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让党的理论之树常青

 时间:2011-12-27 15:41:00 |  张国祚 | 字体:【 】| 阅读: 157

恩格斯在论述科学发展的动力时,说过一段富有哲理的话:社会一旦有了对科学的需要,就能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科学的进步。同理,广大干部群众一旦有了对党的理论的需要,就能赋予党的理论发展以巨大的动力。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在干部群众中,既存在对理论“饥渴”的现象,也存在对理论“冷漠”的现象。这看似矛盾的两种现象,其实都与“需要”有关。“饥渴”是因为需要,“冷漠”则是因为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满足理论需要最好的途径,就是研究和回答人们关心的理论问题。如果党的理论能不断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理论问题,党的理论就会蓬勃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然而,要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有一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列宁在《怎样组织竞赛》一文中,为了强调“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曾引用过歌德的这句名言。这样引用恰到好处,形象生动,也很有说服力。因为实践之树始终蓬蓬勃勃,充满生机,总是不断抽出新的枝条,发出新的叶芽,当然是常青的。而那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体理论,一旦实践发展变化了,具体理论的真理性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完全丧失,变成灰色。然而,如果撇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仅就理论本身而言,理论是不是灰色的,能不能具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力,需要辩证地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事实上,不论理论本身还是理论研究、理论宣传和理论教育,都会因内容、形式和方法的不同而不同,甚至存在本质的差异。  从理论本身内容看,如果某种理论无锋无骨、无所针对,不能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更不能解决问题,那么这种理论即便词藻华丽、气势恢宏,终还是空泛肤浅、华而不实,充其量是一簇好看的小草,绝不会成为参天的绿树。如果某种理论违背事实,不合逻辑,逆历史潮流,反客观规律,那么这种理论即便可以被人为地“炒热”,名噪一时、哗众取宠,但最终难逃昙花一现、叶落枯败的结局。形形色色的歪理邪说就是这类灰色腐朽之树。如果某种理论适应时代的需要,应运而生,源于实践又能正确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始终与时俱进、向前发展,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那么这种理论即便在短时间内为一些人所不理解、不赞成甚至反对,但终将以其真理的光芒照亮人心,征服群众,成为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即便世易时移,个别论断不再适用,个别论述需要深化,个别结论应该抛弃,但其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越来越为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愈久弥珍。这样的理论之树不仅不是灰色的,而且必然生机盎然,常绿常新。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的常青树。  从理论宣传教育形式看,如果故作高深、刻意晦涩,把简单的道理往复杂上说,把明白的道理往糊涂上讲,那岂不是蒙人骗人?如果回避矛盾、绕开问题,以大话套话壮胆,以空话废话敷衍,那岂不是玩忽职守?如果不看对象、不分层次,当深不能深,当浅不能浅,使人如雾里看花,不知根底,那岂不是可笑的“弹琴者”?如果以盲目照搬为“有依据”,以堆砌语录为“入保险”,毫无生气,了无新意,全是别人嚼过的馍,那岂不是“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这样宣传理论,看似有根有据、完全正确,实难取得预期的效果,读者总有司空见惯之感,难免渐生倦意;听者总有意韵雷同之惑,难免渐生厌烦,久而久之必然败坏理论的声誉,难免使理论之树变成灰色。反之,如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时刻想着如何让人们对党的理论真学、真信、真用,努力改进内容、改进形式、改进方法,从人们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切入,用通俗的语言阐述深刻的道理,用简洁的修辞表达复杂的关系,用人们熟悉的事例论证人们不熟悉的规律,使人们在轻松愉快中得到理论的熏陶、智慧的启迪、知识的积累,这样才能增强理论的魅力,为理论之树增辉添绿。  从理论研究方法看,如果研究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不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不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不着力研究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和现实生活提出的、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那么这样的研究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有何益处?久而久之,必然使理论之树失去赖以生存的根基,难免变成灰色。如果研究者僵化保守、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或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因果倒置,以现象代替本质;或割断事物的内在联系,不能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理清逻辑脉络;或滥用资料,不加分析、不辨真伪,那就不可能得出科学结论,其所谓研究成果要么肤浅,要么偏激,要么错误,要么毫无价值,难免使理论之树枯萎变灰。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从群众的实践中获得动力、汲取营养,全面地、发展地、普遍联系地观察和分析问题,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据,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系统、深刻地揭示理论的真谛,展示理论的魅力,发挥理论的威力。这样的理论研究成果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征服人心、塑造灵魂、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使党的理论之树更加茁壮。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理论常青树的树干,理论研究、理论宣传和理论教育是这棵理论常青树的枝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这棵常青树植根的沃土。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在实践沃土中深扎根须,使理论本身不断吸取营养;只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修枝剪杈、浇水施肥,使理论研究、理论宣传和理论教育不断在时代的阳光中进行光合作用,与群众共享空气、呼吸互补、息息相关,就一定能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使党的理论之树根深叶茂,常青不衰。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