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武汉市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武汉市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 1月 7日在武汉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 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 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9 年工作回顾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 70周年,也是武汉发展史上具有 特殊意义的一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武汉举办,习 近平总书记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开幕,对军运会成功举办作 出重要指示,极大地鼓舞了全市人民。一年来,我们坚持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 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稳中求 进、高位求进、克难奋进,较好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 目标任务,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建设取得新进 展,呈现新亮点。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圆满成功。109个国家 9308 名军体健儿同台竞技,赛事规模、竞技水平创历届之最, 实现了“办赛水平一流、参赛成绩一流”。军运会展示了 武汉形象,激扬了城市自信,加速了武汉国际化进程。武 汉,前所未有地站到了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发展前景为 各界看好。 ——高质量发展势头良好。主要指标保持全国同类城 市前列,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7.8%左右。新动能加快成 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比重达 24.5%,数字经 济占比 40%左右,“芯屏端网”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五大 产业基地建设全面提速,构筑起高质量发展强大支撑。 ——三大攻坚战再扩战果。脱贫攻坚年度任务全部完 成,“两不愁三保障”稳定实现,新识别的 1740名贫困人 口全部脱贫销号。非法集资、重点企业债务等地方金融风 险总体可控。污染防治有力推进,“三湖三河”流域治理 全面启动,生态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 ——营商环境显著改善。对照国际标准,着力解决突 出问题,企业开办、工程建设审批、企业信贷获得、水电 气报装全面提速,一般工商业用电价格降低 10%,减免各 类税费 428亿元,武汉营商环境评价跻身全国前十、中西部 第一。 ——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市直部门一般性支出压 减 10.8%, 部门项目 支 出压减 18.5%, 民 生投入 增 长 14.9%,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 72.1%。城乡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低保、居民基础 养老金等民生保障水平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办军运使命光荣,促发展责任 重大,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合成一股力,顶压前行,加 压奋进,一场硬仗接着一场硬仗打,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 健康发展,在全国全省改革发展大局中展现了武汉作为、 贡献了武汉力量!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精心组织、精益求精,向 世界奉献一场精彩非凡卓越的军体盛会。本届军运会首次 在一个城市举办所有赛事,首次集中兴建军运村,首次走 出军营、军民联合办赛。我们秉持“绿色、共享、开放、 廉洁”办赛理念,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筹办工作。立足节俭 办赛、简约办会,在全市均衡布局、统筹建设 35处、54个 场馆设施,维修改造和临时搭建占 60%以上,赛时满足比 赛需求,赛后向公众开放,体现了“近迎军运、长期惠 民”。军地协同,高水平策划组织开闭幕式等重大活动, 生动演绎中国梦、强军梦,传递了和平薪火,连接起友谊 纽带。建立赛事运行和城市运行一体化指挥体系,实行 “迎大庆、保军运”战时机制,实施军运会专用道等临时 管理措施,为赛事组织和城市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军 运会筹办过程中,广大市民以主人翁姿态热情参与、积极 奉献,“当好东道主、热情迎嘉宾”成为全民自觉。最 “燃”武汉人,成就了最“燃”军运会。荣耀属于千万市 民,功劳归于武汉人民!在此,要真诚感谢全体市民的参 与和奉献! 二是顶住下行压力,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强调度, 抓运行,全力以赴稳增长。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 推进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打好工业项目、工业技改 工业“小进规”攻坚战,湖北电力成为新的千亿企业,新 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308户。在全国率先颁发自动驾驶车辆 商用牌照,我国首款 64层三维闪存芯片实现量产。集成电 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四个产业 集群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与现 代服务业加快融合,金融业增加值增长 8%,新增上市企业 6 家,以软件信息为代表的营利性服务业增长 20%以上,加 快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首届世界大健康博览会在海内外 引起热烈反响。推动全域旅游,大力发展假日经济、夜间 经 济 ,接待海内外游客 3.19 亿人次, 实 现旅游总收入 3570.8亿元。江汉路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稳步推进。持续扩 大有效投资,东风日产“云峰”、航天科工卫星产业园、 汉阳科技总部港、国华金融中心等 551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 开工,华星光电 T4、京东方 10.5代线、东风本田三厂、云 尚武汉国际时尚中心、小米武汉总部、泰康楚园等一批投 资亿元以上项目投产投用,民间投资增长 11%左右,占比 达 51%以上。高位推进招商引资,签约总金额突破 2万亿元, 实际到位资金 8600亿元以上,引进各类 500强项目 404个, 在汉投资世界 500强企业总数突破 300家,实际利用外资增 长 12.5%。积极培育外贸新动能,进出口总额增长 8%以上, 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迅猛,服务外包执行额、对外承包工 程营业额分别增长 34%、15%。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 设美丽乡村,打造木兰大道等 4条乡村振兴示范带,乡村旅 游综合收入 185亿元。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创建取得新成效。 完成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 三是全域推进自主创新,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落 实“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以东湖国家自 主 创 新 示范区带动 全 市 创 新 发 展 , 全 社 会研发 经费 (R&D)投入增长 10%,净增高新技术企业 900家左右, 创历史新高,3家企业登陆科创板。加快推进精密重力测量、 生物医学成像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工业技术研 究院 4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集成电路、高端装 备等重大项目研发,成功研制 9纳米光刻实验样机等重大科 技产品。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工程,举办各类对接活动 220场,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 800亿元,企业发明专利申请 量 1.64万件,占全社会比重提高到 55.7%。加快建设中国 (武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强化人才第一资源,引进外 籍外地院士 50人、“黄鹤英才计划”人才 610人,评选首 届“武汉工匠”23名,人才总量突破 260万人。 四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新优势进一步增强。大 力推进“四办”改革,加快“证照分离”“多证合一”, 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 2个工作日以内,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 审批时间压减至 83个工作日以内。率先在全国取消政府采 购投标保证金,中小微企业合同份额占全市政府采购总规 模的 80%以上,加大民营中小企业账款清欠力度。以混合 所有制改革为突破口,推进中商、汉商等国有控股企业开 展战略性重组。组建“3个 100亿”专项资金,加大企业帮 扶纾困力度。新登记市场主体 21.8万户,其中企业占比超 过一半。完成市政府机构改革。大力推动对外开放。湖北 自贸区武汉片区、综保区、中法生态示范城建设取得新进 展。成功举办世界集邮展览、男篮世界杯等国际性赛会节 展 40场。对外通达能力持续增强,新开通 4条国际及地区 航线,总数达 63条,国际客运吞吐量保持中部第一,武汉 至日本集装箱江海直达航线实现首航。通关便利化水平进 一步提升,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效应初显。 五是坚持办赛事与建城市相结合,“精致武汉”展 现新姿。以筹办军运会为契机,大力推动城市环境综合整 治提升。落实共抓长江大保护,优化调整长江汉江岸线资 源,实现“一无一化一提升”,长江灯光秀成为城市新亮 点。聚焦“五边五化”,整治提升示范片区 20个、重点道 路 221条、老旧建筑 3.4万栋、户外广告招牌 6万多块,拆 除违建 182.8万平方米,建筑立面更加整洁,城市天际线更 加清爽。突出水质提升,着力改善生态环境,长江汉江武 汉段保持Ⅱ类水质,东湖水质稳定在Ⅲ类至Ⅳ类之间,新 增海绵城市 40 平方公里。大力实施“四个三重大生态工 程”,“厕所革命”深入推进,城乡污水治理、垃圾处理 能力进一步提高。拓展绿色公共空间,建成各类公园 45个, 新建绿道 303公里,新增绿地 650万平方米,打造花田花海 600万平方米。加快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完成天河机场第一 跑道大修、T1航站楼改建,武十高铁正式通车。地铁 2号 线南延线、蔡甸线、8号线三期开通试运营,地铁运营总里 程达 339公里,居全国第五。杨泗港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形 成“十桥两隧过江”新格局。汉江大道、四环线南段、光 谷广场综合体等项目建成投用。智慧城市建设持续推进, 5G基站建设规模居全国前列。新建停车泊位 21.9万个、充 电桩 10.7万个。编制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六是坚持“民呼我应”,市民高质量发展获得感不 断增强。多措并举稳就业,城镇新增就业 24.3万人,城镇 登记失业率 2.0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2.4万人,扶持创 业 3.6万人,武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获批国家级产业园。 推进全民参保,落实降低社保费率政策,社会保险净增参 保 102.7万人次,城乡低保综合提标 9.3%。国防动员、优抚 安置、双拥工作深入开展,退役军人四级服务保障体系基 本建成。做好保供稳价工作,为困难群众发放物价补贴 1.5 亿元。新增养老服务设施 634处,“互联网+居家养老”服 务 400万人次。各项教育改革深入推进,新增入园入学学位 3.5万个。实施棚户区改造 3.5万户,建成保障房 2.7万套, 落实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 41.5万平方米,完成 53个老旧 小区改造和 300处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建成智慧平 安小区 500个,实现老旧小区“红色物业”全覆盖。实施 “明厨亮灶”提升工程,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深化 “三医”联动改革,推进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新建改造社 区足球场地 263块,开展文化惠民活动 3100场次。创新开 展“鼎星”平安城市创建工程,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新 战果,刑事警情持续下降。坚持领导干部下基层大接访, 有效化解还建房办证、老旧小区管线改造等一批历史遗留 和复杂疑难信访问题。强化源头治理,深入开展燃气、成 品油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推进化工企业设计复核, 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 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步,民族、 宗教、对台、侨务、国家安全、消防救援、民防、仲裁、 保密、气象、供销、参事、文史、档案、地方志、公积金 等工作扎实推进。 在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我们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增强“四个 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 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严格 依法行政,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 387件、政协提案 687件, 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 5件,制定、修改和废止 政府规章 5部,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 88%。深入推 进党风廉政建设,认真抓好中央和省委巡视反馈意见整改 落实,加强审计监督,坚决纠治“四风”,开展“大调研 大落实”,着力建一流机关、创一流业绩。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这样的成绩,十分不易,成 之惟艰。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 引的结果,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在武汉 落地生根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 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拼搏赶超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 监督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 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 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在汉 单位和各类驻汉机构,向驻汉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向 参与城市建设的劳动者,向所有关心支持武汉发展的港澳 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 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 挑战,主要表现为:稳增长压力加大,新动能支撑还不足 营商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发展水 平还不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还不强,城市精细化管 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仍需加强, 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够充分,少数政府工作人员担当精神 不强、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不足等现象依然存在。我们将 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切实推进解决。 二、2020 年重点工作任务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 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 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 当前,武汉正处于高质量发展关键时期。我们要准确 把握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 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坚定必胜信心,保持战略定力, 集中精力做好武汉的事情。我们要看到,推动长江经济带 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叠加聚焦,为武汉高 质量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特别是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成功举办,极大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城市认 同、城市自信空前高涨,武汉高质量发展进入“高光时 刻”。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提升城市能级和核 心竞争力,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加 速迈向国家中心城市和新一线城市!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 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 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 务,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 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 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 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 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 代化经济体系,优化完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保持经济持 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奋力谱写新时代武汉 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 增长 7.5%—7.8%,城镇新增就业 22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各位代表,今年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经济下行 压力加大,我们要把困难估计充分,把措施准备周全,抓 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以最大努力争取更好结果。着力 做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 以重点战役带动总体推进,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 夯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 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 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 困人口的监测和帮扶。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加大产业 扶贫力度,推进扶贫产业园建设,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等 社会帮扶活动,鼓励社会力量采购脱贫村产品和服务,推 广“农超对接”,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增收。注重帮扶边缘 户,积极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推进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 兴战略有机衔接。 强力推进污染防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继续压减煤炭消费总量,加强机动车排放、建筑工地扬尘 等治理,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推进“三湖三河”流域 系统治理,加快消除劣Ⅴ类湖泊,推动全市河湖水质稳步 提升。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提高固废集中处置和综合 利用能力。积极开展污染地块治理修复。 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深入开展非法集资、互联网金融、 非法校园贷等领域风险排查与分类处置,全力推进非法集 资陈案、新发案件持续下降,全面出清 P2P网贷风险,坚 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二)着力增强中心城市功能 把握发展要素向大城市和城市群集聚趋势,加快提升 武汉综合承载能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更好地服务全国 全省改革发展大局。 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大力培育引进总部机构,建设一 批总部经济示范产业园,培育引进各类 500强企业总部和 “第二总部”。积极举办国际性赛会节展活动,搭建商业 科技、文化等领域高层次交流合作平台,办好第二届世界 大健康博览会,推动大健康博览会交易平台建设,扩大国 际影响力,举办全球供应商大会、国际性学术论坛等 100场 以上重点赛会节展活动,完善武汉国博中心功能配套,建 设武汉空港国际商务会展新城。加快推动中部大市场建设 深化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争创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大 力推动要素市场建设,提升农村综合产权、航运、金融资 产、城市矿产等交易所能级,重塑新时代“货到汉口活” 对接国家“十四五”规划编制,争取国家级重大生产力项 目在汉布局。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国家战略和重大改革试点任务 为牵引,先行先试,勇于突破,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 广的经验做法。聚焦长江经济带发展,深入实施“双十工 程”,探索建立城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加快建 设六大绿色发展示范先行区,推进长江新城起步区建设。 聚焦中部地区崛起,更好发挥战略引擎作用,在持续保持 发展势头上,在推动先进技术、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 重大突破上,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上走在前列。聚焦高质 量发展,争创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军民融合创 新示范区、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 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级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国家工业互 联网产业示范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 等,着力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 履行好“主中心”责任。落实“一芯两带三区”区域 和产业发展布局,壮大产业之“芯”、强化区域之“心” 培育动能之“新”,更好发挥武汉在全省“主中心”作用 加快推动武汉城市圈建设,促进武汉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 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以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为依托,探索 联合招商、飞地经济、园区共建等机制,建设光谷科技创 新大走廊、车都先进制造大走廊、临空经济大走廊,推动 产业链向周边城市拓展。加快基础设施一体化,实施一批 与周边城市基础设施对接工程,加快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 心建设,深化“一城一港一主体”整合,打造天河—鄂州 航空客货双枢纽,积极推动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 验区建设,推进《武汉铁路枢纽规划》项目落地,加快武 汉对外高铁通道建设。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教育、 医疗、社保等领域资源共享。拓展长江中游四省会城市合 作领域。认真做好援疆援藏、对口支援与帮扶等工作。 (三)保持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坚持稳字当头、以进促稳,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完善重大项目储备库、建设库、 达效库转化机制,统筹推进 230个市级重大项目建设,力争 民间投资占全市投资比重 52%以上,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 券,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围绕产业升级,加快实施一 批“芯屏端网”重大项目,推动光谷生物创新园二期、汉 江湾科创总部基地、阿里巴巴武汉产业社区等 265个投资亿 元以上产业项目开工,加快建设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吉 利路特斯、天马 G6等 1020个投资亿元以上续建项目。围 绕强功能、补短板,推动“路桥隧”交通项目、“洁绿 美”生态项目、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大民生重点项 目建设力度。开展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等项目清查,提高 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效率。保持招商引资力度,突出产业招 商、市场化招商,力争实际到位资金 8600亿元以上。 推动消费稳定增长。实施“消费促进工程”,加快建 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武汉购”品牌,完成江汉路 步行街改造提升,推进汉正街、楚河汉街、光谷步行街等 重点商圈提档升级,大力引进首店、品牌店、旗舰店,加 快传统商贸业转型发展。推动武汉名优特产进商圈、进超 市、进展会、进电商。大力发展新零售,促进线上线下融 合,培育 500家新型连锁便利店。繁荣假日经济、夜间经济, 发展全域旅游,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振兴 武汉老字号,提升户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