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五”计划的结束年,“十一五”计划的编制年。“十一五”时期,国内外经济、政治进入一个新的调整期,呈现出许多新的迹象。对于我们北京来说,未来五年是一个重要而又十分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要完成奥运会的举办任务,启动城市新的规划,还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当前,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面临新的发展趋势,这些趋势和变化与“十五”前期相比,显得更加明朗、更加清晰。认真分析、深刻认识和把握首都发展的新动向、新要求,对于制定出一个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发展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是经济增长转向主要依靠内在增长机制,政府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降低。政府虽然对经济活动仍然保持比较大的权力,但其决定经济增长的能力和有效性下降,如果继续不重视内在增长机制和发展后劲,首都经济今后将会面临更多的增长瓶颈。具体来看,决定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投资、消费、出口主要由市场力量决定。就投资而言,2004年非国有资本已经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70.1%,成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力军。同时,政府投资体制正在进行进一步改革,投资的领域、投资的审批、投资的管理将进一步市场化,政府除了对少量重点项目有决定权、控制权,一般项目已经放开,大量的基础设施项目都已向民间开放;就消费而言,消费主要成为个人的市场行为,即使政府消费,也基本上转向按照市场规则进行。从出口来看,随着WTO后过渡期到来,进出口权和商品的管制进一步放松,越来越多按照国际惯例操作,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出口主体,占到全部出口额的70%。此外,全市国有经济领域不断收缩,民营经济比例已大为上升,近几年民营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国有经济;从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来看,政府审批事项大大削减,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明显减少。2004年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出版的2004年度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中国市场化指数》显示,北京市场化指数得分为7.54,排在全国第六位,比两年前提升了6位。这些说明北京的市场化进程又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总体判断,我认为未来五年,北京处于调整期,而不应该是大发展期,必须适时转向营造内在增长机制,增强发展后劲,才能保持持久稳定的增长。
二是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凸现,社会发展的压力增大。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和市民生活居住交通方式的迅速改变,北京作为综合性的大都市,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供应不足充分显露,已经成为政府一项突出而紧迫的任务。公共管理相关立法不足,管理粗疏,方式粗放,手段简单和陈旧,特别是不注重细节,不琢磨细节,在公共管理、城市管理的许多方面都能发现,而细节常常决定结果和成败。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速度也跟不上市民和首都客人的要求,对京城店大欺客、衙大欺民、市大欺生的不满时有所闻。公共部门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多有不足,市民对医院、学校、铁路、邮电、通讯、银行,小区服务、物业管理,治安、城管等部门的服务质量有不少批评。2003年,首都流入SARS病毒,引起全市性恐慌,余惧尤在。市民对流行病防治系统、社会各种应急系统、查询服务系统、服务窗口的建设都极为看重,社会非常关注城市危机处理和应急反应机制和机构建立,还有药品、食品安全问题,标准和要求明显提高。总体判断,公共管理、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已经上升为北京发展中与经济增长并重的一个问题,对于政府来说,提高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已经成为首要任务。北京作为首都,在提高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方面,应当也可以走在全国前列。
三是政府职能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和基层政权组织成为受关注的新的重点改革领域。就政府改革而言,北京各个方面的发展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深度改革的需求和依赖加深,首先要求政府真心诚意地按照市场经济要求从各个具体的环节平等对待各种市场主体,建立确实符合市场化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营运体系和有效率的国有企业制度,使北京的国企成为真正市场意义上的竞争主体。其次,社会各界对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杜绝以“落实”的名义,软审批、设新租的呼声很高。再次,对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科学规范部门职能,合理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结构,淡化行政本位意识、增强服务观念,提高行政效能和办事效率非常期待。对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进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等待已久。此外,实现政务公开,政府工作透明化,政府要增强公信力,加强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建设勤政高效、清正廉洁自律的服务型政府,也已不可久拖不为。第二方面,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及其他各类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协会行政化倾向严重,数量庞大,机构臃肿,支出巨大,大部分机制陈旧,管理落后,服务质量不高,已成计划体制留下的又一个大包袱,需要进行清理,实行分类改革,这是城市改革下一步将要面对的又一项艰巨的任务;第三方面,基层政权组织管理创新迫切性大为增加。其所面对的管理对象、管理事务、管理环境、管理需求都与过去有很大变化,原有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已难以适应,必须实行从观念、组织、制度到方式和手段的全面创新。
四是各种利益冲突加剧,平滑利益矛盾成为稳定和谐的首要任务。市内区域之间、阶层之间、城乡之间、劳资之间的各种利益矛盾明显增多,下岗工人、弱势群体、外地民工、退伍军人、退休干部职工的利益诉求此起彼伏。企业改制中、居民拆迁中、农民征地中的利益损害非常普遍,广大群众对此非常敏感。社会心理对各种利益、权益损害的承受力已经变得非常脆弱,几乎到了一触即发的临界点。国内其他地区不断出现的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值得北京警惕。同时,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市居民收入差距呈现逐渐拉大的趋势。表现在,首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拉大,近几年来二者相差一直超过1倍上,明显高于前几年的水平。其次,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在进一步拉大,去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其中有5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数,最低的10%的居民收入不足全市平均的60%。全市农民中有60%的人均纯收入低于平均数。收入水平的过度差距,无疑会对当前及今后的消费需求增长形成明显的约束,影响总体消费需求的扩张,从而影响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会影响社会稳定,对建立和谐社会极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