................................................................................................238 29. 泉山区..............................................................................................................................................249 30. 如东县..............................................................................................................................................257 31. 如皋市..............................................................................................................................................266 32. 射阳县..............................................................................................................................................280 33. 沭阳县..............................................................................................................................................288 34. 泗洪县..............................................................................................................................................294 35. 泗阳县..............................................................................................................................................302 36. 相城区..............................................................................................................................................309 37. 宿城区..............................................................................................................................................318 38. 太仓市..............................................................................................................................................326 39. 泰兴市..............................................................................................................................................334 40. 亭湖区...............................................................................................................................................342 41. 通州区..............................................................................................................................................351 42. 维扬区..............................................................................................................................................360 43. 吴江市..............................................................................................................................................370 44. 武进区..............................................................................................................................................378 45. 锡山区..............................................................................................................................................392 46. 响水县..............................................................................................................................................404 47. 兴化市..............................................................................................................................................415 48. 扬中市..............................................................................................................................................424 49. 仪征市..............................................................................................................................................434 50. 宜兴市..............................................................................................................................................445 51. 高淳县..............................................................................................................................................455 52. 黄岩区..............................................................................................................................................462 53. 金湖县..............................................................................................................................................469 54. 新沂市..............................................................................................................................................478 55. 惠山市..............................................................................................................................................488 56. 铜山区..............................................................................................................................................498 57. 邳州市..............................................................................................................................................508 58. 盱眙县..............................................................................................................................................518 三年实现全面小康 五年挺进全国百强 为建成亿吨产业港、再造黄金发展期而不懈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滨海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王 斌 (2011 年 6 月 24 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滨海县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滨海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县上下喜迎建党 90 周年,我县“十一五”目 标全面完成、“十二五”征程扬帆起航之际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回顾总结我县第十次党 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部署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选举产生中共滨海县第十一届委 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和带领全县各级党组织、全体共产党员和广大干部群众,万众一心 建小康,众志成城进百强,为建成亿吨产业港、再造黄金发展期而不懈奋斗。 过去五年奋斗历程的回顾 县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在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百万人民,坚持 以“两个聚焦”统领全局,以“大干一场”凝聚力量,以“四大战略”科学推进,以“五大战 役”决战决胜,全面超额完成县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主要指标保持快速增长之势, 大港建设形成战略拉动之势,主导产业彰显强劲支撑之势,民计民生呈现和谐共进之势。全县干 群共同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值得铭记的奋斗历程,今天的滨海正以豪迈的姿态站在崭新的历史 起点。 ——五年,一座水绿新城精彩托起。城建人用 300 亿元的投入,新建了 140 万平方米的道路 、 100 幢高层小高层、41 个小区、16 个城市节点广场、12 个大中型景观带、4 个开放式亲水公园、2 条 沿河风光带,一批填补滨海城建空白的功能项目,庄严兑现了“再建一个新城区”的诺言。城西 片区快速完善,城北片区拔地而起,清新秀丽的绿地水景映照着城市魅力之新,功能完善的公 园场馆呈现出城市品位之新,鳞次栉比的高楼商铺展示了城市形象之新,和谐拆迁、惠民拆迁折 射出城市人脉之新。五年来,县城面积扩大 2.2倍,人口扩大 1.7倍,道路面积扩大 2倍,绿地面 积扩大近 10倍,城市化率提高了 14.4 个百分点,城市的物理框架、内在功能、外在形象都发生了 根本性变化。县城已成为滨海人的自信支撑,“美”已成为县城的崭新名片,“绿”已成为滨海 的城市底色,“邻水而居,近绿休闲”已成为市民的生活时尚。 ——五年,一个百年梦想终成现实。一代代滨海人都怀揣蓝色梦想,一届届执政者都在不懈 追求。“十一五”的历史刻度里,中山河依然静静流淌,但沉睡百年的滨海港不再寂静。有海无 港的尴尬已经远去,因港而强的愿景即将实现。如今,“三港”建设初展英姿,两条防波挡沙堤 已呈环抱之势,展示“两堤出平湖”的壮观景象。成功与四大央企携手合作,一期投资超 300 亿 元的储配煤中心项目、LNG 项目、风电项目及总投资超 800 亿元的煤、气综合利用等产业链项目顺 利推进,能源产业布局已率先形成;总投资近 16 亿元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总投资近 60 亿元的港口内外集疏运大通道正在加快建设;新一轮港城开发已全面启动。港口的突破,为滨 海的跨越发展增添了海洋动力,让滨海的发展胸怀更加开放。 ——五年,一批重大项目强势突破。五年前,我们喊响了“两个聚焦”的口号,持续打出了 重大项目突破年、规模培植年、产业提升年等一系列“组合拳”,使项目越来越多、园区越做越大, 形成了四大百亿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布局,实现了总量扩张和内涵提升的同频共振。五年来,累计 实施 5000 万元以上重大项目 438 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 205 个,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投资 340 亿 元。万恒、苏盐等一批本土企业正在释放新的潜力,吉华、正丰等一批新兴企业正在成为中坚力量, 氯碱、泵阀等一批规模企业正在发展壮大。重大项目的布阵支撑了县域经济的跨越,全县财政收 入五年 7倍增,一般预算收入五年 6倍增,全县规模工业入库税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均五年 5倍增。 ——五年,一段发展历史悄然改写。滨海的宏观历史方位已由工业起步时代过渡到工业化和 城镇化互动加速发展的时代。五年中,生产力格局悄然巨变,港口从无到有,工业从“一体”到 “两翼多极”,城市形成“哑铃型”布局,乡镇区划重新调整,农业构建了“一园一场一带” 的产业体系。10 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为零的历史得到突破,农业大县、板材大县、生猪大县无龙头加 工企业的历史得到改写。五年中,群众的生活方式悄然嬗变,老百姓开始豁达自信地挣票子、买 房子、开车子。滨海人的业余生活丰富了,负担减轻了,福利增加了,保障有力了,生活安宁了。 五年中,各级干群的精神状态悄然改变,干部在跨越奋进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普通百姓从实 打实的变化中找到了“我是滨海人”的自豪。 ——五年,一场创业大幕刚刚拉开。回溯既往,用理性的目光打量这五年,我们只不过完成 了精彩的序幕,未来的创业大戏才刚刚闪亮登场。滨海港开发的前景十分美好,但道路依然漫长 而艰辛,航道码头、临港产业、功能配套等都才刚刚起步,基础还很脆弱,需要年复一年、届复一 届持之以恒地执着奋斗。主导产业在裂变扩张、蓬勃兴起的光环背后,产业规模偏小、龙头项目偏 少、产业层次不高、科技含量偏低的状况,时时在考量着我们的视野和能力,产业的“新特之 路”任重道远。城市的品味内涵仍不够高远丰满,县城建设的秀美靓丽也同样不能遮掩镇区发展 的相对滞后,需要持续保持大投入、快速度。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是一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 追求,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永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悠悠万事,发展是“第 一要务”,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回归原点,从零开始,在 新的起跑线上奋起跨越! 回首五年的征程,我们有跋涉的艰难,更有成功的喜悦;有铭心的记忆,更有理性的思考: ——发展决定一切,我们有真切的感受。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最没道理,科学发展是真道 理。五年来,不论宏观环境如何变化,我们始终坚持做到形势再紧,科学发展的方向不动摇;压 力再大,加快发展的气势不减弱;困难再多,和谐发展的理念不变化。我们始终以发展先于一切 的责任感狠抓招商引资,以发展高于一切的危机感破除瓶颈制约,以发展重于一切的紧迫感启 动新的板块。从五年的执着坚持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机遇稍纵即逝,发展决定一切。 ——创新改变一切,我们有深刻的体会。五年来,面对竞争激烈的沿海开发态势,我们博采 众长,探索出由央企主导建港的开发模式;面对严峻的产业培植压力,我们坚持招不来高端产 业、就招产业高端,走出了先集聚中小企业、再补链招商的特色产业成长之路;面对更加多元的 社会形态和工作要求,我们推行了项目化管理、干部二线不“一刀切”等一系列创新做法,实现 了人的人性化管理和事的制度化安排。实践证明,五年的发展之路,就是五年的创新之路。 ——民生压倒一切,我们有清醒的认识。维护民利、必得民心,改善民生、必得民力。五年来, 我们始终努力让全县人民都能感受到幸福生活的“真实温度”。决策时,坚持以群众利益为先, 以群众需求为先,以群众承受能力为先;工作中,既强调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强调照 顾少数人的合理利益,特别是强调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我们不遗余力地打造富民载体,最 大程度地改善群众生活,竭尽所能地排解民苦民忧,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增强。五年的发 展历程启迪我们,民生高于天,民生重如山,民生是最不可偏离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基点。 ——实干拥有一切,我们有温暖的回味。五年来,全县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创先争优”活 动扎实开展,“面对面”评议、海韵廉风等特色工作被省、市推广,新闻舆论宣传工作有力有序, 政法维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三项排查”工作得到了省、市高度评价,党员干部的激情完全迸 发,埋头干事的氛围空前强烈。五年的苦干实干,我们得到了上级组织的充分肯定,省、市委主 要领导及其他领导先后多次亲临滨海调研视察,对我县城乡面貌的变化、港口突破的做法给予高 度评价;五年的苦干实干,我们赢得了县内外的普遍赞誉,社会各界更加关注滨海,省、市机关 领导和许多兄弟县市都来滨海参观考察,扩大了滨海的对外影响,改变了滨海的外部环境;五 年的苦干实干,我们收获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大家从亲身经历的发展变化中看到了滨海的 希望,发自内心地支持我们、拥护我们。成功凝聚汗水,人民创造历史。我们深深地懂得,这些成 绩的取得归功于省市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归功于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归功于省委扶贫工作队 的真心帮助,归功于全县上下的团结拼搏。我们由衷地感受到,滨海人民最可亲,滨海干部最可 敬。县四套班子顾全大局,团结一致,全力推动发展大业;各级干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计 得失,担当跨越发展重任;普通群众思富求变,勤劳朴实,积极支持县委、县政府工作。特别令 我们感动的是,每当我们在前进中遇到一些困难,广大干群就及时给我们以大力的支持;每当 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压力,广大干群就及时给我们以奋进的信心;每当我们在发展上取得一 点点成绩,广大干群就及时给我们以极大的鼓励。在此,我谨代表中共滨海县第十届委员会,向 为滨海经济社会发展付出艰辛努力的各级干部、全体老干部、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全县人民,表示 最衷心的感谢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向三年小康、五年百强阔步迈进 今后五年是我们“三年实现全面小康”的决战期、“五年挺进全国百强”的关键期、爆发式 发展的黄金期。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两个率先、六个注重、八大工程”的战略部署,以“三年实现全面小康,五 年挺进全国百强”为目标,在工业强县上实施战略升级,在港口兴县上实施战略突破,在环境 立县上实施战略提升,在富民安县上实施战略统筹,再造一个从全省贫困县到全国百强县的黄 金发展期。具体工作指标可以概括为“12345”,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每年城镇化率 提高 2 个百分点以上,新特产业比重提高 30 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主 导产业规模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 4倍增,临港产业项目投资达 500 亿元以上。主要工作任务是: 1、快增与快转并举,建成全省新特产业新基地。以开放的胸襟聚集优质要素,促进新特产业 铸链扩量和传统特色产业创牌提质。用高新项目引领新兴产业,用集聚理念培育特色产业,用先 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招大引强,提升特色产业“聚”的强度。盐化工产业重点招引 20 亿级的航 母型项目,泵阀机械产业重点招引 10 亿级的旗舰型项目,纺织服装产业重点招引 5 亿级的龙头 型项目,使每个新特产业都有真正意义的领军企业进入。创新驱动,实现主导产业由大到高、由 特到新的华丽转身。努力打造与新特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技术研发服务载体,让滨海成为专业技术 人才、科技研发领军人才和企业家心中向往的创业福地,成为新特产业向技术高端、产品高端、品 牌高端攀升的“三高”领地。要素聚合,促进新特产业实现超常规、裂变式发展。建立政府引导、 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架构,引建一批风险投资、创业投资、产业基金、种子基金,为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创业类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十二五”末,一个以盐化 工为龙头、销售 600 亿元、税收 30 亿元的“黄海之滨第一园”将享誉中国东部沿海,一个销售突 破 200 亿元、企业总数达 300家的“泵阀之都”将矗立在盐阜大地。 2、港口与港城联动,建成全国沿海开发新坐标。“港口传奇”将更加浓墨重彩,能源大港、 产业大港的宏图将分步实现。“十二五”的滨海港,储配煤中心、LNG、海上风电项目将全面投运, 2×100 万千瓦火电、100 万吨甲醇制烯烃项目可望建成,这五大项目的总投资超过 600 亿元,可 实现销售超 1000 亿元,产生 300 亿元的工业增加值,新增 50 亿元的税收,滨海港完全有能力实 现后发赶超。北堤沿堤的 10-15 万吨级通用码头建设、临港产业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呈现出人 来车往、大干快上的繁忙景象。一期 20 万吨级航道码头的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将更好地承 接钢铁、石化、重型机械等重大临港项目。通过五年高歌猛进,逐步把滨海港建成以火电、气电、风 电项目为主导的在中国东部沿海有一定影响力的能源产业基地,以甲醇制烯烃、LNG综合利用 项目为龙头、以“煤头化尾、盐头化尾、油头化尾”项目为支撑的江苏沿海新兴的现代化工产业基 地,以承接高附加值的港口机械、高端铝、钢铁项目为主的淮河流域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同时,按 照“县域副中心”的发展定位,结合黄河故道生态走廊的地域特色和月亮湾的海景风光,优先 加快港城起步区道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打造体现港城品位、展示港城风貌的标志景点, 不久的将来,滨海港港城将成为江苏沿海以服务后方临港产业为主,以发展金融商务、信息流通、 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为特色的临海亲水的新兴港城。 3、建城与兴城结合,建成全国知名水绿新县城。建水绿通达之城,兴便利快捷的现代城市交 通网络。优先实现县城、蔡桥两处高速互通的直线贯通,在县城东部打造一个大信息量、大流动量 的现代会展区;重点加快海港大道、淮海路、润港路南延、幸福路东延、育才路东延和海滨大道东 延等城市路网建设,全面形成“外接成环、内联成网、环网相接”的城市路网格局。建水绿服务之 城,兴竞争优势明显的现代城市产业。突出城市经营的广度和深度,以城市综合体、高端商务楼 为引领,加快打造城市发展功能内核;主攻城建三产服务业招商,重点突破金融、科技、物流、商 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经济板块,全面增强城市承载力和综合服 务功能。建水绿生态之城,兴水清绿秀的现代城市形象。大力实施风光带、景观带、广场节点建设, 着力打造张家河、北八滩渠、响坎河风光带,加快城市生态湿地和园林绿地建设,启动活力岛公 园、城市生态公园、东湖公园建设,形成有视觉冲击力的森林式绿化格局。建水绿文明之城,兴文 明繁荣的现代城市文化。大力度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和全国文明县城, 放大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中国书法县的文化影响力,推动城市历史、文化、生态的有机 融合,促进人的素质与城市品位的互动提升,精心打造以“水绿县城、人文滨海”为标志的城市 名片。建水绿和谐之城,兴优质资源集聚的现代人居环境。把城中片区打造为具有典型苏北传统 城市风貌、浓郁人文风情,展现滨海文化底蕴的商贸核心区;城北片区打造为综合功能完善、文 化氛围浓郁的商贸服务和基础教育中心;城西片区打造为县城行政办公中心、公共活动中心;城 南片区打造为服务工业企业、宜商宜居的现代综合社区;城东片区打造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基地、 新兴商贸会展和生态宜居区。“十二五”末,一个拥有 80 平方公里、40 万人口,以水绿为特质的 中等城市,将成为滨海人创业兴业的幸福乐土和享受生活的安馨家园。 4、为民与富民齐抓,形成全面协调发展新格局。“十二五”的滨海,民生的“色彩”会更浓 烈,发展的举措会更“温暖”,老百姓的工作将更好找,劳动会更值钱。这是今后五年最大的政 治,也是衡量新一届班子最重要的标准。今后五年,将积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构建农业 现代化体系,明显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使现代高效农业成为农民的“聚宝盆”,2015 年,全 县高效农业突破 80 万亩,占农业比重提高 30 个百分点,建成全市优质生猪第一县、全省“四 青”蔬菜生产第一县、全国生态白鹅养殖第一县。各种致富形态将成为人们拓展收入来源的“摇 钱树”,外出人员返乡创业,职校学生本地就业,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自 谋职业、自主创业将被更广泛地激活,创业“达人”、致富能手将赢得全社会的尊重。今后五年, 滨海人将生活得更舒心、更快乐。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力争翻一番;就业、养老、住房、入学、 医疗等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升;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将受到更 贴心的关注;每一个滨海人的合理诉求将会得到更及时的表达,每一个滨海人的生活将更平安、 更和谐、更幸福。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三年实现全面小康,五年挺进全国百强”是滨海百万人民为之企盼的美好愿景,是全县 党员干部为之奋斗的壮丽事业。我们必须在思想的最高处树立起从头跨越的精神信念,在心灵的 最深处迸发出再干一场的创业激情,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大潮中挺立潮头,争当跨越发展的 中流砥柱。 1、以思想建设迅速凝聚从头跨越的强大合力。勇敢地站在新的“发展原点”,在从头跨越中 “亮剑”、再次出发中赶超,这才是真正的强者。凝聚从头跨越的强大合力,是今后五年党的思 想建设的主要内容。要以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为抓手,既要把敢于从头跨越 的热情激发出来,也要让善于聚力跨越的智慧涌动起来。坦率地说,经过这几年的摔打锤炼,广 大党员干部的世界眼光、战略思维、运作水平、干事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不少同志的创新变革 意识很强,在招商引资、港口建设、城市建设等方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工作特色。但在与“全国百 强”的搏击较量中,我们需要向对手学习的还有很多;面对参与全球经济循环的临港产业,我 们还是刚刚入门的小学生。因此,必须全面强化各级干部在宏观经济、科技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等 方面的知识储备,切实增强应对复杂经济形势和多元社会格局的能力。要大力弘扬“三创”精神, 旗帜鲜明地鼓励创新、支持改革、善待挫折、宽容失败,使一切创新愿望得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 支持、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精神得到鼓励、创新成果得到运用。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从头跨越的 持久动力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用滨海发展的辉煌成就鼓舞人心,以再创黄金发展期的美好 前景凝聚力量,不为身处顺境而麻痹,不为一时赞誉而自满,确立更高的发展定位和目标追求, 在攻坚克难、拼搏争先中实现自我价值。要积极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调动各方力量,思想上合心,组织上合力,工作上合拍,在全县上下形 成万众一心建小康、众志成城进百强的生动局面。 2、以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创先争优的中坚力量。事业成败,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建成亿吨产 业港,离不开坚强有力的党员干部队伍。再造黄金发展期,取决于各级党组织对滨海未来大势的 科学定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掌控和对民意民生的倾情关注。要切实加强县委班子自身建设, 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打造引领跨越的坚强核心。要继续坚持“为发展 配干部、凭实绩用干部、用机制选干部”的用人导向,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积极探索和完善公开选拔、公推公选、竞争上岗和公开选调等制度,把那些为民执政有思路、服务 发展有实绩、对待群众有感情的优秀干部推出来、用起来,不断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和群众满 意度。要建立科学的干部资源配置和考评激励机制,既要看显现的,又要看潜在的;既要了解过 去的情况,更要注重现在的表现;既要考核工作实绩,更要评价品行操守,不拘一格使用干部, 努力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要切实加快年轻干部的成长和培养,推进多层次、跨部门 实践锻炼,把更多的优秀干部充实到重大项目建设主阵地,汇聚到四大园区建设最前沿,选派 到改善民计民生第一线,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发展型、服务型、复合型、创新型干部队伍。要继 续深化“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新一轮“强基工程”。切实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活动阵地建 设和领头人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党员干部关爱工程,进一步落实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的培 养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要进一 步创新社会管理,加强非公企业片区党组织一体化建设,健全完善社区管理体系,努力使党的 领导、党的工作、党组织的作用有效覆盖社会的广泛领域。我们应当时刻谨记,广大党员干部永远 是滨海走向辉煌的最强大的中坚力量,这种力量将凝聚起全县人民的共同理想,在前进的征途 上锤炼出追求美好生活的“滨海意志”和时代精神。 3、以作风建设全面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环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老百姓正是从干部的细 微言行中看到党的形象,党风促政风带民风,事关执政之基和发展成败。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 导干部,要始终以亲民利民为根本,俯下身子问政于民,促膝谈心问计于民,真心关怀问需于 民,用热心、耐心、诚心换取群众的信心、决心和放心。求真务实之风,是干事创业的“东风”, 要坚持重实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确保各项工作以最短时间回应、最快速度推进、最好结果 见效。要深入推进反腐倡廉教育、权力运行监控、预防腐败、纠风和惩治腐败“五大机制”建设, 健全完善政务公开、部门内控、“三责联审”、“勤廉指数”测评等机制,在全社会的聚光灯下展 示权力的干净运行。当前,“十二五”新征程已经全面开启,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工作的要求 更高,各级干部要倍加珍惜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局面,倍加珍惜组 织给予的政治生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更好地担负起推进发展、为民谋利的千钧重担,以此 回报滨海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意和殷切期望。 各位代表、同志们,今后五年,新一届县委将和全县百万人民一道,在 1949 平方公里的宏 大舞台上再次唱响一曲乘势而上、激流勇进的奋斗之歌,滨海也将由此进入跨越腾飞、崛起振兴 的大港时代。县委号召,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群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 央周围,在省市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勇敢接受比以往更为严峻的考验,真情付出比以往更为艰辛的努力,立志创造比以往更 为显著的业绩,为“三年实现全面小康,五年挺进全国百强”,建成亿吨产业港、再造黄金发展 期而不懈奋斗! 坚持科学发展 建设幸福沧浪 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目标阔步前进 ——在中共苏州市沧浪区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陆 春 云 (2011 年 6 月 24 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苏州市沧浪区第十次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开启“十二五”发展新征程,阔步迈 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目标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 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回顾总 结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情况,研究部署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沧浪 区第十届委员会和中国共产党沧浪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和组织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 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团结拼搏,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目标阔步前进。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沧浪区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过去五年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沧浪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经历了宏观发展形势 的变化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考验前所未有。全区上下科学应对、危中寻机,成功让这困难的 五年,转化为综合实力提升较快、城市面貌变化较大、人民群众受益较多的五年,向全区人民交 出了一份满意答卷,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抓产业转型,发展实力显著增强。始终坚持立足于好、致力于快,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经济总量实现翻番。地区生产总值、一般预算收入等综合指标分别由 2005 年的 85 亿元、8.4 亿元 达到 2010 年的 162 亿元、18.7 亿元。预计今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将突破 20 亿元,综合经济实 力跃上一个新平台。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把调结构、转方式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提升发展消费 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公共性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由 2005 年的 72%上升到 2010 年的 83.5%。楼宇经济品质不断提升,10 幢楼宇税收超千万。总部经 济加快培育,“中再生”、“来伊份”等区域总部相继落户。产业载体加快建设。高标准推进科 技产业载体建设,沧浪科技创业园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服务中心,苏州大学科技创业园成为国 家级大学科技园。989文化创意产业园、江南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等载体相继建成。10 条特色街加 快提档升级,其中 3 条被命名为苏州市特色商业街。苏纶场、世茂国际广场等四大城市综合体进 展顺利,喜获“中国商业地产最具投资潜力城区”称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积极稳妥推进机构 改革,政府职能得到优化。组建区行政服务中心,行政效能得到提升。强化亲商理念,建成融资 服务、法律服务、人才服务、信息服务等四大企业服务平台。全力帮扶企业,开展“执行能力建设 年”、“企业服务年”等系列活动,锻炼了干部,促进了经济增长。 ——抓功能完善,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始终坚持以规划为引领,抓住重要节点,加强环境 综合整治和基础功能完善,城市品质明显提升。新城副中心形态初步形成。全力推进沧浪新城建 设,累计立项 62 个、开工建设 51 个,其中竣工 33 个,完成投资 121 亿元。“邻里情”社区生活 馆、沧浪新城第一实验小学等一批公共配套设施投入使用,大润发超市、世茂国际影城等一批商 业配套相继开业。南门商贸区取得实质性进展。原市实小及其周边、南门市场搬迁有序推进,苏 纶场、朗诗等项目进展迅速,原南门汽车站等重点地块上市拍卖工作抓紧准备,共拆除建筑面积 4 万平方米,已开工项目 6 个,开工面积 25.3 万平方米。城市功能日臻完善。扎实推进实事项目 建设,完成 33 个城中村(无地队)、205 条老街巷、409 个深宅大院和 29 个老住宅小区的综合整 治。全面推进南环新村危旧房解危改造工程,涉及居民楼 118 幢,居民 4778户,总建筑面积 32.5 万平方米,目前安置补偿工作基本结束,工程建设快速推进。修缮维护“两街一河”等一批重大 城市基础设施。全面启动“改厕”工程。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主动适应城市管理形势要求,率先 在城区实行城管执法中队派驻街道。深入开展“洁净家园、美化城市”环境集中整治活动,全面 落实“大环卫一体化”管理,创新推行“路长制”和垃圾直运模式,率先试点餐厨垃圾集中 “打包”处理。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圆满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任务。 ——抓民生福祉,发展成果普惠共享。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工作理念,扎实推进 “5•15”为民服务圈建设,努力让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社区建设成效显著。深入推进社 区体制改革,推行“1+2+1”社区管理模式。切实强化社区自治功能,以“公推直选”方式开展社 区党组织换届,试行“无候选人直选”模式选举产生社区居委会。不断完善社区硬件设施,社区 办公用房面积平均达 500 平方米以上。不断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扎实开展幸福社区、民本社区创 建。注重发展养老事业,基本构建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 服务体系,“邻里情”虚拟养老院被民政部授予“科技成果创新三等奖”。荣获“全国和谐社区 建设示范区”、“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总额超 10 亿元,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持续加强,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区。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16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实施国 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区公益性文化设施总面积达 4.25 万平方米。区 档案馆成功创建国家二级档案馆。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大力实施就业创业助推工程,五年来共新 增就业岗位 9 万余个。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和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均在 98%以上。切实关注困难群体,建成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成立沧 浪区慈善总会,开通“慈善通”网站,政府支持、社会参与、按需救助、多方互助的社会救助体系 日益完善。社会环境和谐稳定。扎实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感动沧浪”十大人物和事件评选 等活动,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得到提升。深入实施群众文化“一十百千万”工程,积极 弘扬“厚德、尚文、敏行、诚信”的沧浪精神,广大群众的主体意识有效发挥。扎实推进“平安建 设”和“法治先进区”创建,连续 7 年获得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市、区)”称号。建立健全 “大调解”机制,坚持完善领导信访接待日、党政领导大接访等制度,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 稳定。 ——抓党的建设,发展保障切实增强。始终围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和基 本要求,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坚持 干部“四化”方针和“三宽”要求,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双推三考”制度,实施公推竞选副科 职干部、中层干部跨部门竞岗和一线岗位挂职锻炼等举措,为干部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条件。积极 推进各类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落实各项人才激励政策,人才发展和服务环境明显优化。基层 组织和党的执政基础得到加强。深入推进强基工程,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 优”等活动,基层党建工作合力不断壮大。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推进党代表任期制,党代表作用 有效发挥。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得到加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 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快推 进惩防体系建设,坚持教育优先、预防为主,进一步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五年 来,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 24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24 人。民主政治和发展合力得到加强。坚 持向人大、政协定期通报情况,征求人大、政协对区委常委会工作的意见。支持人大代表认真履行 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广泛开展政协委员参政议政活动。坚持向民主党派通报制度。积极发展 基层民主,开展党政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开设“民意直通车”,倾听民声,采纳民意。 各位代表、同志们,五年的历程极不平凡,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 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在历届班子打下坚实基础上,本届区委和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精诚团 结、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区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及干部职工辛勤工作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团 结奋斗、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中共沧浪区第九届委员会,向所有为沧浪发 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成绩诚然可喜,经验弥足珍贵。五年的负重奋进,给了我们“五点启示”: 第一,越是竞争激烈,越要完善思路、一以贯之。五年来,我们始终把解放思想、战略谋划 作为引领发展的先导。2006 年区委确立了“文化立区”战略,几年来,我们坚持这一发展定位不 动摇,并根据形势的发展需要不断丰富其内涵。2007 年区委确立了“文化立区、经济强区、和谐沧 浪、幸福社区”的发展思路,2009 年确立了实施“文化立区、科教兴区、法制治区、民本建区”的 发展战略,抢占了先机、赢得了主动、推进了发展。 第二,越是发展较快,越要立足实际、统筹协调。五年来,我们牢牢把握城区特点和沧浪 实际,注重统筹协调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经济与社会同步发展,统筹人口与资源 环境和谐发展,统筹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统筹新城建设与古城保护,真正实现了在“较快” 发展的同时,推进了“又好”发展。 第三,越是矛盾叠加,越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工作创新来加 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先后开展幸福社区和民本社区创建,社区服务 水平持续提升。面对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首创“好管家”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和“社区 矫正移动信息管理系统”,社会管理创新取得积极进展。 第四,越是任务艰巨,越要迎难而上、苦干实干。五年来,我们始终保持“不逃避、不推诿、 不简单说不”的精神状态,崇尚快节奏、追求高效率、做到满负荷。无论是“创先争优”活动的第 一线,还是南环新村危旧房解危改造工程的最前沿,各级党员干部在奋力拚搏中快执行,在强 化问责中保执行,使抓早、抓实、抓主动成为广大干部的过硬作风和生动写照。 第五,越是形势多变,越要凝心聚力、团结协作。五年来,我们始终把发挥党委的领导核 心作用,与注重发挥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起来,把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区 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凝聚到跨越发展的目标上来,全区上下心齐气顺、团结奋 进、政通人和,形成了攻坚克难、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素制约日趋突出,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转型发展任重道远,战略性新兴产业缺乏,传统产业提升力度不 够;社会矛盾依然突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部分党员干部的理念和能力缺乏 先进性、超前性,仍停留在传统的行政思维模式上,难以适应新一轮的发展需要。对此,我们必 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在发展变化中捕捉新机遇,在扬长避短中增创新 优势,在超越自我中寻求新突破,努力推动沧浪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更大跨越。 未来五年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回首过去五年,我们由衷地感觉到,现代化进程是一场拼智力、拼活力、拼耐力的接力赛; 展望未来五年,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省委对苏南的期望,是市委对沧 浪的要求。未来五年,既迎来了新一轮产业革命加快推进带来的发展机遇,又要面对不确定因素 日益增多的复杂形势;既迎来了省委“八大工程”指明的工作方向,又要面对城区经济社会转 型的特殊矛盾;既迎来了苏州建设“三区三城”催生的发展动力,又要面对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的巨大压力;既迎来了消费结构升级蕴含的市场需求,又要面对居民增收乏力的现实困境。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要求,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四个问题:在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作为 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中心城区,如何进一步激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找到转型升级的着力点;在 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作为已经城市化的中心城区,如何进一步拓展发展的空间,增强发展的后 劲;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作为社会建设最前沿的中心城区,如何进一步引领社会管理创新 的方向,加大社会建设的力度;在以人为本的大背景下,作为改善民生走在前列的中心城区, 如何进一步深挖民生福址的潜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基于上述认识和思考,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施“文化立区、 科教兴区、法制治区、民本建区”发展战略,推动转型升级、提升城区品质、创新社会管理、加快富 民惠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沧浪建设成为文化品牌城区、科教创新城区、法制先进城区、和 谐幸福城区。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主题,明确四大 定位,把握四大原则。 围绕一个主题——就是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和谐幸福新沧浪。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 本质要求,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努力建设发展更加科学、城市更加文明、文化更加繁 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的现代化新城区。坚持把“幸福沧浪”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努力让发展成果体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体现在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上,体现在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全力提升沧浪人民的幸福指数。 明确四大定位——就是要深入实施“文化立区、科教兴区、法制治区、民本建区”发展战略, 加快建设“文化品牌城区、科教创新城区、法制先进城区、和谐幸福城区”。 ——文化品牌城区。深入实施“文化立区”战略,着力构筑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特 色鲜明的城市文化体系,把沧浪区建设成人文环境浓厚、文化产业发达、文化竞争力强、文化影响 力大的文化品牌城区。到 2015 年,人均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达到 0.18 平方米以上,文化产业完 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比达 8%左右。 ——科教创新城区。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着力构筑要素集聚、充满活力的城市创新 体系,把沧浪区建设成科教综合实力强、科技成果转化快、公众教育素质高的科教创新城区。到 2015 年,专利授权数达 1000件,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达 100%。 ——法制先进城区。深入实施“法制治区”战略,着力构筑规范有序的现代社会管理体系, 把沧浪区建设成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法律执行严格有序、公平正义有效维护、社会环境和谐稳定的 法制先进城区。到 2015 年,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稳定在 96%以上,全区 100%的社区达 到市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标准。 ——和谐幸福城区。深入实施“民本建区”战略,着力构筑均等共享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 把沧浪区建成保障体系全、居住环境美、幸福指数高的和谐幸福城区。到 2015 年,城市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达到 5 万元,基本养老保险社会化发放率和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到 100%。 把握四大原则——围绕上述主题和定位,在今后五年的发展中,必须把握好四大原则:一 是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防止片面性;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实效性,确保区域经济长期有效增长;更加注重 处理好速度与效益、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在着眼于质量、着眼于长远的基础上,扎实做好当前工 作。二是把文化优势作为第一资源。依托文化优势构筑发展优势,继续实施“文化立区”战略, 发挥文化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以地域文化激活城市商贸旅游,以文化优势打造文化产业 高地,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居民幸福感受,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三是把主动 作为作为第一要求。要勇于担当,围绕全区发展大局,一心一意创事业,千方百计谋发展,为 沧浪发展多挑重担、多作贡献。要积极争取,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进一步展 示“面对竞争有激情、面对困难有豪情、面对事业有热情”的精神风貌。要创新破难,敢于打破传 统和常规,勇于突破瓶颈和障碍,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破解难题。四是把民生幸福作为第一取 向。始终心系群众,坚持发展依靠群众、发展为了群众,经常在群众那里定坐标、打根基、找办法。 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加大政策倾斜,增加资金投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多办老百姓 看得见、得实惠的事,真正使发展的过程成为改善民生的过程。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和谐幸福新沧浪,必须抓住关键环节,突出工作重点,以新举 措落实新目标,以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一)突出转型升级,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构筑发展支撑。 紧紧围绕市委建设“三区三城”和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的决策部署,立足城区特点,发挥区 域优势,加快转型升级。 加快载体建设与优化空间布局并重。在载体开发上,实现从注重发展一般性住宅地产向注 重发展商务、商业地产转变,鼓励发展文化、旅游地产,致力于建设一批能承接产业转型升级的 重点城市综合体、重点园区、重点楼宇、重点项目,带动相关产业集聚融合和集约发展,让城区成 为高端商务的汇集之地。在空间布局上,实现从单独分散式开发向立体集约式发展转变,不断优 化“一核四体十街百幢楼宇”及十大特色园区的空间布局,即加快建设南门商贸商务核心区, 积极打造苏纶场、世贸国际广场等四大城市综合体,加快培育 10 条全国、全省知名的特色街 (区),加速建设百幢总计 100 万平方米的商务楼宇,不断挖掘区域存量资源优势,提升和建 设沧浪科技创业园、苏州大学科技创业园、江南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等十大具有城区特色的科技、 文化产业园,逐步形成中心商贸区、城市综合体、特色街(区)、商务楼宇和特色园区的合理格局。 调整产业结构与强化招商选资并进。在产业结构上,实现从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向以传统服 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更加突出现代服务业的产业格局转变。着力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引进 连锁民营企业、总部民营企业、品牌民营企业;加速发展新型服务业,重点发展文化创意、科技创 新、公共服务类企业,让城区成为科技创意的孵化之地。特别是针对我区律师事务所、会计审计事 务所等中介服务业密集的优势,打造在全市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中介服务业集聚区。在招商选资上, 实现从引进一般性企业实体向引进集聚集约的企业总部和区域性总部转变,充分利用城区人才 流、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各种要素资源集聚优势,加速发展总部经济,逐步形成总部和区域 性总部集聚区,让城区成为总部入驻的首选之地。 创优发展环境与培育做强企业并举。在发展环境上,强化政府指导作用,不断提高政府在 要素保障、政策扶持和规划支撑等方面的水平,创造良好发展软环境。要继续完善服务企业“四 大平台”,适应企业服务需求,优化政府服务供给。继续探索多元化的运作方式,进一步做大做 强国有资本,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要建立统一、高效的政府协调服务体系,对 涉及经济转型升级的项目,提前介入、全过程参与、全方位服务,对重大项目要简化手续,缩短 流程,积极跟进。在做强企业上,推行企业优先,加快建立一个引得进、留得住、长得大、发展快 的企业成长环境。要充分利用沧浪科技创业园、苏州大学科技创业园等城区特色的科技园区载体, 催生一批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意识、开拓精神、管理技能的企业家群体。要处 理好扶持与引进的关系,在做大做强本土企业的同时,加快企业引进的力度,尤其在旗舰型企 业的培育及引进上要有所突破。 (二)突出城市品质,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创设良好环境。 按照“加快建设南门商贸区、加速繁荣沧浪新城、做优做活文化古城”的工作要求,推动古 城新城良性互动,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展现中心城区新面貌。 加快建设南门商贸区。不断优化提升南门商贸区规划,重点推进“四大联动”发展,即依 托人民桥、待建的步行景观桥等结点,实现跨护城河的“南北联动”;结合轻轨四号线的规划建 设,实现地上地下空间的“上下联动”;串联护城河两岸的商贸旅游文化元素,实现“护城河 景观带与南门商贸区联动”;实施西二路、兴业路的整治改造,实现“盘门景区与南门商贸区联 动”。切实加快拆迁腾地进度,重点加快原市实小周边的拆迁,推动南门水产市场和第五人民医 院的搬迁,加速原南门汽车站等建设地块的推出。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进苏纶场城市综合 体、吴门新天地等项目建设,提升南门商圈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逐步将南门商贸区建成超 150 万 平方米的城区商业商务面积最大、商业与文化结合最紧密、特色最鲜明的中心商贸区。 加速繁荣沧浪新城。按照“功能做优、环境做美、商气做足、人气做旺”的要求,进一步完善 功能定位,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城市品味,优化人居环境。重点推进世茂国际广场城市 综合体建设,加快亿象城商业项目开发进度,整体提升新城的商务商贸功能。积极推进友新高架 上下行匝道、运河景观步行桥建设,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加快实施友新综合市场、运河以南定销房、 运河以北市区公租房项目建设,积极推动运河以北文体用地、运河以南总部经济地块的挂牌出让, 实现新城经济可持续发展。逐步将新城建设成为与石湖景区相连、与文化古城相呼应的融居住、商 务、休闲、旅游、购物为一体的城市副中心。 做优做活文化古城。全力推进南环新村危旧房解危改造工程,确保居民三年回迁,建设成 为新时期为民办实事的标志性工程,要高质量、高效率推进工程建设,确保经得起历史检验、经 得起群众认可、经得起各方检查。扎实推进老新村、零星楼宇的综合整治,力争 5 年内完成 100 万 平方米的整治任务。加快推进改厕工作,力争用 3-4 年时间,采取项目带动、危旧房改造和个案解 决等多种方式,全面完成辖区 6073户居民家庭改厕工作,带动城市面貌的大改善。加速城中村 (无地队)改造步伐,力争“十二五”期间完成护城河以外 24 个城中村(无地队)改造,拓展 城市发展空间,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继续推进古宅、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传承古城历史文脉。 (三)突出文化引领,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造优势平台。 沧浪要赢得独特的发展优势,必须进一步突出“文化沧浪”品牌的引领作用,大力培育与 群众需求、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相匹配的城市文化体系,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 放大“文化沧浪”品牌。继续丰富“文化沧浪”的内涵,进一步扩大“文化沧浪”品牌效 应。发挥文化功能助推经济繁荣,大力发展以知识、创意为特征的现代产业,将文化与旅游、商贸 结合,提升区域产业层次,繁荣城区商圈;发挥文化功能增进社会和谐,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 建设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高品位社区人文环境;发挥文化功能提升居民素质,积极挖掘平凡人 物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提升人和引领人。 不断繁荣文化事业。抓住苏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契机,加快建设 沧浪区文化活动中心,增加室外体育活动场地。深入开展群众文化“一十百千万”工程,把民俗 文化活动、商业文化活动和主题文化活动有机融合。发挥创作团队的主动性,打造具有区域特色 的精品力作,积极参加省“五星工程奖”和全国群星奖的评比,让这些作品走向社区、走向群众、 走向市场,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积极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文物古迹、 古民居的保护和利用,弘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文化旅游区,重点加快护城河景观带、新郭老街、官太尉河、道 前地区的开发改造。探索发展文化艺术区,利用定慧寺巷书画一条街、姜昆艺术品收藏馆和含德 精舍艺术品私藏会馆的集聚效应,大力发展文化会展业、文化艺术经纪代理业、艺术品拍卖业等 产业,打造文化产品交易平台。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区,加快推进金狮文化科技产业园、双桥文化 创意产业园等建设,大力发展游戏动漫、广告策划、教育培训、数字媒体、产权交易等文化创意产 业,加快形成文化产业集群。 着力提升城市文明。全面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 德教育,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 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格局。要持久推动城区文明建设,突出抓好专项治理和居民 参与工程,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四)突出社会管理,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营造和谐氛围。 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社会建设放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 的战略位置,更加注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经济社会更加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构建多元社会治理结构,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大对各人民团体、各行业组织、中介组织的扶持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和 公民积极参与治理。构建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注重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完善升级“好管家”城 市网格化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新方法,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加 强对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构建基层社会矛盾化解长效机制,把握新形势下基层社会矛盾的发展 特点和规律,重点在诉求表达机制、社会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社会矛盾纠纷定期排查机制以及社 会矛盾调解机制方面探索创新,努力实现善治。 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坚持把社会管理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把基层社区作为社会 管理的基层基础。扎实推进民本社区创建,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安居、宜居、乐居的幸福家园,成 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要整合社区资源,增强社区服务能力,注重 把政府服务、公益服务和志愿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推行“爱心大厨房”、“志愿护理队”等志愿 服务品牌。积极探索养老的新模式,把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日间托老有机整合,大力发展社区日 间托老服务。要以服务体现关怀,做好困难群体的关爱帮扶工作以及社区矫正对象等特殊人群的 教育引导工作。 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坚持把群众工作贯穿于社会建设的全过程,覆盖到社会管理的各方面。 要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进一步拓宽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建设与管理的渠道,创新载体和方法, 动员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协同、自治作用,以 “邻里情”幸福联盟为基础,进一步扶持社区草根组织参与治理。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善于 汲取群众智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依靠社会各界的协同支持,依靠广大群众的共 同参与,形成创新社会管理的强大合力。 (五)突出民生改善,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未来五年,要继续加大对民生工作的投入,更加注重民 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 注重充分就业。深入开展“乐业沧浪”服务计划,充分利用我区和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平 台,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引进和培育技术创新能力强、成果转化能力强、产业带动能力强的优 秀创业团队,推进全民创业,不断增加居民的经营性收入。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发展壮大区公共 人力资源实训基地,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不断增加工资性收入,确保“十二五”期间,每 年新增就业岗位 2 万个,充分就业社区达标率 10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技能培训率 90%以上。 注重服务惠民。继续推进“便民、平安、健康、教育、文化”5 个 15 分钟为民服务圈建设,不 断丰富虚拟养老院、沧浪慈善通等七大服务品牌的内涵。巩固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创建成果,全 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综合素质,突出名校名师培育,加快教育资源整合,实现“优质、均衡、共 享”的沧浪教育新格局。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完善 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保险全覆盖。进一步理顺社区各类组织的关系,把服务群众作为城市社 区的首要任务,建立健全社区组织与驻区单位相结合、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社会化与产 业化相结合的社区服务体系。 注重帮扶利民。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实施最低生活保障自 然增长机制。重点抓好协调、信息、互助和应急等四大救助平台建设,力求在帮扶水平上求突破。 推进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完善以虚拟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 体系,力求在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上求突破。推进社会优抚体系建设,重点在解决优抚对象 生活难题上求突破。 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未来五年,我们承担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和谐幸福新沧浪的历史重任。站在新的起 点,实现新的跨越,关键在党、关键在党员干部。全区各级党组织务必时刻牢记“立党为公、执政 为民”,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始终成为沧浪现代化建设的坚强 领导核心。 (一)进一步加强思想建设,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没有思想的领先,就没有发展的 率先,坚持把思想建设不断引向深入,在思想解放上达到新高度,在指导实践上取得新成效。增 强理论学习的主动性。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基层实践在不断向前推进,各级党组织和党 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主动学习意识,强化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 新知识、新经验,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现实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增强理论学习的系统性。要组 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辩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党的理论 创新成果学习好、领会好、贯彻落实好。增强理论学习的成效性。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完 善和落实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积极营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的浓厚 氛围。组织党员、干部广泛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知识, 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努力以思想的与时俱进,推进创新创业的与时 俱进。 (二)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全力提升党的领导能力。根据当前执政环境的新形势提出 的新要求,加快打造一支能适应发展要求、担当历史重任、引领时代潮流的干部队伍。加强各级领 导班子建设。领导班子要有“承前启后”的大局观念。“承前”,就是切忌忽视实践的延续性, 对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发展思路,一以贯之,并主动加以完善。“启后”,就是切忌仅限任期谋 划发展思路,而要深入研究发展大势,为未来多打基础,多留空间。要按照政治上强、具有领导 科学发展能力、能够驾驭全局、善于抓班子带队伍、民主作风好、清正廉洁的要求,选优配强党政 正职领导干部。注重街道领导班子优化配备,形成年龄、经历、专长、性格互补的合理结构。增强干 部队伍的整体活力。把干部能力的培养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进一步加大干 部教育和培训力度,实现干部科学决策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创新发展能力和执行落实能力有新 提升。加强年轻干部的党性修养,积极打造有利于加快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平台。确立注重 基层、注重实践培养锻炼干部的用人导向,加大机关与街道年轻干部交流的力度,探索社区工作 者和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方式和选拔途径。加强女干部、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合理使用各年龄段干 部,充分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坚持党管人才,按照“培养人才扬长补短、 使用人才扬长避短”的思路,更加注重培养好本土人才,统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社区工作者人才等队伍建设,保障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对不同层 次人才的需求。 (三)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全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 战斗力的基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扎实推进新一轮“强基工程”。 拓展领域,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适应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组织形式、行业分工、党员 流向的新变化,按照便于党员参加活动、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原则,采取单独组建、行业统建、区域 联建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介机构、协会、商会、学会以及各类新社会组 织中跨领域、跨行业建立党组织的新模式。创新机制,有效激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充分发挥 街道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以社区党建引领社区建设。充分发挥机关党组织 在完成本部门各项任务中的协助和监督作用。以构建区域性党建工作格局为目标,通过结对帮扶 等形式,努力形成“以强带弱、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工作新机制。增强活力,切实提升基层 党组织的战斗力。坚持分类管理,对社区工作者党员,从严管理,发挥好社区建设的骨干作用; 对离退休老党员,按照“适时、适宜、适度”的原则,多渠道引导他们老有所为;对在职党员, 实行社区与单位的“双重管理”;对流动党员要按照“温暖计划”的要求,在政治上、工作上、 生活上关心好、照顾好。重视在高科技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两新”组织、生产工作一线的优秀 青年中发展党员。加大对基层党组织书记的培训,着力提高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素质和水平。 (四)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全力树立党的良好形象。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 事业的成败,坚持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真正把勤政廉洁镌刻在沧浪干部队伍的旗帜上。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不断提高执行力, 重点围绕区委确立的工作重点,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政府服务方式转变”上加大 监督检查的力度。扎实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让各项决策和措施,更加 符合基层实际和群众意愿。大兴雷厉风行之风。大力倡导“作风是生产力、效能是竞争力”的理 念,切实把机关作风效能建设的着力点放在招商选资、企业培育、社会建设、社会稳定等工作上, 大力提升窗口行政服务水平,努力提高机关的行政效能和办事效率。大兴清正廉洁之风。加大反 腐制度创新力度,特别是要从用权、用钱、用人三个关键环节入手,建立健全制约机制和监督机 制。坚持“一岗双责”,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惩防体系建设,到“十二五”期末, 基本建成具有沧浪特色的惩防体系,初步建立拒腐防变的教育长效机制。发挥查办案件的惩戒和 治本功能,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舆情收集和处置机制,紧紧抓住腐败现象易 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切实从源头上遏制腐败。 (五)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全力营造协力共建局面。切实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 围绕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努力形成生动活泼、民主团结的政治局面。推进民 主制度建设。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认真贯彻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完善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 映制度,健全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等制度,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 作的透明度。完善民主决策机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 一步健全党委内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不断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重大问 题由常委会集体讨论决定,涉及全局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问题提交全委会讨论,建立多 形式的决策咨询机制。创新民主监督方式。重视加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 重点加强和改进对“一把手”监督,健全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民主评议、谈话诫勉和经 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区人大依法履行职能,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 派人士的合作共事,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发挥好工、青、妇等群 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对台、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团结凝聚社会各界人士,为沧浪 的现代化事业献计出力。 各位代表、同志们,腾飞蓝图催人奋进,跨越征程任重道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 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苏州市委和新一届沧浪区委的领导下,动员全区人民,凝聚各方 力量,抢抓历史机遇,同心同德,励精图治,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 目标阔步前进! 再谋新共识 再聚新合力 为常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常熟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王 翔 (2011 年 6 月 22 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常熟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了。本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回顾“十一五”奋斗历程,谋划“十二五”发展方略,选举产生中共常熟市第十二届委员 会和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团结和带领全市党员群众,在新的征程上推进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跨 越发展,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下面,我代表中共常熟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五年工作的回顾与体会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常熟发展史上很不平凡的五年,是应对严峻挑战、经受重 大考验的五年,也是加快发展转型、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苏州市委的 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应对宏观环境变化,大力推进产业结构 调整,优先发展创新型经济,全面统筹城乡发展,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 快发展态势,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积极应对挑战,综合实力大幅攀升。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 积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成功化解国际金融危机严峻挑战,并紧紧抓住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发 展机遇,突出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发展 后劲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 GDP 年均增长 15%,期末人均GDP 超过 20000美元;财 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 25.5%和 22%。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670 亿 元,其中工业投入 998 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 2.1倍和 1.7倍;规模企业产值、销售、利税 年均增幅均在 20%左右,新增销售超 30 亿元企业 14家、超 50 亿元企业 4家、超百亿元企业 2家, 中利科技、风范电力等 7家企业成功上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 41.8%,比“十五”期末 提高 4.9 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19%,旅游总收入突破 200 亿元,商品市场成 交额突破 1000 亿元,其中服装城突破 650 亿元,并荣获首批“全国创建诚信市场先进单位”称 号。建成全省首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高效农业比重提高到 77.7%,水稻规模化经营面积达 20 万 亩,五年新增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328家,村级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12.2%。今年上半年,预 计全市实现 GDP860 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60 亿元,分别增长 16.1%和 31.6%。 ——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制定实施“全市经济跨越发展行动计划”,出台装 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太阳能光伏、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五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奇瑞量子整车、 丰田汽车研发中心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核准,苏南重工一期、三一重工一期、阿特斯光伏三期、腾 晖电力二期等项目顺利竣工,中交盾构机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诺华制药正式投运,广达电脑 稳健发展,“梦兰龙芯”项目入选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实施轻纺、服装、冶金、化工、造 纸五大传统产业提升发展规划,UPM 二期、恒意化纤等项目顺利推进,龙腾特钢技改一期、阿科 玛“老虎”等项目竣工投产,“波司登”荣获中国工业大奖,成为全国服装行业唯一的“中国 世界名牌”。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出台加快发展总部经济、鼓励制造业 企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日本夏普等 4家外资研发机构和住友橡胶中国总部落户 常熟,引进培育广和信息、中智电子等 38家服务外包企业,在全省县(市)率先制定文化产业 发展规划,天堂卡通、华实动漫等一批文化创意企业崭露头角,新引进银行分支机构 9家、累计 达 19家。在全省先行开展“科技镇长团”试点工作,成为教育部“蓝火计划”首家试点城市, 启动人才引进培养“双百双千计划”,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团队) 41 个。实施科技创新 载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常熟大学科技园成为全国同类城市中首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常 熟科创园引进大学研究院 8家,入园创业项目 35 个。推进“百家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新增国 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3家、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 1家,按新标准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83家,其中国家 级 16家,全社会研发经费占 GDP比重达 2.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 28.1%,比“十五”期末提高 18.6 个百分点。注册商标总量、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数量 均居全省同类城市首位,专利授权量累计超过 1.2 万件,是“十五”期末的 5倍,被列为“国家 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 ——深化改革开放,创新活力不断提升。坚持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创新发展理念,优化发展 路径,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力度,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不断增创体制优势, 激发发展活力。行政管理体制、财政金融体制、投融资体制等改革纵深推进,教育、文化、医药卫生、 市政公用等社会事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设立碧溪新区,实施常 熟经济技术开发区、碧溪区域一体化规划、开发建设和管理,合并组建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区,成 立昆承湖管理委员会,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整合重组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城市经营投资有限公 司、江南商贸集团,梅李镇被列为全省“强镇扩权”改革试点镇。立足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资源 配置效率,大力推进企业集群、产业集聚、发展集约,形成“两区两园”和镇工业集中区的产业 发展格局,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出口加工区 B 区正式封关运作,东南开 发区荣获“中国服务外包最佳园区十强”,高新技术产业园成功创建首批“省新型工业化产业 示范基地”,新材料产业园跻身全省首批科技产业园行列。“十一五”期间,全市引进世界 500 强投资企业 25家,累计实现注册外资 83.3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38.8 亿美元,分别比“十五” 时期增长 27.6%和 9.8%;五年净增民营经济注册资本 424 亿元,预计今年上半年净增 71 亿元, 目前累计注册资本超 810 亿元,继续在全省县(市)保持领先。 ——统筹城乡发展,城市环境持续优化。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确立“一城四片 区”的城市空间格局。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社会文明等“五个对接”全 面推进,城市化率提高到 70%,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确定为首个“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 联系点”。完善市域路网结构,沿江开发高等级公路常熟西段、虞东公路、204 国道常熟新线段及 绕城一级公路、海虞北路延伸段等竣工通车,三环路快速化改造全面启动,全市公路总里程超过 3300 公里,比“十五”期末翻一番。加快新城区建设,完善中央商务区商业配套,文化片区重点 项目全面推进,集文化、教育、体育、会展一体的城市功能区域初步形成。完成琴川河保护带综合 整治工程,启动县南街、琴湖片区综合改造,老居民小区综合改造面积 116 万平方米。调整拆迁 安置方式,全面推行公寓房安置,有序推进农村住宅置换商品房工作。推进镇村公路建设、农村 桥梁改造、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三年行动计划”,完成南湖垃圾填埋场三期工程,城市污水 处理率达 95%,被列为全国首个“村镇污水治理县域综合示范区”。农村客运中心全部建成投用, 城乡公交网络基本构建,建成公共自行车便民服务系统。五年新增天然气用户超 7 万户,新建、 扩建 110千伏以上变电站 21 座,500千伏常熟南变电站顺利投运。编制《常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 划》,虞山尚湖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昆承湖生态城区初具形态,南湖生态修复全面启动,沙家浜 湿地公园跻身国家级湿地公园。开展城乡大环境综合整治,五年新增绿化面积 8.8 万亩,城市绿 化覆盖率达 44.8%,空气优良率达 97.5%,成功创建首批“国家生态市”,入选“全国生态文明 建设试点城市”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荣获“江苏省人居环境奖”。 ——促进民生和谐,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 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12%左右,期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756 亿元,比“十五”期末翻一番。五年 累计提供就业岗位 33.3 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 3%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标 准逐年提高,加快推进农保转接城保工作,被征地农民全面纳入城保管理,城乡低保实现应保 尽保,全市养老保险覆盖率、社会养老保障率均达 99%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入率达 98.6%。制定并推进教育、卫生、社会养老事业中长期目标五年规划、三年计划,常熟理工学院东南 校区、浒浦高级中学、外国语初中、常熟国际学校等一批新校建成,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 65%;深 化文明城市创建,打造“江南文化”品牌,成功举办三届“江南文化节”,获得“全国群众艺 术示范基地”、“中国书法之乡”等称号;实施体育中心二期工程建设,成功承办世界杯跳水赛、 花样游泳赛等重大体育赛事;加快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辐射,积极探索推动市级医院到乡 镇设立院区,市一院滨江院区建成投用,在全国率先实行医学检验资源集中统一管理,建成市 医疗卫生急救中心,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及率和人口覆盖率均达 100%;整合各镇公益性养 老机构,积极筹建市级公建民营养老公寓,新增养老床位 2270张;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政策体 系,加快推动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建设,经济适用房竣工面积超过 12 万平方米,启动人才安居 工程 17.5 万平方米。圆满完成对口援建绵竹市土门镇工作。 ——加强党的建设,发展合力全面增强。圆满完成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开展 创先争优活动,常德盛同志被中宣部列为全国重大先进典型。扎实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和人事制度 改革,完成乡镇党委换届“公推直选”试点工作,完善差额选任办法,推行机关中层干部交流 轮岗和竞争上岗制度,实施年轻干部“一线锻炼工程”。 健全完善党委管党责任制,在全省率先 推行基层党建工作专项述职,扎实开展先锋镇、村创建活动,推进省部属企业科研院所与常熟民 营企业党组织“组团共建”,实行机关、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全市 83 个村荣获“苏州市先锋 村”称号,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率达 69.1%。开展领导干部“百村、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出 台机关作风效能建设综合评价实施意见,建立重点项目审批跟踪督查、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效 能督查制度,设立常熟市便民服务中心,开通“12345”便民服务热线。精心打造“碧水琴川” 廉政文化品牌,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全省率先开展非公企业党的纪律监督工 作。深入开展“平安常熟”、“法治常熟”建设,实现全国法制宣教先进县(市)“五连冠”, 成功创建全国平安畅通县(市)。市委积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履行职能,老干部工作、人民武 装工作、统战工作、群团工作得到加强,再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回顾五年奋斗历程,我们成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顺利开启了未 来发展新的征程。所有这些,离不开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全市干部群众的齐心奋 斗,倾注着广大老同志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在此,我代表中共常熟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全 市干部群众,向所有为常熟改革发展事业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 敬意!在过去五年的工作中,我们付出了艰辛的探索,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五 个坚持”:即坚持把率先争先、又好又快作为发展导向,坚持把转型升级、开放创新作为发展路 径,坚持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发展追求,坚持把统筹兼顾、全面协调作为发展特色,坚持 把强化党建、转变作风作为发展保障。五年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为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 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形成的基本经验,为指导和推动新一轮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我们要充分 利用“十一五”打下的良好基础,科学运用实践中积累的基本经验,毫不动摇地推动率先发展、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努力把常熟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经济发 展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资源环境制约日益趋紧,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还需 进一步加大力度;城乡区域发展还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城市现代化整体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推动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强化社会建设和管理、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任务仍然十分紧迫; 党的建设还存在一些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问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仍然存在薄 弱环节,创新意识、进取精神、服务效能有待进一步增强和提高。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 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目标和任务 未来五年,是常熟推进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的攻坚时期,更是确立常熟城市定位和区域 地位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工作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 标,以坚持科学发展、弘扬城市精神、建设美好常熟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推 进自主创新为主线,大力推进“工业立市、旅游活市、商贸富市、文化强市、科教兴市、生态育市”, 重点实施创新驱动、民生优先、国际化、城市现代化、人才与文化强市、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努力 把常熟建成同类城市中城市环境最为秀美、文化事业最为繁荣、富民强市最为协调的现代江南名 城。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常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总定位。要对照发达国 家和先进地区经验,结合常熟实际,加快研究完善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逐年分解落实目标任 务,全力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确保始终走在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最前列,到 2015 年率先基本 实现现代化。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5%左右,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五年翻一番;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 46%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 40%,全社会研发 经费占GDP比重超过 3%;城市化率达 8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 50000 元,农村 居民人均纯收入达 26000 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以内;单位 GDP能耗累计降低 15%以 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完成上级下达任务。主要任务是:全力构建“两大体系”,加快形 成“两大格局”,努力实现“两大提升”。 全力构建“两大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 ——坚定不移实施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深入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创新型 经济,坚持新兴产业扩张与传统产业提升互动并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工 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全力构建以新兴产业为主体、以服务业经济为主导、以现代农业为 基础、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富有常熟特色、面向未来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社会 组织的专业优势和服务功能。在建立健全现代经济服务支撑体系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社会建设, 围绕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服务等重点领域,努力提高公共服 务供给能力和保障水平,不断完善覆盖城乡、均衡普惠、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形成“两大格局”:城市形态新格局、社会管理新格局 ——以城市现代化为引领,以城乡一体化为要求,统筹资源要素配置,深化城乡对接互动, 突出规划先导作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突出形态功能提升、增强城市集聚带动能力, 突出生态人 文建设、塑造城市鲜明个性,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城市发展新格局。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和城市社会结构变化,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创新 社会管理方式,完善基层管理服务体系,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大力促 进司法公正,增强全民法治意识,提高平安建设水平,优化人口素质结构,有效调节社会利益 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 社会管理新格局。 努力实现“两大提升”:提升市民幸福感受、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顺应广大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努力缩 小不同群体之间的相对差距,更加注重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丰富提升群众的精神 文化生活和科学文明素质,充分保障公民权益,切实关注民生诉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 社会文明有序,让全体市民各尽所能、和谐共处、幸福生活。 ——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深入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 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保证。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期盼。未来五年,我们 仍然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同时也面临着加快推进经济转型、社会 转型、城市转型的艰巨任务。战胜困难挑战,实现宏伟目标,不仅需要科学的思路、扎实的举措, 而且需要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引领,最大限度地激发创造活力,凝聚发展合力。我们要大力弘扬 “崇文、尚和、创新、超越”的常熟城市精神,把全体市民的智慧力量更好地凝聚起来,把社会各 界的创业激情充分激发出来,齐心协力推进率先基本现代化建设。“崇文、尚和”高度凝炼了常 熟的人文传统,诠释了吴文化的深刻内涵,崇文体现出常熟精神的底蕴与特色 ,尚和则是构建和 谐社会、建设“美好常熟”的一种精神追求;“创新、超越”彰显了吐故纳新、传承不息的吴文化 精髓,更体现了永不自满、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和时代要求,创新是一种理念和手段,超越则是 一种追求和气概。要通过大力弘扬常熟城市精神,进一步营造明礼儒雅、和谐诚信的城市人文环 境,进一步激发勇于争先、敢于超越的创新创业激情,真正使“崇文、尚和、创新、超越”内化为 百万市民的共同追求,转化为建设“美好常熟”的不竭动力。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必须抓住关键环节,突出工作重点,以 新思路、新举措实现新突破、增创新优势。“十二五”期间,全市要重点实施“十大工程”: 1、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工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和战略任务。要 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速发 展,全面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确立新兴产业主体地位。围绕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太阳能光 伏、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五大新兴产业,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重点突破,尽快使新兴产业 成为全市支柱产业,到“十二五”期末,五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 60%。继续改 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装备和工艺水平,深化质量和品牌战略,加快轻纺、服装、冶金、化工、造 纸等产业向“高端、高新、高效”和品牌化方向发展。坚持以重大项目建设为第一抓手,加快推进 现有一批基地型、旗舰型项目,再引进培育一批对产业优化升级起引领作用的重大项目,带动形 成一批优势产业链,力争形成若干个在“长三角”区域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基地。加强政 策激励引导,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支持骨干企业开展上市融资、战略重组,到“十二五”期 末,形成 20家上市公司和 15家左右年销售超百亿元的企业集团。培育现代服务业规模优势。深 入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更大力度促 进服务业层次提升、比重提高,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作用。重点扶持软件 与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着力引进研发设计、软件开发、动漫创意、供应链管理等服务外包项目,力 争接包合同额年均递增 50%;支持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来常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发展产业投资 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加速集聚总部经济,力争每年引进总部机构 3家以上;加快发展现代物流, 推进常熟国际物流园、沿江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开发建设,力争完成铁黄沙及福山水道南岸边滩综 合整治,优化岸线资源,提升港口功能,力争“十二五”期末常熟港成为亿吨大港。大力推动传 统服务业总量扩张、业态提升,完善商贸网点和专业市场布局规划,精心打造中心城区核心商圈 和滨江、东南片区副中心商圈,继续推进有形市场业态升级,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到“十二五” 期末,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 750 亿元,商品市场成交额超 1500 亿元,其中服装城超 1000 亿 元。要深入推进“旅游活市”,着力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更加突出常熟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山 水魅力,更加注重常熟城市的旅游功能和品牌特色,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旅游品牌宣 传力度,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推进旅游目的地建设,努力使旅游产业质量、规模、效益 在国内同类城市中保持领先地位,力争“十二五”期末旅游总收入达到 500 亿元。提升产业集约 发展水平。大力推进“两区两园”资源整合、功能创新,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要推动出口加工区 向保税物流园区和自由贸易区拓展,东南开发区要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 产业园要积极申报省级经济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园要继续完善载体功能和产业规划,不断增强 对高端要素的集聚能力,努力使“两区两园”成为转型升级的主阵地、集约发展的示范区。按照 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的要求,进一步推动镇级工业集中区调整布局、拓展区域、完善配套,着 力提高特色产业的集聚度,增强对镇级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加快建成一批省级特色产业园区。要 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利用外资层次和水平,更多地引进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高 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项目,以开放带动产业集聚、优化升级。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 举,鼓励本土品牌开展国际化经营,支持优势企业到境外投资合作,建立生产加工、资源开发基 地,并购研发机构、营销网络和知名品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商标和自主营 销渠道的跨国公司。 2、农业现代化工程。要深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着力构建 以现代装备为基础、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特征,劳动生产率高、土地产出率高、综合效益 高的现代农业体系。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要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全面落实优质稻米、特色水 产、蔬菜苗木等布局规划,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培育壮大一批优势特色产业, 着力打造省级常熟董浜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争取到“十二五”期末高效 农业占比达 83%。要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建设,深入实施农产品标准化工程,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 监测中心,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培育和打响一批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要完善创新 农业经营机制,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深 化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配套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加强产销衔接,提高经营效益。要加快 推进农业向二三产业拓展延伸,因地制宜开发现代都市农业、生态观光农业,形成农村发展的新 产业、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要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抓手,推进农科教、 产学研结合,广泛开展生物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信息农业技术创新,提升现代农业产业竞 争力。要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综合素质,鼓励组建专业协会,建立健 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大力培育现代农民,构建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培养造就有文化、懂 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一代职业农民,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支撑。加大农业投入力度。要 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建立健全财政支农支出 稳定增长机制。推进农村金融体制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三农”信贷投放,培育发展新型农 村金融组织,完善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农业。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加大农业基础设施、高效设施农业等投入,加快水利现 代化进程,推进骨干河道整治,沟通城乡河网水系,优化长效管理机制,全面增强水利工程防 洪保安、水资源保障、水环境保护和服务民生的能力,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到“十二五” 期末,全市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达 80%以上。 3、科技创新工程。坚持以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立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 和产业创新基础,优化区域创新体系,高效配置科技资源,切实强化投入支撑,使创新成为发 展的主要驱动力,以创新占领未来竞争制高点。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继续实施“百家创新 型企业”培育工程,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技术 创新中的引领作用,鼓励企业积极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深入推进技术标准化工作, 着力在关键共性技术和重点产业领域取得突破,逐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自有知名品牌。到“十 二五”期末,全市新增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3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达 3000 亿元。要深入推进“科技镇长团”和“蓝火计划”试点工作,加强与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 合作,充分发挥常熟理工学院在科技研发、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模式,联 合建立研发机构,共同承担科技项目,加快形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 企业院士工作站、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50家,并力争在国家级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方面实现突破。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载体平台,着力提升常熟科技 城、大学科技园、常熟科创园功能配套水平和集聚辐射能力,深化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 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和社会化人才服务“四大平台”建设,建立完善各具特色的专业孵化器,形 成创新要素充分集聚、高端项目快速成长、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加速融合的良好格局。要全面落实 “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实施“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和人才引进“双百双千”计划, 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大力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确保到 “十二五”期末,全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总量达 750 人,引进和培育国家“千人计划”人才 10 人,新增省“双创人才”30 人。要大力推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积极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 服务,鼓励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创新投融资体制。 4、城乡一体化工程。要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按照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完善各镇总体规划修 编和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初步构建“一城四片区”城市框架。要坚持片区发展、组团开发理念, 完善中心城区“一主三组团”空间结构,按照“严格保护、有机更新、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 则,保护古城历史风貌,延续城市发展脉络,尽快启动西泾岸、南泾堂片区保护改造工程,积极 推进琴湖片区、文化片区、黄河路片区、昆承湖生态城区、北部高铁新城建设,着手开展重点地区、 重要地段城市设计研究;同时,加快构建市域城镇中心体系,推动支董、海虞、辛庄、港区四片区 与中心城区的相向发展,打造功能完善的城市副中心,整体提升城市集聚辐射能力和城乡一体 化水平。要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有序推进农村住宅置换商品房工作,全面落实年度置换计划 和置换商品房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确保竣工置换商品房 800 万平方米。要促进城乡基础 设施共建共享共用,开展第四自来水厂工程前期论证,结合滨江水厂建设和市政配套、农网改造, 进一步完善城乡供水管网;加快推进城乡智能电网建设,开工建设 220千伏昭文变、剑门变等一 批输变电项目,建成地区 220千伏核心环网;加快天然气管网和场站设施建设,实现中心镇及 管理区管道供气。要顺应城市发展由高速公路时代向轨道交通时代转变的趋势,全面构建“水路、 公路、铁路”复合式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锡太高速、疏港高速常熟段、三环路快速化改造以及 申张线改道等重大项目,全力配合沪通铁路、沿江、通苏嘉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力争尽早启动轨 道交通建设,加快形成对外快速融入、对内便捷沟通的综合交通网络。要高度重视信息基础设施 建设,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电子商务等领域的融合应用,全力打造“智慧 城市”。要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推进管理重心下移,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健全责权一 致的管理体制,深化完善“数字城管”建设,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全覆盖。要深入开展城乡大 环境综合整治,落实长效管理措施,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使城乡环境更加优美整洁、文明 有序。 5、文化繁荣工程。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物质是基础、精神是导向、文化是灵魂。要充分依托 深厚的文化积淀,继承弘扬历史传统,创新融合时代精神,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繁荣,加速文化 产业集聚壮大,培育一批文化名人、文化名作和文化名企,使常熟真正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 交相辉映,文化与经济、城市互动融合的现代江南文化名城。繁荣文化事业。加强对江南文化的研 究、传承与创新,继续办好江南文化节等重大文化活动,建成开放江南文化园、江南文化艺术中 心等一批展示江南文化精髓的标志性设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积极引进培养优秀 文艺人才,推动文学、舞蹈、戏剧等优势门类新品创作,进一步打响“江南文化”品牌。推动城乡 文化均衡同质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更大规模开展文化下乡、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公 益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建设向基层倾斜、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公共文化设施向公众开 放,全面建成农村“5 公里文化圈”。壮大文化产业。深入实施“文化产业三年发展规划”,完 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力争文化产业增 加值年均增长超过 25%,“十二五”期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 8%。鼓励有条件的文 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重组,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动漫、演艺娱乐、出版发行、 新闻传媒等文化产业,加快形成东南创意园、服装城艺术中心、沙家浜影视基地等特色产业集聚 区,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提升文明素质。要把城市精神塑造融入精神文明 建设全过程,以城市精神引领社会风尚,扎实推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行动计划”,广泛开展 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实施“乡村文明示范工程”,选树一批道德模范,培 育一批先进群体,打造社会志愿服务特色品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升市民文 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要深入推进双拥创建工作,广泛开展军民 共建活动,不断巩固和加强军政军民团结,打造富有时代特点和常熟特色的双拥品牌,保持 “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 6、民生幸福工程。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既是发展的本质要求,更是群众的迫切愿望。要始终 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有机统一,加大民生财政投入,落实公共普惠政策,完善社会保障 体系,持续提高民生质量,不断提升市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要注重优化劳动力结构,促进 产业层次和劳动力素质“双提升”,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以稳定和扩大就 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以鼓励和支持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以扩大民众投资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 以完善社保和加强帮扶增加转移性收入,努力实现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增幅高于平均工资增幅、农 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低收入者收入增幅高于平均收入增幅。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全面落实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 育体系,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建设“体系完备、优 质均衡、内涵丰厚、特色鲜明”的现代教育名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 心标准化建设,逐步落实社区首诊制度和双向转诊制度,建立市民健康电子档案,提高卫生综 合服务水平,构建城乡“15 分钟健康服务圈”;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积极探索养 老服务新路子,推进“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机构养老为支撑、以社区养老为依托”的新型养老 服务模式,确保“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养老床位 6800张。要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网络, 逐步提高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待遇,三年内达到城镇企业最低基本养老金标准;进一步完善农 保转接城保有关政策措施,确保明年基本完成并轨转接;加强外来务工人员保险扩面工作,力 争用三年时间实现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基本覆盖;健全完善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立稳 定的筹资增长机制,力争“十二五”期末参保人员住院政策补偿比提高到 75%以上,基本医保 补偿救助总额提高到 30 万元。要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和公益性基金组织, 全面构建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救助机制。要加大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力 度,提高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的保障标准,“十二五”期间新增经济适用房 2500套 21 万平方 米,持续推进住房公积金扩面征缴,加大对中低收入职工改善住房的资金保障力度,加快建立 有效覆盖、措施完善、惠民利民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要在不断提高市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 大力倡导人文关怀,关注群众精神需求,正确把握社会舆论,理顺情绪、增进共识,培育奋发进 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7、生态文明创建工程。常熟人多地少、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环境承载力低,必须牢固 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实现经济持 续增长、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建成“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 积极争创“联合国人居奖”。要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积极寻求破解资源制约的思路和方 法,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提高集约发展水平,鼓励清洁能源研发,推广低碳节能技术, 发展资源再生产业,努力创建环境友好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区,“十二五”期间,力争全市新增 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50家以上,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南开发区建成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新材料产业园建成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要坚持源头控制、科技支撑、严格监管三管齐下,大力 淘汰落后产能,在今年上半年完成“六小一无”行业专项整治的基础上,继续按照产业升级和 环境保护的要求,关停并转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企业,年底基本完成昆承工业园企业搬 迁,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全面完成节能减排各项目标任务。要加强森林植被、湿 地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修复和建设,结合城市公园、沿河沿路绿化带建设,完善 城市绿地系统,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重点打造以虞山尚湖、昆承湖、南湖以及沙家浜等 120 平方 公里区域为核心的生态圈,确保“十二五”期末城市绿化覆盖率达 49.2%。要加快农村生活污水 处理设施建设进度,完善城区污水收集管网,加快推进耿泾塘、盐铁塘、金泾塘、七浦塘拓浚整治 和走马塘拓浚延伸等工程,保障水体清洁,改善水体功能,确保“十二五”期末城市生活污水 处理率达 10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 60%。要加强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实行煤炭消费总量控 制,严格执行噪声功能区划,确保“十二五”期末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 95%,空气质量优 良率达 98%。要加强工业固废和污泥处置,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畜禽养殖业规模,加快 第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乡镇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建设,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要建立生 态文明全民教育机制、公众参与机制,实施生态文化普及工程,倡导绿色消费理念,高标准启动 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使生态文明成为常熟的重要品 牌。 8、法治社会建设工程。法治是规范经济运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法治化水平直接反 映城市文明化程度。“十二五”时期是常熟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更加突出法治导向,坚持 用法治的眼光审视发展问题,用法治的规范保障发展成果,着力创造和谐稳定、公平正义的社会 环境,争创首批“全国法治县(市)”。要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提高各级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和 水平,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切实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 公共服务职能,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坚 持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完善听证、公示等制度,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法定 程序,提升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水平。要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优化行政权力运行流 程,使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渠道更加畅通,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充分保障。要 以提高执法公信力为着力点,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健全自由裁量权制约机制,落实执法过错 责任追究制度,大力推进公正廉洁执法。要围绕落实司法保障,促进司法公正,进一步加强对司 法活动的监督,深入实施法治惠民实事工程,加快建立法治惠民长效机制,不断完善法律援助、 司法救助等制度,规范开展法律服务,真正使各类社会群体平等获得司法保护,共享法治建设 成果。要把普法教育作为建设法治社会最基础的工程,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宣传教育,继续深 化“法律六进”活动,促使广大群众自觉提高法律素质,积极参与法治实践,在全社会形成崇 尚法治、遵从法律的浓厚氛围,争创全国普法先进“六连冠”。要着力提高群众依法维权的意识, 积极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诉求,拓宽民意反映渠道,健全法律调解机制,坚持在依法有序的轨道 上及时解决矛盾纠纷,全面增强群众对法律的尊重、认同和信任。要继续推进“平安常熟”建设, 全面构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排查整治突出治安问题,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打击力度,确保 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 9、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当前,我们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 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特定发展阶段,创新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防范社会风险,促 进社会和谐,是我们面临的紧迫课题。要按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的 要求,大力推进理念思路、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创新,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要继续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适时实施东南开发区区域社会管理一体化,扎实开展梅李镇“强镇扩 权”改革试点工作,在积累经验、条件成熟后逐步推开,赋予镇一级更多的行政和经济管理权限, 积极探索与城市发展规模相匹配、与社会管理要求相适应,权责一致、职能明晰的城关镇管理体 制。要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探索创新社区组织新架构和队伍管理新机制,整 合优化社区管理和服务资源,加快综合信息系统建设,有效促进公共服务功能的增强、公共服务 效率的提升。要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进一步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为基础、社区 服务中心为依托、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现代社区治理结构,逐步建立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 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解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新模 式,把城乡社区全面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要健全管理机制,推 行重大决策群众参与、社会舆情研判预警机制,加强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点领域社会稳定风险 评估工作,确保有明显不稳定风险的政策不出台、绝大多数群众不支持的项目不立项,切实从源 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要完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认真落实社会矛盾纠纷排查、领导干部接 访下访制度,加快发展各类专业调解组织,稳定壮大专兼职调解员队伍,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 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真正实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经常化、制度化、即时化,做到矛盾在源头 控制、纠纷在基层化解、问题在一线解决。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深入开展领导干部 “百村、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完善选派干部到信访岗位锻炼机制,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 系,不断提升群众工作能力。要切实关心群众生活困难,加快构建帮扶弱势群体长效机制,加强 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的帮扶服务,协调社会关系,体现社会关怀,促进社会公正。要加强社会公 共安全管理,强化食品药品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管,健全完善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 高效的应急联动指挥体系,提高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社会稳定有序、健康运行。 10、党建工作创优工程。发展阶段和形势任务的变化,对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通过大 力推进党建工作创优,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 战斗力。加强思想建设,与时俱进引领发展。要全面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坚持以党的最 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以常熟发展的宏伟蓝图激励人心、鼓舞士气,不断增强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进一步夯实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凝聚拼搏进取的精神力量。 要持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各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常德盛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品格,激发 干事创业的激情、奋发昂扬的斗志、攻坚克难的勇气,真正做到对百姓尽心、对工作尽职、对事业 尽责。要根据发展阶段的变化,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深 刻认识常熟发展的优势与不足,确立更高的目标与追求,锐意创新,勇于超越,不断以新的发 展思路、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破解新难题、激发新活力、推进新跨越。加强队伍建设,提升能力 推进发展。要积极探索建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岗位职责规范,进一步优化知 识结构,提升整体工作合力,切实增强班子内部的凝聚力和总揽全局的创新力。要坚持民主公开、 竞争择优,完善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突出重品行、重实绩、重民意的鲜明导向,真正把作 风优、思路清、能力强、工作实的干部推出来、用起来,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要 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大力实施党政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完善年轻干部实践锻炼机 制,加大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市镇机关干部交流力度,不断提高各级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 会和谐、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加强组织建设,固本强基服务发展。要健全完善党建工作机制并 逐步向基层延伸,坚持实行基层党建工作述职制,研究出台党建工作问责制,切实落实党委管 党责任。要进一步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积极探索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 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扩大基层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要广泛开展党员先锋实践活动,深化 城乡、村企党组织结对联创、组团共建,构建基层党建统筹发展新格局。要大力推进党内基层民主 建设,建立重大事务、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和反馈通报制度,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全面激 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加强作风建设,勤政廉政保障发展。要通过加强教育、健全制度、 严肃纪律,进一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保持对事业的进 取之心,对权力的敬畏之心,对名利的平常之心,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 保持清廉的政治本色。要围绕打造“效能常熟”目标,积极开展“优作风、强效能”主题活动, 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完善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和政风行风考核评估体系,不断提高 机关执行能力和服务水平。要深化党务政务公开,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反腐 倡廉教育、权力运行监控、预防腐败、纠风和惩治腐败“五大机制”建设,做到监督更有力、治理 更有效、惩处更坚决,全面建成具有常熟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努力营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党的领导是根本 政治保证。要健全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 策、依法决策的水平。要落实和完善党代会代表任期制,建立健全代表参与重大决策、参加重要干 部推荐和民主评议、列席党委有关会议等制度,探索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营造党内民主讨论、 民主监督的环境。要不断加强市委常委会自身建设,切实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增强以人为 本、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弘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营造和衷共济、团结协作的干事 氛围,始终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利益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把对上负责 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为全市各级党政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当好表率、作 出示范。要切实提高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着力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充分发挥人大、政 协的重要作用,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更好地履行职能,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 人民团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重视发挥老干部优势和作用,切实把全市上下的智慧和力量更好 地凝聚起来,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进一步形成同心同德干事业、群策群力谋发 展的良好局面。 各位代表、同志们,“十二五”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任务 已经明确,推进跨越发展,建设美好常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 导,继往开来,开拓奋进,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新局面,共同谱写美好常熟新 篇章,再创常熟发展新辉煌! 率先现代化 再造新崇川 ——在中共南通市崇川区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吴 旭 (2011 年 6 月 28 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共南通市崇川区第七次代表大会,是在崇川全面开启“十二五”发展征程、向“率先现代 化、再造新崇川”宏伟目标加速迈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科 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省委加快“两个率先”的“八项工程”和市委加快现代化的“八个 领先”要求,回顾总结区第六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确定今后五年的发展战略和主要任务; 选举产生中共崇川区第七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和带领全区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奋 力争先,在全省江北地区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 现在,我代表中共南通市崇川区第六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列席 会议的各位同志提出宝贵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区第六次党代会以来,区委团结带领全区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深入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目标,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 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圆满完成区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在全省江北地区率先实 现全面小康,连续四年跻身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八强,获评全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 (一)奋力跨越,经济建设再上台阶。一是综合实力持续攀升。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 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均跃居全省主城区第一。2010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50.03 亿元,是“十五”末的 2倍;财政总收入在全市率先突破 100 亿元,达到 102.3 亿元,是“十 五”末的 3.5倍;一般预算收入 41.46 亿元,是“十五”末的 2.5倍;固定资产投资 216 亿元, 是“十五”末的 2.9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23541 元和 12400 元, 比“十五”末增长 90.1%和 71%。二是转型发展加速突破。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调 整至 0.2﹕44.7﹕55.1。工业经济能级持续提升,效益不断提高,形成船舶修造、轻工食品、电子信息、 机械制造、现代纺织五大产业板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由“十五”末的 6.6%提高至 10.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投入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占比、研发投入在 GDP 中的占比分别达到 28.2%、33.7%和 2.2%。服务业经济持续突破,一批城市综合体、高星级酒店、特色街区建成运营, 现代物流、服务外包、文化休闲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10 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 190.03 亿 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十五”末提高 6.2 个百分点,服务业投入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 重、服务业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区一般预算收入比重均达到 70%。三是发展支撑不断增强。投资、消 费、出口协同拉动转型,外资民资双轮驱动效应显现。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757 亿元,是 “十五”期间的 5.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十五”末翻两番,完成外贸进出口 210.7 亿美 元,其中外贸出口额连续 5 年全市第一。新批工商登记注册外资 15.5 亿美元,外资实际到账 5.1 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 2.7倍;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额增长 3.3倍,达到 350 亿元。 (二)统筹兼顾,社会建设全面进步。一是民生保障基础增强。在全省率先实现 100%“充 分就业辖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城乡老年居民养老补贴为主体的 养老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二是安居工程强势推进。累计建设安置房 338 万㎡,安置居民 1.55 万户, 基本实现拆迁安置动态平衡。三是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协调发展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获评全国 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国家社区红十字服务示范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 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区、省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先进区、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先进 区、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区。四是社会建管亮点频现。实施“和谐社区创建三年行动”,社区建设 的创新实践得到温家宝、李长春、李源潮等中央领导的肯定和广大群众的赞誉,获评江苏省社区 服务示范区。创新社会管理,建立“一综八专”大调解体系,深化“五大对接”机制,完善社会 治安大防控体系,安全社区建设和安监“双基”工作全省领先,连续五年蝉联省社会治安安全 区。五是文明创建不断深化。开展“社会风尚”、“市容环境”、“小区整治”三大整治工程,公 共文明指数逐年提升,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连续 5 年全省第一,为南通夺取“五城同创”全 面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六是社会政治更加和谐。坚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大、政协依法履职;巩固壮大统一战线,加强党对“两院” 工作的领导,人民武装、群团组织建设等各项工作协同并进。 (三)固本强基,党的建设不断强化。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连续 7轮获评 全市党建工作先进单位。一是主题教育活动扎实开展。精心组织实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 “创先争优”活动,基本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目标。二是 党建创新工程彰显特色。开展“百千万连心行动”,着力解决群众和企业反映的热点问题;建立 新华网崇川频道、《崇川在线》“一站一报”舆论宣传平台,营造改革创新、合力奋进的良好氛围; 开展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换届公推直选试点,探索“三推两选”工作模式,承办第三届长三角 社区党建论坛,推进社区社团党建,“一心两体三会”社区党建新模式获评全国基层党建工作 优秀案例,社区党建成为省内外较有影响的品牌;实施“336”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深化拓展 “名校优生”工程,人才工作全市领先。三是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深化。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 任制和《廉政准则》,完善具有崇川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规范公共 权力运行;加强廉政教育,建立干部选任全程监督体系,严肃查处违纪案件,筑牢干部拒腐防 变的思想防线。四是体制机制创新实现突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完善区四套班子整 体运行机制,优化二产、三产及重点发展区域组织领导体制,探索建立扁平化决策推进机制。深 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区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实名推荐、差额票决等制度。围绕 “机构人事体制创新、近郊农村改革”等十多个方面,确定 30多项体制机制创新内容。景区、开 发区机构改革和管理体制调整、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等 8 个方面改革全面实施。 同志们,过去五年我们取得了可喜成绩。这是在党中央和省委、市委正确领导下,全区广大 党员和干部群众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全区各民主党派、各界人士和驻区各单位同心同 德、合力共建的结果,更得益于历届区委打下的良好基础和老同志的热情支持。在此,我代表中 共南通市崇川区第六届委员会,向在座各位代表,向奋战在全区各条战线的广大党员,向所有 关心、支持崇川发展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首五年奋斗,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沉甸甸的成绩和荣誉,更可贵的是蕴含在全区干部群众 中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第一,敢为人先是率先赶超的精神旗帜。以思想解放激发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在全市率 先提出现代化战略构想,“率先现代化、再造新崇川”引领全区攀高争先;喊响“弯道超越、逆 风起飞” 战略口号,全区干部群众凝心聚力、争先进位。成功源于追求,奋斗成就梦想,敢为人 先成为引领崇川赶超跨越的航标。 第二,项目推进是加快转型的关键举措。把项目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根本,开展“双百双 十”项目会战、重点项目“百日攻坚”;以项目化手段推进工作,健全项目会办、督查等制度, 完善年度考核、经济工作季度查评办法,突出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进步、民生改善等指标,引导 全区聚焦重大项目、加快发展转型。 第三,统筹协调是推进工作的根本方法。在挑战多、任务重、压力大的复杂形势下,不断优 化推进工作的方法,坚持在统筹全局中突出重点,在突出重点时协调各方,实现了经济建设、城 市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第四,改革创新是持续跨越的动力源泉。面对各种困难和矛盾的考验,不断激发锐意改革 的创新精神,以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增创发展新优势。不断优化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 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全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发展动力持续增强,实现了率先征程中的持 续跨越。 第五,强化自身是合力兴业的重要保证。区委高度重视自身建设,认真贯彻立党为公、执政 为民的要求,努力建设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营造风清气正劲足的积极氛围,团结带领全区人 民,共同谱写了崇川科学发展的精彩华章。 回顾五年历程,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的不足:思想解放仍需进一步深化,经济社会发 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还未得到最大程度的满 足,干部队伍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工作中高度 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二、新时期的奋斗目标 未来五年是崇川经济社会赶超跨越的关键时期,要全面审视发展形势,明确战略目标和重 点,实现发展的新跃升。 (一)形势研判。深刻分析面临形势和发展基础,崇川正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未来五年,是实现率先大业的决胜期。加快实现“两个率先”,是省委、市委的重要决策部 署。崇川要在全市、全省率先征程中走在前列,这是特定区位的必然责任,也是全区人民的共同 期盼。我们要牢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勇于担当,积极尽责,推动崇川在全省江北地区率先迈 入基本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 未来五年,是经济转型发展的黄金期。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等战略机遇,为我区转 型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同时,在以科技创新为先导、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升级浪潮中,我们拥 有更坚实的产业基础和更有利的资源条件。我们要全力以赴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努力在激烈的发 展竞争中赢得新的优势。 未来五年,是中心城市建设的攻坚期。“十一五”时期,我区城市建设不断提速,城市发展 已转入优化结构、完善功能、提升价值的攻坚阶段。我们要全力抢抓南通突出中心城市建设的先机, 以融合发展为导向,坚持城市建设与三产发展同频共振,打造长三角地区集聚功能突出、极化效 应彰显的现代化城市核心区。 未来五年,是社会和谐进步的突破期。崇川作为城市中心区,群众诉求丰富,社会问题集中; 同时,转型期利益调整导致各类矛盾交织。我们要把握社会管理创新试点的契机,以社会源头建 设为基础,以创新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为突破,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促进社会 和谐进步。 未来五年,是党建创新创优的提升期。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是率先 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我们要按照省委关于“党建工作创新工程”的总体要求,在干部人事制 度改革、基层党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等方面全面创新,推进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在和谐互 动中不断提升。 (二)目标定位。未来五年,全区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省委 “八项工程”和市委“八个领先”的要求,紧紧围绕“率先现代化、再造新崇川”目标,在更高 起点、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上推进又好又快发展,用五年左右时间,建设一个发展更加科学、社 会更加和谐、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更加文明、人民更加幸福的现代化新崇川,到2015年在全省江 北地区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预期目标是: 经济建设方面:综合实力持续领跑长三角地级市主城区,在全市率先建成高新技术产业为 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 700 亿元,财政一般预算 收入 85 亿元,服务业 GDP占比 60%,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投入的 40%,研发投 入 GDP占比达到 2.5%,科技进步贡献率 60%以上。 城市建设方面:城市建设水平和文明程度持续提升。“十二五”末,城市公共文明指数超过 80 分,城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 88 分,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 5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危 险废物处置率、水源水质达标率 100%,创成“国家生态区”。 社会建设方面:社会管理创新走在全市、全省前列,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显著提升,建成全 省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十二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44000 元和 22000 元,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 100%全覆 盖。 党的建设方面:理论武装工作更加深入,社会引导能力进一步提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持 续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满意度保持全市领先;社区组织体制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更加优化, 党员干部群众工作能力显著提升;惩防体系更加健全,建成覆盖全区的公共权力运行系统。 三、率先现代化的工作重点 今后一个时期,崇川要实现率先基本现代化的目标,必须加大力度推进实施以下战略举措: (一)突出转型升级,在提升经济质态上争率先 一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商贸流通、商务服务、现代物流、旅游休 闲、文化创意、房地产业六大产业为基础,推动服务业规模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提升优势支柱 产业。依托船舶修造、轻工食品、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现代纺织五大产业,鼓励引导优势骨干企业 向产品研发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提升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以服务外包、 物联网、软件、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 打造长三角北翼新兴产业高地。“十二五”末,新兴产业增加值 GDP占比达到 10%。二是着力增 强转型发展动力。投资消费出口协同拉动转型。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带动产业优 化升级;发挥主城区消费引导效应,完善就业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等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优化 出口结构,不断提高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外资民资双轮驱动转型。进一步加大服务业引资力 度,鼓励企业通过境外上市等途径,利用国际金融资本;坚持总量超越和内涵提升并重,加快 催生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民营企业集团。三是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抓项目推进。深入实 施“双百双十”、“双重”项目会战,完善重点项目推进、重大项目会办、督查等制度。抓项目招 商。开展针对性招商,紧盯世界 500 强和国字号企业集团,抓住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崇川产业特 色、能够争取土地“点供”的大项目;探索产业链招商,突出以企引企,形成同类企业集群、产 业上下游配套的集聚效应。抓项目重点。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两大重点,以重点项目 突破带动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抓项目服务。协调解决好项目实施中的土地、规划、配套等方面问题, 促使项目早落地、快见效。 (二)突出科技支撑,在打造创新高地上争率先 一是培育创新企业。支持五大板块的骨干企业承担实施省级以上重大科技专项,争取扶持资 金,发展先进技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科技创新企业。引导企业与知名高等院 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建设一批高标准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加快形成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二是优化创新环境。强化技术公共服务,健全科技 创新社会化服务网络。完善专家顾问、高校科技信息员、最新科技成果、企业技术需求四大信息库, 积极发展技术转让、专利事务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通过设立政府创业引导基金、提供中小科技型 企业信贷担保等途径,强化科技创新金融扶持。三是引培创新人才。实施人才开发“十大重点工 程”,依托“海外高层次人才崇川行”等载体,切实加强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高素质 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引培工作。探索建立政策信息咨询、创业注册、成果转化等服务体系,健全 高层次人才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方面政策,确保人才引得进、成果出得来。“十二 五”末,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 30%。四是构建创新平台。以开发区南区为主阵地,发 挥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省级微电子科技产业园的品牌资源和政策优势,加快建设以国家 大学科技园为代表的高校研究院,以中远船务、富士通为代表的产业研究院以及企业院士、博士 后工作站。“十二五”末,建成省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家。 (三)突出融合发展,在建设中心城市上争率先 一是拓展空间,优化现代城市形态。依托市区“五环十四射”骨架路网,加快基础路网与快 速交通体系融合。加速城中村、老小区和城边镇改造,推进城市西部及城市主干道两侧工业企业 “退二进三”;建立土地经营、城市发展联动机制,实施土地精细开发、有序供应,提升土地经 营效益,带动城市空间扩张和产业转型。二是优化布局,丰富城市发展内涵。推进“五区两带” 建设。老城区和新城区引导行政商务、生产服务、生活休闲业态集聚,提升商务商贸功能;加快观 音新城建设,打造东区城市副中心;南区加快发展科技型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打造科技创新 集聚区;推进景区 5A创建,打造长三角休闲旅游胜地;挖掘通吕运河自然禀赋,打造沿河生态 景观休闲经济带;整合开发长江岸线资源,打造以船舶研发、修造基地和城市西部新商圈为主体 的沿江经济带。三是融合发展,提升中心城区价值。坚持城市建设与服务经济融合发展,加快港 口物流园、通吕运河综合物流集聚区、站前物流集聚区“一园两区”物流载体建设,构建港站为 枢纽、大型批发市场和工业园区为依托的现代物流体系。积极推进商务楼宇、城市综合体等商业载 体建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高星级酒店等高端商贸商务业态,提升主城区城市价值和竞争力。 (四)突出文化建设,在增强人文软实力上争率先 一是强化思想文化。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优化人文环境,提升崇川人文软实力。实施市 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培养教育,广泛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 动,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人际关系和精神风貌。深化中小学生社区实践教育“启航行动”, 拓展“江海绿洲”教育功能,全面提升未成年人综合素质。二是繁荣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基 础设施建设,逐年增加政府对公共文化领域投入,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 构建区、街道和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保障居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 程,巩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四季风采靓崇川”等品牌影响力。积极扶持文化精品生产, 重点抓好影视剧、图书、歌曲等领域的精品创作。三是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统 筹狼山、濠河“五园两街区”建设,加快景区“五园”建设和招商,创新营销模式,拓展旅游增 值服务,打造旅游休闲文化产业新亮点;加快推进“南通之眼”商旅综合体、凤凰国际书城等十 大文化工程建设,促进文化产业、旅游休闲经济联动发展。 (五)突出为民实事,在创造民生幸福上争率先 一是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构建公共服务供给网络,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就业援助制度,推进 就业援助服务“精细化”,提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就业能力。建立与GDP 增长同步的社会 保障投入增长机制,完善医疗救助、困难群体和临时救助等制度,形成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 救助配套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安养温暖工程,构建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 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二是加大安居工程力度。完善拆迁安置三级管理体制,实行 拆迁安置全程规范化管理,确保安置房建设质量,维护拆迁群众合法权益。“十二五”期间,每 年建设安置房 150 万㎡以上,安置拆迁居民 3500户以上,保持拆迁安置动态平衡,力争适度超 前。三是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巩固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成果,促进基础教育高位均衡优质发展, 建成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构建 15 分钟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圈,建成 8 个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 心。 (六)突出管理创新,在构建和谐社会上争率先 一是强化社区源头建设。强化社区队伍建设。完善招聘录用、职业资格认证、教育培训、考核 评价、晋升激励等规范管理制度,提升社区工作者专业化水平。强化社团组织建设。依托社团组 织建设中心和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大力发展志愿服务、公共管理和兴趣爱好三类社区社团,完善 区、街道、社区三级社团管理服务网络和组织活动服务机制。“十二五”末,新增社团组织 500家。 强化社区功能建设。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完善“网格划分、包干负责、工作准入、群众评议”社区 工作法。依托社区共建协调委员会,发挥辖区单位资源优势,广泛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开展“千 家社团服务万家居民”行动,增强社区社团在治安巡防、公共利益维护等领域的作用。二是完善 社会管理体制。完善区社会管理中心、区公共服务中心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街道推行“两大 职能”、“两种模式”和“三个结合”的管理和服务格局,健全“一心两体(三体)一办三会” 社区管理模式,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编号:202008

类型:VIP专享

格式:doc

大小:2.21MB

上传时间:2020-08-02

总页数:64

提示:数字产品不支持退货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