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贯倡导者,更是以身作则的忠诚实践者。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毛泽东毕生艰苦清廉,无私奉献,并先后牺牲了六位亲人(妻子杨开慧,1930年牺牲,时年29岁;大弟毛泽民,1943年牺牲,时年47岁;二弟毛泽覃,1934年牺牲,时年30岁;堂妹毛泽建,1929年牺牲,时年24岁;侄子毛楚雄,1946年牺牲,时年19岁;长子毛岸英,1950年牺牲,时年28岁)。特别是毛泽东送子下乡、送子参军,毛岸英身先士卒、舍生取义,父子俩无私无畏、为国为民的史实,至今感人肺腑,可歌可泣!
毛岸英1922年10月24日出生于湖南长沙农村。1930年10月 24 日,在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白色恐怖中,与弟弟毛岸青、毛岸龙一道跟随母亲杨开慧(1921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入狱。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惨遭杀害后,兄弟三人由党组织转移到上海,安置在进步团体中国革命互济会主办的大同幼稚园。1931年4月上海地下党遭到严重破坏后,大同幼稚园被解散,岸龙失踪,岸英带着岸青被暂时寄养在董健吾先生家里。后因董先生去武汉,岸英、岸青兄弟俩在上海熬过了五年“吃百家饭、走万里路”的流浪生活。1936年6月,党组织终于找到了岸英和岸青,并委托东北军爱国将领带他俩辗转香港、西贡、苏伊士、马赛、巴黎等地,于1937年初到达莫斯科。
毛岸英在苏联九年,先后进入十年制学校、士官学校、列宁军政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和莫斯科东方语言学院学习。除了熟谙俄语,还懂英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1942年5月几次上书斯大林请求参加苏联卫国战争,1943年1月加入苏联共产党(回国后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担任过苏联红军坦克连指导员(上尉),立过战功。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毛岸英于1946年1月 7日回到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
毛岸英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长子。毛泽东自从1927年为了发动秋收起义与杨开慧母子离别以后,19年内是第一次见到岸英,当年那个5岁的稚童,已经成长为高大英俊、文武双全的青年小伙子。作为父亲、领袖和职业革命家的毛泽东,开心地笑了!同时,毛泽东深知,“猪圈岂生千里马,花盆难养万年松”,溺爱放任、养尊处优都不能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可靠接班人。他对岸英既特别钟爱,又寄予厚望,更严格管教,甚至有些苛求,要岸英在各种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历练成才。
在父子俩畅叙悲欢离合之后,情系亿万农民的毛泽东对岸英说:“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了解中国的实情,必须真正了解农村和农民。没有农民,就没有中国的革命。你已经拜过洋先生为师,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但学的只是知识的一半。你还需要上另一个大学,这就是中国农村的‘劳动大学’。在这个大学里,你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曾经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拿没有改造的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比较,思想感情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和农民。我们一切共产党员,都应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尤其在任何时候都千万不要忘了农民!”毛泽东问岸英:“我想送你到吴家枣园去上‘劳动大学’,拜农民为师,好吗?”
岸英想起自己在苏联期间父亲多次写信的教诲,又想起自己从小跟随母亲入狱以及在上海流浪乞讨的苦日子,爽快地答应了父亲。毛泽东又对岸英“约法三章”:放下架子;不谈恋爱;不搞特殊化。于是,岸英在1946年4月 8日穿上父亲送给自己的旧军服,带上行李、小米和劳动工具,步行20多里,到延安县柳林区二乡的吴家枣园村下乡了。
吴家枣园的乡亲们,从知道毛主席决定送子下乡务农的消息起,就议论纷纷:这后生(小伙子)上过洋学堂,吃过洋面包,又会讲外国话,还算是个“太子”。毛主席留在自己身边多好啊,咋派到这山沟旮旯里来受苦(劳动)呢?世上有哪个领袖能够这样做呀?毛主席真看得起农村,抬举咱受苦人(农民)啊!
岸英一进村,就找到老村长、老党员郝光华:“郝叔叔,咱爸叫我来跟你们学习呢”!岸英转过身,又用陕北腔调对大伙说:“尔格(现在)要麻烦干大(大叔)、干妈(大婶)、大哥、大姐们多指教啦”!乡亲们见毛主席的儿子没有一点架子,都高兴得笑了起来,连声说“好着哩”!
郝光华把毛岸英安排在村里吴满有家里吃住,又介绍了一个杨培柱。郝村长对岸英说:“讲年纪,满有是大哥,培柱是二哥,他俩都是咱村受苦的好把式,满有还是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你是老三,日后你们仨就在一个互助组劳动啦”!
农谚说:“节气不等人”。岸英进村第二天,就跟着乡亲们起早摸黑干活了。双手用撅头刨地,在牲畜棚圈里掏粪、擂粪,装口袋,绑驴鞍,赶着毛驴往地里送粪。在自己脖子上用绳子挂吊一个木制长方形粪匣,用双手抓粪土施肥。点籽,播种,间苗,定苗,锄草……直到秋收背庄稼、打场。这些农活,岸英都学会了。头几天刨地时,岸英手上磨起了血泡,仍继续干活。郝村长知道后又感动又心疼,一面用“苦字头上出能人,懒字头上出蠢才” 的俗话鼓励岸英,一面叮嘱他注意休息和爱护身体。夏秋农忙时,后生们的早饭大都是由家里人送到地头吃的。岸英也和大家一样,吃喝装在瓦罐里的小米饭、洋芋(土豆)、酸菜和米汤。下午天热了,岸英就和满有、培柱一样穿条大裤袄,光着膀子抡撅头刨地,赤脚也不怕土疙瘩咯得疼。晚上,岸英在油灯下自己看书学习,或者教满有、培柱识字,给青年朋友们讲故事。郝村长还请他给全体村民“讲天下大事”。遇到下雨天不能下地干活,岸英就走东家、串西家,与乡亲们在窑洞、炕头促膝交谈,作社会调查。乡亲们说:岸英这后生真拴正(品行端正)!
1947年 3月,为了粉碎蒋介石国民党军队 39个旅共 23万多人对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主动撤离延安,岸英回到毛泽东身边。毛泽东风趣地对他说:“白面书生变成黑脸后生啦!”并摸着儿子长满老茧的手说:“这就是你在‘劳动大学’的毕业证书。”不久,岸英就随同中央机关转战陕北,后来又参加中央土改工作团,先后到山西省临县和山东省阳信县农村搞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岸英可谓“第一高干子女”。但是,他牢记父亲的经常教诲,谦虚谨慎,严以律己,从不搞特殊化。
当时,岸英在湖南的一些亲戚托他在北京或长沙找份“吃公家饭”和“当官”甚至当厅长的好工作,都被他拒绝了。岸英还在1949年10月24日给表舅向立三的一封长约3000字的信中写道:“这种一步登高的‘做官’思想,在新的时代已是极端落后了,而尤以通过我父亲即能‘上任’,更是要不得的想法。新中国之所以不同于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不同于国民党,毛泽东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毛泽东的子女妻舅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的子女妻舅,除了其他更基本的原因之外,正在于此:皇亲贵戚仗势发财、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靠自己的劳动和才能吃饭的时代,已经来临了。在这一点上,中国人民已经获得根本的胜利。”“翻身是广大群众的翻身,而不是几个特殊人物的翻身。生活困难问题要整个解决,而不可个别解决;应当与广大的贫苦大众一样地来统一解决,在一定时候应与千百万贫苦大众一样地来容忍一个时期,等待一个时期,不要指望一下子把生活搞得比别人好。大众的利益应该首先顾及,放在第一位。个人主义是不成的。反动派常骂共产党没有人性,不讲人情。如果他们所指的是这种帮助亲戚朋友、同乡同事做官发财的人情,那么我们共产党正是没有这种‘人情’,不讲这种‘人情’。共产党有的是另一种‘人情’,那便是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对劳动大众的无限热爱,其中也包括自己的父母子女亲戚在内。当然,对于自己的近亲,是有一层特别感情的,一种与血统、家族有关的人的深厚感情。这种特别的感情,共产党不仅不否认,而且加以巩固并努力于倡导它走向正确的与人民利益相符合的有利于人民的途径。但如果这种特别感情超出了私人范围并与人民利益相抵触时,共产党是坚决站在人民利益方面的,即使‘大义灭亲’亦在所不惜。”“我决不能也决不愿违背原则做事。我本人是一部伟大机器的一个极普通平凡的小螺丝钉,同时也没有‘权力’, 没有‘本钱’,更没有‘志向’来做这些扶助亲戚高升的事。至于父亲,他是这种做法最坚决的反对者,因为这种做法是与共产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水火不相容的,是与人民大众利益水火不相容的,是极不公平的,极不合理的。”“我过去不懂这个道理,曾经碰过许多钉子,现在稍许懂事了,不仅懂得应该为人民好好服务,而且开始稍许懂得应该怎样好好为人民服务,应该以怎样的态度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说起来很好听,很容易,做起来却实在不容易。”
1950年 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随即打着联合国旗号武装干涉朝鲜,并派遣第七舰队入侵我国台湾海峡。侵朝美军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严正警告,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门江,并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乡,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中国人民面临外敌入侵的严重威胁。在危急关头,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大义凛然,不怕“世界头号强国”美帝国主义的军事挑衅和原子弹讹诈,于10月8日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战略决策,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毛岸英时任北京机器总厂党总支副书记,与工人兄弟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他经过认真考虑,决心带头报名参加志愿军。毛泽东对岸英在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的进步和成长深感欣慰。他不顾同志们的劝解,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说:“把岸英带到朝鲜去,让他经受战火的考验。”毛岸英入朝以后,在志愿军司令部做俄文翻译兼机要秘书的工作。1950年11月25日上午,在4架美机用几十颗凝固汽油弹轰炸作战室时,毛岸英和战友高瑞欣不幸壮烈牺牲。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当毛泽东主席得知爱子岸英在朝鲜战场英年早逝的消息时,心如刀绞,感慨万千,呆呆地坐在沙发上,泪眼注视着父子俩1949年1月在香山的合影,悲切地念叨:“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子呢……”毛泽东对彭德怀说:“革命战争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岸英尽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不能因为他是我的儿子,就不应该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共同事业而牺牲,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啊!”并痛吟了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庾信的《枯树赋》:“此树婆娑,生意尽矣!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根砥盘魄,山崖表里。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1953年7月,当与岸英结婚刚一年就分离的妻子刘思齐得知噩耗时,悲痛欲绝,伏在毛泽东身上撕心裂肺地哭泣起来。毛泽东忍不住又一次伤心恸哭,大滴的泪珠从双眼流淌到面颊。周恩来总理上前劝慰思齐时,突然感觉到毛泽东的手变得冰凉,心里一惊,急忙劝思齐节哀和克制。毛泽东和刘思齐父女俩沉浸在无比的悲痛和深情的回忆之中。
后来,毛泽东又对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的老同学周世钊说:“有人讲,如果我不派岸英去朝鲜,他就不会牺牲。这是可能的,也是不错的。但是你想一想,有人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动议持怀疑观望态度,恐惧由此引发严重的后果。我是积极主张派兵出国作战的,最后得到党中央的赞同,做出了决定。要作战,就要有人,派谁去呢?共产党人应该冲锋在前,撤退在后。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如果不先派自己的儿子上战场,又派谁的儿子去呢?人心都是肉长的,不管是谁,疼爱儿子的心都是一样的。如果我不派我的儿子去,先派别人的儿子上前线打仗,那还算是什么领导人呢!”彭德怀也说过:“国难当头,挺身而出,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有些高级干部就没有做到。但毛主席和毛岸英父子俩都做到了,岸英是自己坚决要求到朝鲜去抗美援朝的。1947年3月我们主动撤离延安时,主席也是最后撤离的啊!”
毛岸英牺牲后,岸青夫妇深切希望能把岸英的灵柩运回国内安葬。毛泽东闻讯后,沉默许久,动情地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很多志愿军烈士不是都埋在朝鲜吗?岸英也不能例外哪!”时到如今,毛岸英的灵柩一直安葬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这真是:主席爱民失爱子,异国青山埋忠骨!
抚今思昔,怀念一代伟人和革命先烈,笔者想起了毛泽东同志1945年4月24日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的一段话:“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 毫无疑义,弘扬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革命精神,对于我们继往开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指导意义。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及其子女都能具有毛泽东和毛岸英那样的爱国精神和爱民情怀,我们的党群关系就一定如鱼得水,党的队伍就一定兴旺发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