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阳江市阳东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征求意见稿)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阳江市阳东区“十四五”时期 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 (征求意见稿) 阳江市阳东区发展和改革局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2020年 9月 2 目录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4 (一)发展基础...................................................................................4 1.经济实力逐步增强......................................................................................4 2.基础设施不断完善......................................................................................6 3.城乡面貌显著改善......................................................................................6 4.生态建设卓有成效......................................................................................7 5.民生事业蓬勃向上......................................................................................8 (二)发展环境...................................................................................9 1.国际国内环境..............................................................................................9 2.发展机遇....................................................................................................11 3.面临挑战....................................................................................................13 二、总体要求...................................................................................14 (一)指导思想................................................................................. 14 (二)基本原则................................................................................. 15 (三)发展定位................................................................................. 16 (四)发展目标................................................................................. 18 三、重点任务...................................................................................22 (一)加快建成创新型现代化滨海城区........................................ 22 1.构建“一轴一带、一核三区”总体空间格局........................................22 2.强化陆海统筹发展....................................................................................24 3.发展智慧城市............................................................................................25 4.完善城市基础设施....................................................................................26 (二)加快培育自主创新能力.........................................................29 1.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能力............................................................................29 2.加快完善创新生态体系............................................................................30 3.深度参与融湾创新....................................................................................32 (三)打造东部沿海产业高地.........................................................32 1.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32 2.提升传统制造业竞争力............................................................................36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38 4.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农业............................................................................40 (四)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41 1.深化融湾联动............................................................................................42 3 2.深化区域合作............................................................................................43 3.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43 (五)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45 1.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45 2.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46 3.健全城乡融合发展....................................................................................48 (六)打造特色文旅强区.................................................................50 1.大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50 2.大力发展滨海公共文体事业....................................................................51 3.构建滨海旅游带........................................................................................54 (七)保障和改善民生.....................................................................56 1.提高就业和收入水平................................................................................56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58 3.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60 4.统筹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63 5.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65 (八)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66 1.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67 2.着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68 3.构建陆海生态安全格局............................................................................69 (九)提高现代化治理能力.............................................................71 1.加强法治建设............................................................................................71 2.创新社会管理机制....................................................................................72 3.深化重点领域改革....................................................................................74 4.持续优化营商环境....................................................................................76 四、加强规划实施保障...................................................................78 (一)加强党的建设和组织领导.....................................................78 (二)强化规划导向作用.................................................................78 (三)加强规划组织实施.................................................................79 4 “十四五”时期(2021—2025 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 年。同时,也是阳东努力建设全省融湾接带先行示范区,打造粤 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重要延伸区,争当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滨海 城市建设排头兵的重要时期。深入分析外部发展环境和自身发展 阶段的变化,科学规划“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 于阳东积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新挑 战,全面落实深化改革开放新要求,顺利完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 展新目标,成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具有重大意义。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基础 1.经济实力逐步增强 “十三五”以来,我区经济总量迈上了新的台阶。GDP 从 2015 年的 270.22 亿元增长至 2019 年的 302.18 亿元,年均增长 5.5%;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 12.16 亿元增至 14.89 亿元,年均增长 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 69.68 亿元增至 88.73 亿元,消费 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 500 亿元;外贸进出 口总额累计达 183 亿元;累计投入民生领域财政资金支出103 亿 元。“十三五”时期,我区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大 5 力发展产业经济的同时,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持财税收入 稳定增长,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实力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进一步夯实了“十四五”时期我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新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97 家,新认定家庭农场 39 个,建成投产绿 航(阳江)农业生产基地、农业创新中心合山试验基地等项目。 海洋捕捞渔船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水产养殖加速向精养、 深养发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粮油高产示范 片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效果明显。 产业园区聚集功能不断增强。与珠海合作共建工作扎实有效, 万象工业园连续两年获得全省产业转移园考核优秀等次。配套设 施逐步完善,新工业大道建成通车,五金刀剪通用厂房(二期) 完成 12 栋标准厂房主体工程。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自“十三五” 以来,园区新征土地 121 万平方米,回收盘活土地 70 万平方米。 招商引资效果显著,新入园企业 82 家,新投产企业 58 家,在建 企业 50 家,规模产值约 20 亿元。 第三产业发展壮大。卜蜂莲花购物中心建成开业,跨境电商、 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进一步兴起。商贸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围 绕滨海旅游和乡村旅游两大主题,成功策划阳江核电展览馆、大 澳渔村、玉豚山海滨公园、珍珠湾海滨浴场、福兴休闲娱乐生态 园、阳江漆艺院、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东湖旅游度假区等景区 (点)精品线路。 6 2.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区域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成效显著。“八路四贯通”项目 全面推进,2016-2019 年间共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8 个, 完成投资 36.25 亿元。深茂铁路(阳东段)建设工程建成通车, 国道 G325 线阳东段改线工程、省道 S297 线合山至大沟段公路按 计划推进,X598 线雅韶至北津港段公路等县道公路升级改造工 程建成通车。截止至 2019 年末,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 2148 公 里,公路网密度由“十二五”期末的 96 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 2019 年末的 117 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客运总量达到 349 万人 次,货运量 4851 万吨,货运周转量 518 亿吨公里。完成 337 公 里农村公路硬底化、1085 公里(3216 个)农村公路会车平台、 15 个农村客运候车亭、24 座危桥维修加固改造工程等项目建设。 地下人防工程一期工程完成。 水资源开发保护成效显著。红江拦河闸重建工程建成,良政 联围工程建设按计划推进。2019年全区用水总量2.58 亿立方米,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稳步提高,主要河流水功能区达标率提 高到 78%,完成 30 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 25.36 万农村 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3.城乡面貌显著改善 城区环境明显改善。龙山公园建成开放,始兴路升级改造、 广雅路升级改造先行段、龙塘南路延伸工程建成投运。坚持城市 向南向海拓展,加快推进广雅路沿线和滨河片区开发建设,建成 7 碧桂园天誉、恒大帝景、星港汇、绿城玫瑰郡等大型商住项目; 世界银行贷款建设项目顺利完工,新建和改扩建城区道路 23 条, 建设总长度 13.21 公里,区垃圾填埋场投入使用。绿化管养和绿 化种植力度加强,城市道路、公园装灯率达 100%,亮灯率达 99% 以上。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启动国家文明城市和国家森林城 市创建工作,城市考核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市容市貌更加整洁 靓丽,市民素质显著提高。 乡镇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农村生活垃圾实现收运市场化运营, 11 个镇转运站建设完善,新建垃圾收集池 1200 多个,90%以上 的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片工程完工, 建成 21 条美丽乡村。印发《阳江市阳东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 年)》,持续开展全域人居环境整治,1349 条自然村 全部完成“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农村垃圾收运实现全覆盖, 100%的自然村配备了保洁员,302 座标准公厕新建或改造,51600 多户户厕完成改造。 4.生态建设卓有成效 治污减排工作进展显著。全面清查钢铁行业落后产能和违法 违规项目,依法拆除“地条钢”落后产能生产设备,完成市淘汰 “黄标车”1331 辆目标任务。出台《阳江市阳东区 2019 年水污 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方案》,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开展河湖 “五清”“清四乱”专项行动,排查入河排污口 100 宗,累计整 治 83 宗;全面完成整治销号 90 宗“四乱”问题,销号率 83%; 8 清理“四乱”建筑物 112 栋,清理建筑面积约 4.3 万平方米,有 效释放了河湖生态空间。节能减排达到目标要求,主要污染物排 放总量完成市下达任务,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镇级湿地污水处理 设施加快建设,合山镇、东平镇污水处理厂建成。“十三五”以 来,新增防护林 15500 亩、碳汇林 3800 亩,森林覆盖率达 49.7%,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达标率达 86%,饮用水质达标率达 100%,土壤 总体质量状况表现良好。此外,东平镇荣获“广东省森林小镇” 称号,大澳渔村被评为“国家级最美渔村”,寿长河红树林湿地 获准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紫罗山省级森林公园通过 专家评审。 5.民生事业蓬勃向上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十件民生实事成效良好,“十三五” 以来累计民生类支出 103 亿元。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南华实 验学校建成招生,新增义务教育学位 3180 个。出台《阳江市阳 东区增加幼儿园中小学学位供给规划方案(2019-2023 年)》,新 开办幼儿园 8 所,增加教育学位 1800 多个。中考质量稳步提高, 荣获“阳江市义务教育先进单位”称号。平安阳东建设有力,“飓 风”专项系列严打整治效果显著,社会治安持续向好,“平安校 园”实现 100%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加强,与 21 个 地级市 748 间医院实现省内异地就医“一站式”结算服务,区人 民医院被评为省医改先进单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新增城镇就 业 33781 人,安置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 18829 人,促进农村劳动 9 力转移就业 26760 人,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规划目标内。精 准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产业帮扶、就业帮扶、“三保障”等 政策稳步推进,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全面达标工作扎实开展,本地 户籍 80 周岁以上老人享受高龄津贴的政策得以全面落实,安全 生产社会管理持续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落实到位,妇女、 儿童、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整体和谐稳定。 (二)发展环境 1.国际国内环境 当前,全球政治经济形势正经历深刻变动,全球治理体系遭 遇严峻的挑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出现一系列新形势、新变化。 新冠疫情大流行和大封锁,成为影响世界变局最大变量。今 年以来,IMF、世界银行、OECD 都做出了预测,共同判断全球经 济进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大衰退,90%以上甚至 95%以上的经济 体进入负增长,疫情后经济的复苏可能需要较长时间,全球经济 将会放缓。中国 2020 年上半年 GDP 同比下降了 1.6%,预计疫情 后经济复苏可能需要长达两三年时间,随着逆全球化的抬头,中 国面临的是一个更加不确定性和更具挑战的世界。 全球价值链重构情形下中国外贸放缓。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 下,全球价值链分工所赖以维系的自由化和多边化的贸易机制受 到破坏。国家之间的竞争博弈从比较优势上升到战略竞争,已成 为全球价值链重构的主要推动力量。全球价值链面临“区域化” 10 “本地化”和“分割化”的风险,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自 由化受到严重威胁。面临“高端封锁”与“低端锁定”双重夹击, 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参与的部分生产环节可能被替代,导致国 际贸易持续萎缩,这可能对广东制造产业发展及其产品出口构成 严峻挑战。 科技革命正在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当前世界科技发展 处于快速进步之中,第四次科技革命扑面而来,数字化、网络化、 智能化融合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变革加快,颠覆性技 术、新兴技术不断突破。中国经历改革开放 40 年的高速发展, 迸发出巨大的创新能量,在一些领域,开始与西方发达国家并跑, 在少数领域,开始领跑世界,但在更多领域,中国还处于跟跑地 位。新兴科技革命为中国在产业层面跃向高附加值端创造了机会。 内需增长潜力巨大,市场广阔。中国拥有包括 4 亿多中等收 入群体在内的 14 亿人口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内生动力强, 发展活力强,调控能力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 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乡差 别、东西部差别大,城市化进程还有很大空间,人民总体生活水 平、人均消费水平还有差距,内需增长潜力巨大,市场广阔。 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渐形成。“十四五”时期,中 国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 则体系,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将以 更大力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致力于世界和平发 展,以共商共建共享形式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维护完善多边 11 贸易体制,大力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坚定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多边主义的践行者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推动者。 2.发展机遇 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机遇。新一轮科 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重新塑造全球生产模式和服务业态,推动传 统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变革,促进工业、农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 新科技革命将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 料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并通过科技成果的产业 化、市场化催生新的行业、改造传统产业、塑造新的产业格局。 这为阳东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全面优化升级产业体系、促进全产 业链整体跃升提供了机遇窗口。 二是庞大内需市场将孕育新的发展空间。“十四五”期间, 居民消费升级将进一步激发内需潜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居民 收入不断提升,消费需求侧的结构升级必然要求供给侧结构与之 相匹配,也即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的提升必将加快推动消费升级。 另一方面,共享发展将带来巨大市场空间。阳东当前公共服务在 总量匹配、质量提升、地区布局完善等方面仍存在不少短板,增 加托幼、教育、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能够更好满足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公共基础设施在智能化、网络化、 配套连接和利用效率上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交通、水利、能源、 生态环保、农业农村、市政、防灾减灾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 设需求也很大,这一系列的建设将带来投资需求的增加,同时通 12 过减轻居民负担进一步释放居民的消费潜力。 三是一系列政策出台将加快释放制度红利。2020 年 3 月 12 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的决定》,将永 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审批权限“下放”到省、 市、自治区,这将进一步推动地方城市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 程和“支农”等项目建设,大大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紧张,使地 方得以全面推进城市建设。减税降费方面,2019 年 10 月 9 日, 国务院印发了《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后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 分改革推进方案》,通过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政策的调整,更好 发挥财政在改善人民生活、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 行等方面的作用,有利于减轻阳东的财政负担和对土地财政的依 赖。预计“十四五”时期,还有一系列政策红利将逐步释放,为 阳东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是“双区”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十四五”时期, 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 将全力推进,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 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 基本形成。一方面,为阳东进一步探索对接国际营商环境、主动 接受“双区”科创资源和人才集聚的辐射提供了新机遇;另一方 面,为阳东依托电力能源、五金刀剪、食品加工等产业基础,深 度参与“双区”产业分工协作,建设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创 新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供强有力的支撑。 五是“一核一带一区”布局带来新机遇。2018 年,省委省 13 政府提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战略,以珠三角为核心区和主引 擎,辐射带动东西两翼沿海经济带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加快发展。 阳江是广东“沿海经济带”布局的双支点之一,阳东作为撬动支 点的着力点,对全省产业布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在“十四 五”时期,该战略将为阳东进一步发展壮大海洋经济,建设宜居 宜业宜游现代化滨海城市提供难得机遇。 3.面临挑战 一是疫情和国际贸易摩擦将影响外贸发展。新冠肺炎疫情正 在全球蔓延,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挑战,对全球生产和 需求也造成冲击,危害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正常运转。加之全 球范围贸易摩擦加剧及长期化倾向明显,导致世界经济增长乏力, 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将更加严峻复杂。 二是制造业发展面临“双向挤压”更加明显。随着国际环境 出现新变化,我国传统意义上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上的比较优势处 于不断萎缩的局面,而新的依靠自主创新获取的技术比较优势暂 未形成。“十四五”期间,阳东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受到来自发达 国家发展高端产业的挤压效应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端产业 的挤出效应,即“双向挤压”。此外,阳东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尚 待提高,制造业的竞争优势还没有建立在知名品牌与技术创新的 基础之上,缺乏具有集群效应和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在高端产 业上仍无法与发达国家的企业展开竞争。 三是资源和环境面临的压力加大。首先,土地资源供给支撑 14 严重不足。当前我省土地开发强度较高,每年从国家获取的建设 用地指标有限,分配到各市,尤其是粤东西北更加有限,对阳东 的发展形成了较大制约。其次,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保护、 绿色发展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国家不断加强环境监管执法, 加大环境治理,对资源环境的约束更加趋紧,阳东节能减排和环 境保护治理压力逐年增大,开发与保护矛盾日益凸显。 二、总体要求 科学编制我区“十四五”规划,必须全面贯彻落实新一届党 中央领导集体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针对我区经济社会出现的新 趋势和新问题,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新发展理念,围绕打 造全省融湾接带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重要延伸区, 争当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滨海城市建设排头兵的总体定位,明确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 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 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 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 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 15 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湾带联动”为战略 引领,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新制造、新服务、新消费、 新基建为主要抓手,以增进人民福祉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 目的,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根本保障,全面开启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奋力打造沿海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宜 居宜业宜游现代化滨海城市。 (二)基本原则 ——高质量发展与稳定增长相统一。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 构转型升级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 以产业园区为重点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聚焦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推动 制造业等重点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 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加大宏观调控的精准度,扎实做好“六 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持续释放内需相结合。把提高供给 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民生和社 会领域投资,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 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 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 平动态平衡。 ——融湾接带与城乡协调发展相融合。主动融入我国“双区” 建设,对接“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推动新型工业化、 16 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践行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加强城乡规划统筹和引领,推动各区域差异化、高质量发展,依 托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 使命感,把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结合起来一体贯彻,落实到区域 发展新格局的具体实践中去。 ——高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协调。激发市场活力,让市场在 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设高标准市 场体系,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 创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大力推进“数字政府” 改革建设,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加强政府部门的统筹协调, 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有为政府”更好地维护和催 生“高效市场”。 ——保障民生与可持续发展相统筹。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 发展,加大民生工程投资力度,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加快引 进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在发展中补齐 民生短板,保证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 感。构建完整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和快速响应机制,发 展应急安全产业,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定位 阳东与粤港澳大湾区接壤,是阳江面向大湾区的门户,立足 阳东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充分发挥“湾带联动” 效应,全面对接融入“双区”建设,阳东在“十四五”时期的战 17 略定位是努力打造全省融湾接带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 发展重要延伸区,争当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滨海城市建设排头兵, 具体如下: 全省融湾接带先行示范区。依托阳东区位优势、资源条件、 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建设大 湾区重要的清洁能源供应基地。融合“山、江、林、田、湖、海、 岛”等多种旅游元素,大力发展特色滨海休闲旅游业,建设大湾 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依托优质水稻、水果、南药、蔬菜、畜禽、 水产、花卉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建设大湾区优质农渔产品供应 基地。加快现代物流产业布局,建设大湾区对接粤西及粤桂琼经 济圈的重要物流基地。促进大湾区城市群和粤西、北部湾城市群、 大西南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的对接,努力将阳东建设成 为全省融湾接带的先行示范区。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重要延伸区。充分发挥区位和环境优 势,依托电力能源、五金刀剪、食品加工等产业基础,深度参与 “双区”产业分工协作,建设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创新中心 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开展多种形式的 产业合作,谋划百平方公里级的区域协作发展平台,主动接受“双 区”科创资源、优势产业、创新平台和人才集聚的辐射,培育发 展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集群,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 推进区域合作。加强对“双区”高端电子、工程装备、汽车、合 金材料等产业配套的布局,努力把阳东建设成为“双区”产业延 伸区域和环广深产业功能配套区,打造“双区”装备制造业的核 18 心零部件生产配套基地,延伸拓展珠江西岸先进制造业带的重要 产业区功能。 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滨海城市建设排头兵。全面衔接落实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 规划(2017-2030 年)》,紧紧围绕“南拓东融、海陆联动、绿色 崛起”的发展思路,大力提升阳东城市功能品位,全力创建全国 文明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生态屏 障、生态绿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 力,推动形成内联外拓、联动融合的城乡发展新局面。推进城区 “向南向海”发展,以阳江市大力开发“珠中江阳滨海旅游”精 品线路为契机,培育滨海中心城镇、滨海旅游特色小镇,构建引 领提升城市品质、促进旅游产业升级和高端发展的重要平台。打 响“山海泉湖、醉美阳东”品牌,与大湾区共建共享滨海优质生 活圈,守护大湾区的碧水蓝天,努力推动阳东率先发展成为大湾 区世界级旅游区的重要补充、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的 重要拓展延伸区。 (四)发展目标 立足阳东,连接沿海经济带,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 示范区“双区”建设,加强陆海统筹规划建设,坚持促进海洋资 源优势与产业转型升级和开放型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以创新驱 动发展为核心,提升产业结构和层次,培育发展新动能,扩大开 放合作,拓展蓝色经济新空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阳东发 19 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奋力在粤东西北地区与“双 区”的经济深度融合中走在前列。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成 熟,供给体系质量和供需水平均衡提高,在整体经济质量稳步提 高的基础上,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达到 6%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5.5%左右,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7.5%左右。 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建成具有阳东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 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全国五金刀剪产业中心、粤港澳大湾 区重要的产业延伸拓展区和重要的清洁能源产业基地。 ——城市品质大幅提升。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 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城市运行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公路交通系统 和城市绿化系统更加完善,出行安全更有保障、市民服务更加便 捷高效,让居民生活的更舒适、更安心。阳江东部发展平台和宜 居宜业宜游现代化滨海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有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 共资源不断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 众倾斜,实现学有优教、病有良医、业有所就、老有颐养、住有 宜居。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发展环境,切实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 满意度。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医疗、教育、公共体育设施等 人均拥有率明显提升,城市环境清洁美丽、空气清新舒适、道路 宽广。让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 可持续。 20 ——生态环境全面优化。生态文明水平不断提升,加快形成 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建成天蓝、水净、地绿、城美的生态城区。 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大气、水体、固态废弃物污 染管控和修复深入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明显加大,生态环境 监管体制初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初步 形成。 围绕上述目标,在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转 型、改革深化方面设置相应的指标: 阳东“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序 号 指标 2020年 (预测值) “十四五”时期 属性 2025年 2021-2025年 均增长(%) 一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预期性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预期性 3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预期性 4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预期性 5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预期性 6 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 值比重(%) 预期性 7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 加值比重(%) 预期性 8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预期性 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预期性 10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预期性 11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预期性 12 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公里) 预期性 13 光纤入户率(%) 预期性 二 创新驱动 14 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 例(%) 预期性 15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预期性 21 阳东“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序 号 指标 2020年 (预测值) “十四五”时期 属性 2025年 2021-2025年 均增长(%) 16 每万人研发人员数量(人/万人) 预期性 17 互联网普及率(%) 预期性 18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 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预期性 三 民生福祉 19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万人) 预期性 20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预期性 21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约束性 22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约束性 23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预期性 24 城乡居民收入比 预期性 25 农村相对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约束性 26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千人) 约束性 四 绿色转型 27 耕地保有量(万公倾) 约束性 28 国土开发强度(%) 约束性 29 万元 GDP用水量(立方米) 约束性 30 单位 GDP能源消耗降低(%) 约束性 32 单位 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约束性 33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 GDP比重(%) 预期性 34 空气质量 PM2.5浓度(微克/立方米) 预期性 空气质量达标率(%) 预期性 35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预期性 36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预期性 37 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 预期性 38 森林覆盖率(%) 约束性 39 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预期性 五 改革深化 40 进出口总额(亿元) 预期性 41 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额(亿 元) 预期性 42 年接待海外游客人数(万人) 预期性 43 民营经济占 GDP比重(%) 预期性 22 阳东“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序 号 指标 2020年 (预测值) “十四五”时期 属性 2025年 2021-2025年 均增长(%) 注:约束性指标以省市下达指标为准。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建成创新型现代化滨海城区 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强海陆联动,通过沿海的开发 开放和交通网络的衔接,拓展港口功能,增强港口对内陆腹地的 辐射和服务作用,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加强大数据 在城市治理方面的应用,不断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奋力打 造现代化滨海城区。 1.构建“一轴一带、一核三区”总体空间格局 (1)“一轴一带”联动发展 一轴指城镇发展轴,依托 325 国道和广湛高速公路,聚合东 城、北惯、合山和那龙四镇和阳东沿海经济开发区、合山工业区、 那龙生态工业园等,构建阳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轴带,形成以 五金、机械设备、食品饮料、服装、化工为主的工业发展轴,成 为阳东最为重要的产业与城镇聚合发展轴。一带指陆海联动发展 带,依托东城镇为核心,串联塘坪、红丰、雅韶、大沟、东平的 南北向发展带。 (2)“一核三区”分区布局 一核指东城镇,作为阳江市域的中心组成部分,不仅是阳东 23 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阳江市加工制造业、重要基础 设施的承接地;东城镇在阳江市区地理位置特殊,与江城区共同 组成的市域综合服务中心。因此,东城镇是引领全区高质量发展、 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的重点区域,是提升区域地位和区域竞争力的 核心载体。三区指北部的农业经济发展区(包括红丰、塘坪、大 八镇)、中部的工业经济发展区(包括东城、北惯、合山、新洲 和那龙镇)和南部的海洋经济发展区(包括雅韶、大沟和东平镇)。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根据阳东已形成“中间强两翼弱”的发展现状,按照“区域 协调、共同发展”的思路,在强调中部地区优先发展,率先发展 的同时,面向海洋、兼顾山区、兼顾地区平衡与社会公平,谋求 中部与南(沿海)北(山区)两翼的共同发展。中部工业经济发 展区集结了大多数城镇和重要的经济中心,是集聚高端要素、强 化资源配置能力、增强沿海区域协作的核心区域。阳东未来的发 展必须强化中部工业经济发展区的集聚和吸纳能力。南北两翼是 中部地区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南部海洋经济发展区海岸滩 涂面积大,有东平、北津两个重要的渔港和出海口,水生生物资 源和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是塑造阳东海洋经济的重要平台,未来 应加强海洋资源、农业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新型产业园区的 开发,培育区域经济造血功能。北部农业经济发展区土地(山地)、 水电、森林资源丰富,是区域经济发展重要基础,也是阳东参与 地域分工的优势所在,应进一步强化农业的发展优势。 24 2.强化陆海统筹发展 (1)优化岸线利用格局 阳东区大陆海岸线类型主要有人工岸线、砂质岸线、基岩岸 线和河口岸线。阳东区大陆岸线利用现状包括城镇生活岸段、工 业岸段、旅游娱乐岸段、农渔业岸段及未利用岸段。参照各市县 自然岸线占全市自然岸线的比例,结合新一轮海洋功能区划各市 县自然岸线的初步保有目标,可初步确定阳东区自然岸线初步保 有目标为 29.98 千米。对接全市自然岸线保有目标,适当调整阳 东区的自然岸线保有长度,最终确定阳东区自然岸线保有目标为 不小于 30 千米。以岸线、海域、海岛为重点,以分区分类管控 为抓手,优化沿海经济带海洋开发与保护格局,进一步规范海洋 开发利用秩序,形成科学合理,特色彰显,人海和谐的海洋开发 保护新格局。 (2)协调对接陆海空间功能 阳东是阳江市域的重点开发区域,应落实陆海全域覆盖的主 体功能区战略格局。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和城镇点状集聚发展,实 现陆海功能区的协调统一,健全海域和陆域各类主体功能区空间 发展长效机制。阳东海域主体是限制开发区域,应在加强海域生 态保护的前提下,合理推进滨海旅游开发。规划期内,以岸线为 纽带,将陆地与海洋作为一个整体,统筹协调陆海空间布局,优 化陆海资源配置。 25 3.发展智慧城市 (1)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 结合“数字化革命”,建立大数据驱动的政务信息化新模式, 打造全覆盖全数据全流程的“数据智能化、职能数字化”数据治 理体系,建成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政务服务体系,切实减少审批环 节、压缩办理时限,不断提升政府治理的数字化水平。充分利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改善办事方法,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 约束政府行为方式。深化实施“一网通办”,全面推进“网上办、 单窗办、就近办、智能审、自动批”,为民众提供更便捷、更高 效、更舒适的服务,努力实现群众办事“零跑腿”的新目标。深 化政府综合监管创新,增强政府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的主动性。深 化“双告知、双反馈、双跟踪”证照衔接机制和“双随机、双评估、 双公示”监管协同机制创新,形成更高层级的监管流程标准。推 进信用监管、风险监管、分类监管、动态监管,建设智能化监管 应用场景。 (2)搭建智慧出行平台 加强建设综合智能交通信息系统,通过智能云控平台的搭建, 选取街区部分路段探索建设智慧停车,试点多功能智能杆、智能 交通灯等各类智能交通管理设施设备,使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 运输中应用,建设人流物流信息流多流集成、高效畅通的智慧交 通。加强物联网、云计算、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在城市运行中的 应用,实现智慧城市运行监测和智能安保应急,使城市交通出行 26 信息更交互、服务更精准、管控手段更多样化。 (3)加快城市治理现代化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 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实施智慧医疗、智慧教 育、智能金融、智能社区、智能家庭等一系列智慧应用,加快推 进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城市 更聪明、更智慧,将城市发展的成果惠及大众。 4.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1)构建综合交通体系 “十四五”时期,着力推动阳东形成布局清晰、功能合理的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实现各镇与连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 的高速出入口之间 30 分钟内通达、铁路枢纽 45 分钟内到达,使 综合交通整体发展水平处于全市前列,为实现全面建成“宜居宜 业宜游现代化滨海城市”战略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公路建设。着力优化国、省、县道干线公路布局,实现 中心镇与区内高速通道出入口快速连接,拓宽城镇空间发展,打 造“五纵六横”干线公路网络。以“快进漫游”为发展方向,突 出“山海泉湖”的阳东资源特色,建设快速可达的对外交通,集 散便捷的市内旅游交通以及注重体验的景区配套交通。以乡村振 兴发展、建设交通强国为导向,构建高效畅通、安全便捷、景路 相融、体制顺畅的交通运输网络。 谋划铁路布局。通过深茂铁路、深珠江阳高铁(赣深高铁西 27 延)接入全国高速铁路网络,加速阳东与核心区域的要素流动。 联合珠江口西岸珠海、江门、中山等城市,谋划珠海至阳江等战 略性高铁项目,形成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多条高铁辐射阳东的 布局,使阳东站通过深茂铁路辐射北部湾城市群和海南自贸区, 把阳东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高铁枢纽。 补强空港短板。合山机场建于 1966 年,位于合山镇牛栏管 理区,机场距离阳江市区 19km、海岸线 15 公里、广州 220 公里, 是广东省第一个地级城市通用航空机场。机场跑道质量良好,净 空条件优越。“十四五”时期,全面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 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结合阳东实际,积极谋划 通用机场的规划建设,全力推进合山机场改扩建工作,加快二期 工程建设,对机场跑道进行改造升级。完善立体交通网络,为阳 东的旅游产业创造新契机。 构建客货运枢纽。加强客运枢纽布局,依托机场、港口、高 铁站等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构建大型对外综合客运枢纽。依 托枢纽整合内外各类交通方式,建设高效换乘平台,支撑城市空 间拓展,在单一运输方式客运枢纽布局基础上进行统筹规划,以 人为本,满足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和“零距离换乘”的需要。 开展阳东站枢纽配套设施、阳东客运站、阳东物流中心等枢纽站 场规划建设的前期工作,完善重点旅游景区(点)的道路建设和 客运班线设置,建设适应全域旅游发展的“快进”“快出”“慢游” 的综合旅游交通网络。 (2)完善生活配套设施 28 健全辖区公共服务设施,完善辖区生活配套服务。积极谋划, 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配合鼓励通过 PPP 模式撬动社会 资本参与城区建设,大力推动辖区内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公 共服务市场供给能力。通过微更新等手段改造公共空间、街区道 路,完善公交专用道、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系统、行人过街设施。 优化沿街建筑界面设计和公园种植搭配,加强对街区广告牌、照 明景观要素引导。健全停车场、智能快件箱、社区菜市场等便民 设施。优化能源结构和规划布局,构建安全、高效、优质的能源 供给体系。加强饮用水源地和备用水源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及环境 风险防控工程建设。 (3)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以 5G、工业互联网、新能源充电桩、“特高压+智能电网” 为突破方向,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产业向数字化、网络 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新型信息基础 设施,重点推动以 5G、物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 基础设施,争取在“十四五”时期内,实现阳东 5G 基站全域覆 盖。对接和引进骨干工业互联网平台商、服务商,搭建人工智能 云、工业互联网平台,争取在“十四五”时期,推动全部规模以 上工业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实施数字化、网络化、 智能化升级,降低信息化构建成本。加强全区充电桩站点的布局 规划,推动新能源充电桩全覆盖推动“特高压+智能电网”模式 形成,建设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能源基地。全力做好能源送出保 障,配合风电、水电、火电、气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建设,着 29 力打造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现代化智能电网。 (二)加快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 和产业创新,主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科 技创新强省建设。加快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企业自主创新能 力,建立健全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增强转型发展新动力,全面增 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支撑。 1.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1)加强重点技术领域联合攻关 聚焦阳东五金刀剪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新能源等高新 技术产业的技术需求,推进重大科技专项突破和应用型科技研发, 推动研发产业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重大装备和标准的技术 攻关,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增强应对 核心技术壁垒、重大突发事件的科技保障能力。鼓励行业龙头企 业与创新型、创业型和劳动密集型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支持配 套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深化创新链和产业上下游资源 的统筹联动。 (2)搭建创新公共平台 加强创新创业互动融合,完善创新公共平台育成体系,大力 培育众智、众包、众扶、众筹等平台,提升创新平台综合服务能 力,打造众创之城。建设一批以成果转移转化为主要内容、专业 30 服务水平高、创新资源配置优的创新平台。推动孵化器建设,开 展创新性企业和高成长企业培育工程,落实孵化器扶持政策,培 育创业孵化新业态,满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需要。建设一批产业 创新联盟、人才交流、招商路演专业化高水平的创业创新载体, 加快“产学研用”的体系形成,实现与大湾区信息、资本、人才 的高效流动,增强科技成果流动性。 (3)完善基础研究能力支撑 大力引进培育综合性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 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鼓励和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 院所共建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专家工作站,建立股份制实 体研发平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协同开展产业前沿性、颠覆性 技术攻关。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适当超前布局重大科技 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体系,积极参与承接阳江市、广东省基础 研究与重大科研计划,持续推进标准转化工作,助力质量强市建 设。 2.加快完善创新生态体系 (1)建设优质科技创新服务环境 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支持向创新服务转变,积极扶持、培养 科技信息中心、知识产权法律中介机构等服务机构,并依托中介 服务机构,建立产学研用信息交流服务平台。以“互联网+技术 交易”为重点,建设一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交易市场,打造 技术交易市场网络。 31 (2)推动科技体制机制创新 突破科技体制机制障碍,以政府为主导,利用各种资源,建 立科技创新的合作体系和长效机制,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制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扶持政策,保证各方利益风险共担、知识 产权共享,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强化政府财政投入的引导 和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 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 度,不断加大创新投入的力度,加大政府信息资源公开共享力度。 (3)吸聚培养创新人才 以创新平台和高能级产业发展平台为载体,加快吸引聚集一 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运用市场手段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领军 人才、创新人才;加大区内人才的培养,重点培育以科技人员、 海外留学归国者、民营企业家及新生代企业家、青年大学生为代 表的创业创新队伍。加快集聚一批大湾区“高精尖缺”人才,加 大“本土人才”培育力度,加强基础教育,培养创新意识,着力 打造一批一流高校、培育一批一流人才、引育一批紧缺实用型高 技能人才;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推动人才建设与产业 链、创业链有机衔接,形成更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健全多 元化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综合运用财政支持、创 业投资引导、政策性金融等手段,吸引各类高端人才来阳东创新 创业。 32 3.深度参与融湾创新 (1)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辐射承接区 依托 100 平方公里的区域发展新空间,主动承接大湾区和珠 西的海洋装备制造业前沿技术与优势产业,积极对接深圳高新技 术产业、广州知识密集型产业、珠海创新型产业,提升产业结构 和层次,提高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2)加快吸收大湾区创新资源 以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有机融合和全面贯通为重点,培 育创新主体、营造创新空间、搭建创新平台,形成技术、人才、 资金等要素集聚新高地。创新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大湾区金 融资本加大对阳东产业创新重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信贷资 金投放力度。 (三)打造东部沿海产业高地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逐步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工业园区等平台载体建设,完善制造 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的体制机 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提升实体经济发展的 质量和水平。 1.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1)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 借助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带的规划建设及其对阳江的 33 分工定位,以大型和特殊零部件制造及加工技术为突破口,积极 培育产业链,引入相关企业,重点发展精密轴承、高端齿轮、高 可靠性液压件、密封件、紧固件等高端五金配件、关键性基础件, 打造华南地区重要基础件产业基地。借助阳东新能源产业基础, 联合相关企业和行业协会,积极与实力较强的新能源设备制造企 业对接,培育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潮汐能发电等能源 装备及配套产业,大力发展输变电装备制造业,实现配套设备、 辅助设备本地化生产制造。融入珠三角地区汽车制造产业集群, 积极引进工程机械类企业、汽车零部件类企业,重点发展工程机 械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以及汽车紧固件、汽车空调、汽车轴承、 汽车饰件等汽车配套零部件产业,打造工程机械制造、汽车零配 件生产基地。依托滨海及港口优势,鼓励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游 艇制造等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临港工业。借助阳东 五金刀剪产业强大的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刀剪机械、针织机械、 饼干机械、模具、机械配件,形成特色产品优势突出、配套较为 完备的产业体系。积极推进智能装备项目建设,为本地五金、刀 剪、塑料、硅胶等产业提供智能装备。努力发展成为阳江乃至全 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强区,打造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装备制造业 及配套产业基地。 (2)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 积极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建设环大湾区重要的智能制造核心 零部件产业基地。以东平、新洲、北惯、大沟等镇为依托,以共 建“产业飞地”的模式,积极引进港澳及深圳、广州的人工智能 34 技术资源,建立健全人工智能领域产业链,积极发展智能制造领 域关键零部件及元器,建设大湾区重要的智能制造产业核心零部 件配套基地。依托五金产业基础,积极培育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 智能检测、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鼓励发展高档 数控机床、高端仪器仪表等,鼓励建设智能化生产线、智能工厂。 瞄准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突破,着力加快基础硬件、核心算法开发、 语音及语言理解、机器视觉、认知智能、脑机接口技术、机器翻 译和智能技术应用等重点领域发展。推进智能产品创新,促进人 工智能在制造、家居、汽车、软硬件终端、可穿戴设备、虚拟现 实和服务业等领域的推广应用,着重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3)积极培育大健康产业 积极培育大健康产业,打造环大湾区重要的康养基地。扩大 优化南药种植、拓展延伸中医药产业链条,促进中医药、医疗服 务、健康养生产业加快发展。积极发展益智、凉粉草等特色南药 产业,加大优质中药材基地建设,鼓励支持大中型制药企业、通 过 GAP 或 GMP 认证的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建设规模化、标准 化、集约化药材基地。支持本地制药企业积极开发中药饮片、植 物提取物、特殊用途化妆品、药食同源产品的研制、开发与生产。 利用本地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积极推进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分离、 提取、纯化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探索发展海洋生物医药和开发新 型海洋生物制品。以紫罗山森林公园、阳江温泉度假村、阳江涛 景高尔夫度假村、新洲地热小镇等为龙头,着力建设高端康养基 地,加快开发森林康养、温泉康养、药膳美食等特色养生项目, 35 发展中医保健、健康养老等产业,努力打造一批大健康产业基地。 (4)加快打造新能源供应基地 抓住打造国家新能源基地的机遇,充分利用阳东丰富的风能、 太阳能、潮汐能等资源,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优化发展核电、 风电、太阳能光伏等清洁能源,重点推进阳江核电 7、8 号机组 项目工作,加快推进近海浅水区首期第一批 70 万千瓦海上风电 项目建设,推动近海深水区 200 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开工建设。 大力发展核电配套产业,密切与实力较强的核电设备制造企业对 接,重点引进核电专用电动机、压缩机、鼓风机、高性能仪表、 核电保温材料、核电专用工具、电气开关站等配套装备项目,形 成集技术研发、工程设计、配套设备、咨询服务、工业旅游等功 能为一体的服务体系,构建核电产业集群。开展特色新能源应用 的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 培育发展太阳能光伏设备制造产业。依托珠三角 LED 产业优势, 大力引进发展半导体照明产业。 (5)积极发展通用航空业 积极发展临空产业,建设环大湾区重要的通用航空产业基地。 积极发展通用航空培训业,推动建立飞行学校,发展基本体能训 练、模拟机训练、飞行训练等飞行员飞行训练项目。争取发展公 务机运营业,积极申请公务机航线,发展公务机租赁运营、公务 机起降和运营服务。鼓励发展低空旅游产业,打造观光旅游、休 闲度假、冒险体验、体育娱乐低空旅游项目,以低空旅游产业带 动通用航空服务发展。支持合山“航空小镇”建设,建设航空博 36 物馆、体验娱乐设施和科教场所,以“通航+教育旅游+文化”模 式,做大做强航空娱乐博览与科研教育产业。鼓励开展飞机销售 “6S”服务,引进和培育私人飞机“6S”店,建设 6S 服务基地, 建立组装、销售、维护、培训等 6 大类完善的服务体系,打造新 型通用航空服务基地。 2.提升传统制造业竞争力 (1)加强企业自主创新 着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提升 基础创新能力、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和企业创新能力。支持五金刀 剪企业对产业链中的关键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