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根脉所系,魂魄所在。晚清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过:“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堙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1】古往今来,一切民族和国家都重视自己的历史,都善待自己的历史遗产。
历史是一面镜子,读史可以明智,可以知兴替。党史研究宣传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毛泽东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科学宣传研究党史是改进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党史研究宣传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资政育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需要警惕的是,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学术界一些人情绪化地对待党的历史,试图通过歪曲党的历史颠覆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因此,科学宣传研究党史,是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一个非常迫切的任务,应该把科学研究宣传党史、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党在思想政治领域的一个重大任务,把党史领域建设成为党的思想政治理论的坚强阵地。
今年下半年即将召开党的十八大,六月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党史研究工作的重要开创者胡乔木同志诞辰100周年。谨以此文纪念胡乔木同志诞辰100周年,迎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
一、从政治的高度对待党史研究宣传
与一般历史学不同,党史研究宣传直接为党的现实工作和建设服务,具有更强的政治性、理论性和现实性,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历史学科。它关系到对执政党历史的正确理解,关系到党执政的历史依据。因此,党史研究宣传要有政治意识,要求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讲政治,要以史为鉴,服务中心,围绕大局,发挥资政育人的作用。不能远离政治,追求纯学术,崇尚所谓客观、价值中立,为研究而研究。
要善于从政治的高度研究宣传党史。 “写党史要有政治上的观察和把握”【2】,要善于从政治高度观察和分析问题,不能仅仅从学术角度考虑,要注意党史研究宣传的政治影响。从政治上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一种错误思潮,它的实质,就是通过否定、歪曲、污蔑我们党、我国人民的革命历史,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实行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和马克思主义指导,“他们的种种论点,归根到底,就是说中国过去应该实行资本主义,现在仍然应该实行资本主义;过去不应该进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并发展到社会主义革命,现在就应该放弃社会主义。”【3】它的流传和泛滥,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导致严重的政治后果,直接危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需要我们高度警惕和重视。
要增强党史工作的战斗性。党史工作者要站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最前线。对于政治原则、政治方向的问题,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对于错误的倾向,必须严肃批评,不能放之任之。在重大的政治和理论的是非问题上,不能模棱两可,是非不辨,不敢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不能倡导不讲原则、不讲界限、不讲厉害的“宽松、宽容、宽厚”。
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党史工作是研究党的历史的,但是我们的工作并不是面向过去,而是面向现在,面向将来。我们是为现在而研究过去的,我们是为将来而研究过去的。我们的工作和党的其他思想工作一样,是为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而斗争的。因此,不能把党史工作看成是平静的、书斋里的事业,它是在思想斗争最前线的一项战斗性的工作。”【4】“写党史要表现我们的满腔热情,革命经验是革命先烈用大量鲜血换来的,不能用平淡无奇的笔法,采取无动于衷的态度来写,要恰当地进行评论,笔端要常带感情。”【5】
要坚定党的立场、人民的立场。党史工作者,特别是共产党员党史工作者,在研究党的历史和人民的历史时,要有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要置身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要做一个参与者、推进者,而不能“置身其外”,当一个旁观者,仅仅满足求知的好奇,更不能用搜奇猎异的低级趣味去研究党史。
要坚决执行党的政治纪律,遵循党的历史决议。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是科学的结论,是民主的产物,而不是主观的结论和少数人的意志。它是在重新恢复和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科学精神之后,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总结历史,经过集体的反复讨论,所做出的科学结论。这些结论,既具有组织的权威,又具有科学的权威,是由科学的权威来支持的组织的权威。遵循历史决议,要求遵循决议关于重大历史和理论是非的基本结论,遵循历史决议所遵循的思想路线和科学精神。1983年7月13日,中共中央在印发的有关通知中明确指出:“对党的历史的研究和探讨,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必须从大局出发。遇到与党的历史决议和文件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应经中央或中央授权单位审查后发表,不允许轻率地公开争论。”这个规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今天仍然有必要以适当方式重申,并坚决地贯彻执行。
党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6】研究宣传党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推进党的事业的发展,要有助于人们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内在规律性,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增强党史研究宣传的科学性
科学研究宣传党史,必须增强党史研究宣传的科学性,科学地研究宣传党史,对党的历史进行准确的叙述和解释,并用它来教育人民、教育青年、教育全党。
“党史工作的战斗性所以有力量,是因为我们所依靠的是科学,依靠的是真理。这种战斗就是科学与反科学的战斗,是真理与谎言的战斗。历史的真相本来就是这样的,可是敌对势力硬要抹杀、歪曲、污蔑过去党和人民革命斗争的真相,因此,我们需要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科学的论证来阐明有关我们党的历史的各种根本的问题。”【7】科学地研究宣传党史,要做到:
必须准确把握党史的主流和本质。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既有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也有犯了严重错误,给党、国家、民族带来严重损失的历史,还有本着实事求是和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彻底纠正错误的历史。
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本质和主流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通过伟大、艰苦、曲折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的历史,并且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必须对党的错误进行历史的具体分析。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打着反思历史的旗号,专门选择我们党犯错误的那段历史来做文章,把支流当作主流,把现象当作本质。他们采取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把我们党的历史描绘成是错误的堆积,简直比欧洲中世纪还要黑暗,是所谓“血淋淋的历史”、“血腥的历史”。
因此,必须历史地分析党经历的曲折和犯过的错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8】。在延安整风时期,我们党就强调研究历史经验的正确态度是:既要使干部对于党内历史问题在思想上完全弄清楚,又要对于历史上犯过错误的同志在作结论时采取宽大的方针;不要着重于一些个别同志的责任方面,而应着重于当时环境的分析,当时的错误的内容,当时错误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对于人的处理问题既取慎重态度,既不含糊敷衍,又不损害同志;对于任何问题取分析态度,不要否定一切,尽量避免作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简单结论。这个原则,今天仍然必须坚持。邓小平在谈到如何认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时,他明确指出:“在分析他的缺点和错误时,我们当然要承认个人的责任,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历史的复杂的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是公正地、科学地、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地对待历史,对待历史人物。”【9】
对于党犯的错误,要历史地分析。党和党的领导人所犯的错误,主要是由于经验不足和历史的局限所造成的,而不是党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造成的。从党的历史来看,党经历的曲折和犯过的错误,并不是党的本质和主流,“总的来说,我们党的历史还是光辉的历史。”[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89-290页。]作为一个郑重的、对人民负责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是正视自己的错误,并且注意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并汲取教训的。
对于党一定时期犯的错误,不能采取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离开具体的历史环境的分析,把党所进行的艰苦探索、把那些先驱者说得一无是处,这种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从根本上说,是反历史、反科学的。更何况错误和挫折并不是纯粹消极的东西,其中也可能孕育着成功的因素。党所犯的历史错误,更是一笔历史财富。正如恩格斯说过的,“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10】从历史上看,我们党正是通过总结成功的历史经验和错误的教训,不断把党的事业推向前进的。“所以,我们不应当只是静止地、孤立地去暴露党犯过的错误,而是应当在正视错误的同时阐述党认识错误、总结经验、纠正错误,从而把党的事业推向前进的过程。因为历史的事实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具有自我净化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的。”【11】
只有对党的错误进行历史的分析,“我们才不至于在纠正错误的时候否定应当维护的正确的东西,不至于损害党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使我们丧失作为前进所必须坚持的阵地;也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对错误本身作出冷静的恰如其分的分析,从中引出应有的历史教训。”【12】
只有对党的错误进行历史的分析,才能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划清界限,才会不但不损害党的形象,而且可以进一步增强人们对于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
中国近现代史学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证明,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指导,宣扬历史唯心主义。一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知名学者在一篇访谈录中,把我们对国共两党的斗争,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说成是一种必须加以彻底摆脱的历史观,是“土匪史观”和“内战思维”。这篇访谈录就是从历史观上根本否定革命历史,抹煞革命与反动、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分,而这种“土匪史观”就成了“告别革命”论的最好注脚。这种看法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严重背离。我们党所坚持的历史观究竟是唯物史观还是“土匪史观”和“内战思维”,这是一个大是大非问题,是必须加以澄清的。
历史观问题决不仅仅是如何看待历史、如何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具体问题。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褒贬,直接影响到对当今的相关人物、现象和事件的价值判断。所以说,历史观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问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问题。
因此,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指导中共党史的研究和宣传,是关系到党、国家、民族兴衰存亡的根本性问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长远之计和根本之计。
科学地研究宣传党的历史,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谓科学的方法,就是实事求是地对历史过程做具体分析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方法;不科学的方法,主要指形式主义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方法。
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必须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尊重人民是历史的主体,要有三个态度:“第一,要讲清楚党在人民中间奋斗,是在群众斗争的基础上引导斗争,密切地依靠群众取得胜利的。”“其次,党是依靠跟党密切合作的人共同奋斗的,跟共产党合作的人应当在党史里面有他们的地位。”“第三,是党的广大干部和党员。党中央是重要的,但是党中央并不是离开了干部和党员就能够使党的事业发展。”“党的历史是群众的历史,也是共产党员群众的历史,不仅仅是党中央某几个人的历史。党中央领导的正确就是能够使得这些共产党员的积极性发挥出来,而且能够有效地在历史上起作用。”【13】
必须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
“我们越是实事求是地评价党史上的人物,越是如实地写出他们的思想、活动及其特点,我们的党史就越是真实、生动,越是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14】对于政治人物要有一个公正的态度,包括对国民党的政治人物。要写得客观、求实,不抱任何偏见,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写出来。
要对政治人物进行阶级分析,要看他们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他们的思想、观点、政策对谁有利。在充满着矛盾的迷离混沌的阶级社会中,只有以阶级斗争理论作为指导线索,才能发现规律性,才能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不能把某一时代对本时代的幻想信以为真,不能脱离社会制度评价历史人物。
评价人物不能靠自我标榜。要把个人、党派和集团的言辞、幻想和他们的真实本质区别开来,不能以历史人物自己的言行作为评论的依据。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应当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合乎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必须详尽地占有历史资料,进行周密的分析。
党史研究是一门历史研究。因此,事实是研究工作的出发点。要占有大量材料,把握事实的总和,阐明事物的内部联系。
要充分地占有资料。“党史要多讲史实,因为历史就是由事实构成的。观点要通过叙述事实来表达。通过叙述事实,表达我们的看法、评价、分析,不要把表达观点与叙述事实完全隔离开,隔离开写出的东西就会枯燥无味,使人不想看。”【15】对党的历史的研究要进一步深入,精密化,更要重视详细地占有材料。我们要继续做好党史资料的征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只有充分地占有和利用一切可靠的资料,并把这些资料甄别清楚,才能弄清历史事件的真相和来龙去脉,才能写出有战斗力和生命力的历史论著。同时,必须加强对国外研究我们党的历史信息的了解和研究,注意国外有关的研究成果,并且对在国外论著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比较重要的、有影响的错误观点和歪曲我们党的历史的言论,进行针锋相对的、有理有据的分析和批判。
要周密地分析资料。“写历史不是简单地罗列历史现象,要对材料进行筛选。科学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总是要不断地重新写下去,因为随着历史的发展,人民(包括历史的著作者)的思想会不断更新,对史料的取舍、评价会有所不同,甚至大不一样。”【16】当前特别要对各种回忆录、日记进行阶级分析,不能把他们当做评价党的历史的主要依据。
三、提高党史工作科学化水平,迎接党的十八大
2001年,胡锦涛同志在接见全国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暨全国党史部门先进工作者、先进集体表彰会和全国党史系统纪念建党80周年学术讨论会代表时的讲话中指出:“在党史工作中,要注意搞好三个结合:一是要把党史研究与党和国家大局结合起来,为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新问题提供历史借鉴;二是要把党史研究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一步加强对党的认识,牢固树立跟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三是要把党史研究与探索世界政党兴衰成败的规律结合起来,从中汲取有益于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提高执政水平的经验教训。”这“三个结合”是科学研究宣传党的历史的根本指针。
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仅描绘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我们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而且对党的历史,特别是党领导的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总结,对推进党史研究和宣传、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2008年12月18日,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再次全面深入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阐明了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与改革开放以前的历史的辩证关系,有助于与我们汲取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正确看待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
2010年6月19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强调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明确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主要任务,提出加强对党史工作的领导,提高党史工作科学化水平要求。这个文件是做好党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有力武器。
2010年7月21日,中共中央首次召开了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同志在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要求:一、进一步提高对党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二、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三、加强党的历史的学习和教育;四、努力提高党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五、切实加强对党史工作的领导。他还指出,党史研究是一门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中国共产党的活动揭示当代中国社会运动规律的科学,要坚持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党史研究工作者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宣传纪律和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性的统一。既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坚持和发展党史工作积累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也要吸收借鉴古今中外史学研究的有益经验和方法,还要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党史研究的手段、方法、载体。要注重发挥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加大党史宣传教育和党史知识普及力度。习近平同志强调,各级党委要把党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党史工作的指示精神,积极关心党史工作,对加强和做好党史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及时研究解决党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推动党史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党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对端正党史宣传研究的方向,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应该加强学习、宣传和研究。
胡锦涛同志2011年7月1日在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2011年10月9日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我们正确认识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提供了指导,也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重要依据。
党史工作者要以十七大精神和中央领导同志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2011年6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把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为根本任务,全面做好党史工作,进一步提高党史工作科学化水平,通过科学研究宣传中国历史、党的历史、革命史,阐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客观真理;科学地论证我们党和人民所走过的这条道路,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客观趋势的,如果过去采取其他的发展道路,不可能有中国今天的一切,如果中国今天走其他的道路,中国只能出现大混乱、大倒退;坚决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谱写人民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胡乔木同志说过:愤怒出历史,愤怒不出历史学家。让我们记住这个告诫,做一个真正有益于人民的历史学家,实事求是地反映党的历史,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以科学的党史迎接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开创党的事业新的伟大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