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业松,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1973年毕业于安徽天长师范学校。1977年考入安徽大学中文系。1982年到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工作,从事农村调研和政策研究。1984年起,先后任农民日报社群工部负责人、记者部主任、编委委员。最先发表“要想富,先修路”等重要观点。尤其是组织的“打白条”报道,在内参和《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的“减轻农民负担”等重要文章,受到中央主要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其中11篇作品评为全国性好新闻。1994年评为“全国减轻农民负担先进工作者”,受到国务院五部委联合表彰。曾深入 1300 多县市采访调研,多次参与国家重大课题研究,为中央决策提供信息和参考建议。
研究领域:“三农”问题,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教育学。
主要成果:出版著作多部,主要著作有《新农论》、《关键时期关键问题》、《让耕者有其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问答》、《三农理论创新与实践经验》、《科技特派员行动与制度创新》、《钱塘江治理与社会发展》等。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理论前沿》等报刊显著位置和《思想理论内参》等内部刊物发表论文和调查报告100多篇。
近期主要论文: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重农思想初探(党政干部论坛,2004第4期)
城乡统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人民日报,2004 3 23)
走出发展的误区(经济日报 2004 11 6)
用城乡统筹思想调整三农政策导向和发展战略(经济日报,2003.10.26)
按照城乡统筹思想创新现代农村制度(理论前沿,2003第21期)
寻找一条解决农民问题的必由之路--让农民有其利、有其权、有其教(经济日报,2000.11.27)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经济日报,2002.22.31)
农民增收要靠体制创新(经济日报,2002.2.28)
县域经济怎样发展(经济日报,2001.7.10)
县级财政如何壮大(经济日报,2001.7.11)
解决矛盾的出路何在(经济日报,2001.7.12)
为官的价值在哪里(经济日报,2001.7.13)
现代县域经济的新特点(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4)
经济发展神话蕴涵的精神文化底蕴(文艺报,2004 11 9)
藏富于民 常富于民(文艺报,作家论坛.2000 12 23)
当代中国的农民问题(世界杂志,2002第6期)
党在三农工作上的指导思想新探(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研究,农业出版社2001)
有感于《黄河边的中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第6期)
当好县委书记靠什么(理论视野,2001第35期)
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民工作(中国农业实践概论,人民出版社2001)
新重农思想与农业的国际化(三农问题参考,2002)
新时期的公仆观(党政干部论坛,2003第12期)
求真务实的八个环节(党政干部论坛,2004第9期)
让最好的人才竞选议员(法制日报,2003.1.23)
感受教育辩论中的民主氛围(法制日报,2003.1.30)
新加坡议员怎么当(光明日报,2003.2.28)
仁与正义(学习时报,2001.8.20)
论新闻媒体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当代中国政治问题研究,2001)
舆论监督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手段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和特色
关于领导工作中几个难点问题的思考(党政干部文摘,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