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战略部署,本报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专访了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
商报: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您怎么理解?
向勇:“文化强国”是文化发展的一个结果陈述,当然这个结果应该有更进一步的评价指标,并且是与其他国家比较之后才能显现出来的。我认为,目前我国还应该确立“文化立国”的战略,不能把文化当成手段,而是当成发展的目标,从根本上改变“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传统思维。“文化立国”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并不冲突,后者的发展要靠“文化立国”战略的发展实现。
商报:目前我国文化产品、文化品牌还比较匮乏,为什么文化资源大国却是文化产业小国,要想实现“文化强国”目标,我们该如何合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
向勇:资源转换为产业,需要创意为桥。创意就是挖掘文化资源中具有普世价值的象征符号,通过设计、生产、制作变成产品。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是不同的禀赋能力,资源是一种存量状态,产业是一种增量状态。产业是人力资源作用与经济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关键是加大创意管理人才的培养,培养能够推动资源向产业转化的创意领导能力。
商报:六中全会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应如何进行文化人才培养?
向勇:我认为应该在高等院校开办专门培养创意经理人的创意领导力学院和创意创业实验室,设立创意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加大应用型高端人才的培养。要建立基于创意管理能力甄别的创意经理人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培养擅讲中国故事、懂产品设计、精企业经营、会国际营销、长全产业链思维的复合型拔尖人才。
商报:文化采取市场机制的方式来进行发展是把“双刃剑”。既会使新兴技术迅速发展,也可能会使文化作品流于低俗,伤害到文化的原则。应该怎样把握这个度?
向勇:引进市场机制对文化资源进行产业转化、消费分配、需求满足显然具有比传统计划机制更大的优势。我们更要加强用新媒体的语言、数字技术的思维去发展文化产业,而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关闭”、“卡住”、“管紧”的方式去管理。文化产业本身就是促使传统精英的小众文化进入时尚娱乐的大众文化。当然,这种大众文化不是格调低下、趣味低级、品格烂俗的三俗文化。真正有市场、生命力的文化产品是有人文内涵和精神高度的。高品质的精神产品用文化产业的手段进行生产和传播,两者并行不悖。
商报:文化企业加速上市步伐,同时文化产权交易所发展迅速,文化产业基金开始启动。文化与金融的融合取得不俗成绩,您认为还有哪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向勇:中国运用“金融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走在了世界前列,目前出台的有关金融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是美国、日本、韩国都难以企及的。今后政府要扮演好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政府角色,维护公共利益,不应直接支持某个企业,维护文化市场的公平竞争。对各地文化产权交易所的建立,要建立国家统一的文化产业交易规范,出台国家文化产权交易指导意见,对艺术品证券化的金融模式要慎重。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警惕文化的随意工业化、文化的地产化,还要小心文化的过度金融化,小心过度依赖使用金融杠杠放大文化的商业价值。
商报:六中全会特别提出“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您怎么理解?
向勇:我认为,下一阶段文化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就是文化产业的内容管理。一方面,要推动具有品格、品位和品质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多元的创意氛围、个性化的创意表达。因此,文化产品内容的分类分级管理势在必行,这既能够引导创作,又能够规范市场;既能够鼓励多元创作,降低企业文化生产的不确定成本,又能够指导消费者,满足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不同的消费需求。“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的提出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它为下一步具体建立文化产品的内容管理制度提供了支持。
商报:关于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
向勇: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今后传统文化产业要进一步依靠高新技术,依靠数字技术,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摆脱靠旅游、靠地产发展文化产业的低端模式。国家要大力鼓励和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的重大项目和技术攻关,举办定期的创意科技展览,在高校推动开办文化与科技跨学科专业,培养艺术家型的技术人才和工程师型的艺术人才,培养中国的乔布斯。
商报:我国文化产品“走出去”尚存在很多问题,您觉得掣肘原因是什么?
向勇:管理学上有一个说法,三流的企业卖产品,二流的企业卖品牌,一流的企业卖文化。当然,国际上大凡基业长青的企业是文化、品牌与产品完美融合的企业。我们的文化产品没有很好地进入国际市场,进入国外主流社会,有些是由于语言的问题,有些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原因,有些是由于价值观的冲突对立,容易造成反感的接受心理。在国际文化贸易中,最大的文化认同就是国家形象的文化认同,其次是品牌形象的认同,再次才是产品形象的认同。今后,我们应该制定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国际文化贸易规划,总结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成功的国际推广经验,利用好我国驻外的中国文化中心及与国外大学合作的孔子学院,建设好国际文化产业推广的公共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