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文学院读书文化节系列讲座第三场“五四新文学的文化品格”在敬文讲堂开讲。主讲人刘勇围绕“五四新文学”谈论五四的重要意义、深刻启示以及对五四的反思等内容。
五四的意义存在于多个方面,但其“最显在的最有建设性的意义”突出体现在文学与文化这个层面上。它让我们深刻地了解了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的历史。谈及五四,就不能不提鲁迅和他的《狂人日记》。鲁迅最为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发现了“吃人”的历史。其象征意义在于“第一次警醒国人,不要再沉浸在悠久历史的古国美梦中”,想要摆脱惨痛的地位就要到历史中寻找根源。正是因为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人对这个历史的发现,才有了他们新的“文化选择”和价值取向。
认清历史后,五四的第二点意义就在于让我们清醒地面对现实,而这个现实是什么呢?刘勇引用了鲁迅作品中的描述:“没窗没门,黑乎乎的铁屋子”,“中国人都在这里昏睡,陷入麻木健忘而且马上就要昏死过去的境地”。正是因为认清了现实,想要打破这个铁屋子,所以当时几乎所有的有识之士从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地方不约而同地集中到了文学事业中。 “五四新文学的兴盛,是中国人一次集体意识的体现,其目标就是通过文学改进我们民族的精神面貌”。这一点表现了那一代人的“人生选择”。
经历了“文化的选择”和“人生的选择”之后,五四的意义体现在了第三个方面,即五四让我们打开了通向世界的门窗。在了解了自己的历史,认清了现实之后,有识之士们产生了强烈的愿望:那就是要走出去看一看。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和欧美的两大留学阵营就出现了,而这些人从东西方先进的思想中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全新的感知。日本是中国“这头睡狮边上的闹钟”,它是一个精明实在,既有思想又有行动,危机感与扩张野心并存的国家,“时常要在你耳边闹一闹”。而苏俄对文学的尊重以及欧美对艺术精巧的创造同样也对五四以来的文学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一代人就是“在与世界的交流中获得了新的智慧和新的思路”。
五四重要意义的第四个方面是它让我们真正认识了人,认识了个人,自我以及他人的价值。这一点从五四那代人对待自己的包办婚姻的不同态度就可以看得出来。刘勇举了鲁迅、孙犁等人的例子,在他看来鲁迅表现的是一种承担,在承担的基础上进行了超越而孙犁的《亡人记事》则通过对亡妻细致的描写突出的显现了作家的人生体验。这些都表现了对人的发现,对个性的发现,并由此形成了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谈及五四文学的深刻启示,刘勇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五四那代人用他们的思想与实践,用他们的人生与创作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经典。鲁迅的经典意义就在于“深刻”。鲁迅的“深刻”一则表现于他对“死亡”的描写的超越——写“死亡”是为了表达对生的追求和渴望。而另一方面,他的作品从来不是简单的指出一个弊病,而是深刻的揭露出许多痼疾不但难以治好还有其生存基础的问题。除此之外,刘勇还分别用广博(包容)、执着、透辟等词语定义了胡适、沈从文、张爱玲等现代文学史上一颗颗璀璨明星的经典意义。而他认为这些经典意义正是五四留下的真正宝贵财富。
五四文学的另一个深刻启示则表现在那代人崇高的文化品格上,一方面他们以创新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开创了现代文学的进程;另一方面他们又做到了传承与延续。而最值得尊敬的是,“他们一方面对国民性给予无情的批判,但从不当旁观者;他们对人性的弱点加以批判又对整个人类的命运加以关注”。
最后,刘勇简要谈论对于五四理性与非理性的反思。他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五四发现了人,另一方面又过分夸大了人;二,五四发现了世界又带来了相当的盲目性;三,五四发现了文学但又把它限制在了一种格套之中。在现在的学术界,对五四的反思正在深入并将在更多层面上展开下去。
讲座尾声,刘勇还就国学与五四以及“经典”的含义等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其通过深入的阐发使学子更加了解五四深刻的意义和启示,同时也唤醒对五四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