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两会”已经落下帷幕,新出台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引起各方密切关注;国际舞台风云变幻,国际局势动荡不安,又引发人们深思。
近日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义虎,倾听他作为高校知识分子参与两会、以全球视野对我国国内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对台政策的思考。
两会观察:主题明确 突出民生
“今年会议的主题非常明确,即‘科学发展是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解决民生问题是重点。’作为我个人来讲,比较关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民生问题。从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和人代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政府在这两方面都采取了比较得力的措施。”
李教授表示,调结构、促升级的目标之前已经有所提及,从调整产业结构到调整经济结构,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这些概念的变化可以看出政府真的是一直在努力,这次要‘动真格’了。”
“十二五”纲要此次提出了未来五年的经济增长率保持平均7%的目标,对比之前的“保八”的观念,显然是一种突破。虽然低于8%会导致一些经济、社会问题,但将之建立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无疑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预留了很大空间,准备了充足的条件”。
他特别指出,未来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方式的关键时期、攻坚时期,关系到中国经济今后能否稳定、健康和持续地发展,也关系到中国社会今后能否保持稳定和发展,因此,纲要提出的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真要下工夫,在这五年就得实现。”
“政府在改善人民生活和解决民生问题上要下大力气,要采取有力的措施。”这是李义虎教授此次参加人代会的另一个感受。李教授拿出会前收到的《人民网网友十问代表委员》,说:“这里面经过网民投票选出的十大热点问题,包括社会保障、个人收入、反腐倡廉、环境污染、房价调控、医疗改革、物价调控、食品安全、教育改革,这基本上都是民生问题,或者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
李义虎教授着重解读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两个同步”和“两个提高”。他指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说明原来居民收入增长比率落后于经济增长,未能实现同步;同时居民收入的增长也落后于政府财政收入和企业收入的增长。而“提高居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表明当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还不平衡,我国基尼系数较高,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收入分配失衡,引发一些社会问题。说到这里,李教授特别指出了《报告》中的一个“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要超过7%。”李教授认为,这个“7%”的指标是具有约束力的,通俗的说法就是“需要端出牛肉来,不是说说而已”。
新格局、新课题:积极参与 和平发展
“在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迅速提高的同时,要正确认识中国和国际体系的关系,要发挥符合我们国家实力和地位的作用。”谈到中国未来几年的外交方向,李义虎教授认为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同时G20取代G8显示国际体系的巨大变化,这给中国外交提出一个课题:中国和国际体系的关系。
中国在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都在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评判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前的国际体系尽管有不合理之处,但也有它比较正面的功能,“所以我们要做这个体系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和改革者。”
在李义虎教授看来,这仍然是邓小平同志“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基本方针的延续,关键是要把握好这两者的辩证关系,不要只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中国还是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善尽我们的国际义务,在国际社会上也要有我们的声音,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我们要发言,提出自己的主张。”
针对今年日本东海岸地震的问题,李义虎教授表示,日本地震发生之后中国政府方面做出迅速的反应,国家领导人在第一时间表态,向日本政府和人民表示慰问,并且迅速派出了救援队。而对于微博上就日本地震问题出现的幸灾乐祸和谴责幸灾乐祸者的两种声音,李义虎教授指出:“出于人道主义立场和睦邻友好的政策,我们应该表示同情,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提供帮助,我觉得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树立了这样一个正确的心态,只是有个别人不会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高校知识分子:发挥专业优势 积极建言献策
李义虎教授主要从事国际战略和台湾问题研究,多年来,他发挥专业优势,根据自己平时的研究成果和交流体会,对于国家外交政策和推进两岸关系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从专业角度对国家的外交政策、对台政策建言献策。
今年的“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专章阐述两岸关系,标题提出“中华民族共同家园”。李义虎表示,两岸可以加强经济、社会乃至于政治方面的合作,摸索出两岸合作的新模式。
李义虎教授特别强调,今年提出要建立“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从概念上来讲,它同原来经济特区的概念就不一样,“综合试验区”表明除了经济上的合作和实验之外,还有社会方面的合作,乃至于政治方面的交流合作可以先行先试,摸索出一条两岸合作的新模式。《规划纲要》提出的打造共同开发、共同规划、共同管理、共同经营、共同受益这“五个共同”,就是两岸合作新模式的重要品牌,其中最重要的是共同管理,这涉及到双方社会事务的合作,甚至可以尝试在政治方面的互动。
根据李义虎教授的观察,未来两岸文教方面的交流合作肯定会摆上日程,“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已经签署,那么下一步可能应该就文化ECFA或文教ECFA进行谈判,并达成这方面的协议。”
“大学老师和人代会代表的双重身份,这使得我们在建言献策的时候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研究的优势。此外,我比较了解高校的情况,比较了解高校知识分子的想法,所以我们更多地可以反映一些有关中国高校改革、教育体制改革,以及知识分子的呼声。” 作为一名高校知识分子,李义虎教授在与高校青年学子的接触的过程中,常常听到他们关于社会、教育、就业、房价等民生问题的反响,并将他们的声音“糅合到自己参政议政的过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