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时间:2012-05-16 11:00:00 |  李兴山 | 字体:【 】| 阅读: 174

□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但并非是自然而然和轻而易举的

□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就是要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创造条件,使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宏观调控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意,是使整个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调节机制和保证力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过去的计划经济转型而来的经济,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面临着更加复杂和艰巨的任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全新的体制。如何建立这种体制以及如何在这种体制下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是我们党长期执政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对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以下,仅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特征的角度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机制结合的经济,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必须解决好二者的“结合”问题

目前,对于什么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各种不同的认识,焦点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究竟有没有社会性的争论上。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因此,它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一般的市场经济或称现代市场经济,没有必要区分社会主义性质还是资本主义性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经济,二者本无必然的内在联系。实际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机制结合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它有双重属性,即既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一般属性,又有受社会主义制度制约的特殊属性。因此,它应是一般属性与特殊属性的有机统一,是经济运行机制与社会制度的有机统一。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西方市场经济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符合市场一般规律的东西,毫无疑义,我们要积极学习和借鉴,这是共同点;但西方市场经济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搞的,我们的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搞的,这是不同点,而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也就体现在这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过去计划经济和现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最主要的特征就体现在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一个关键问题,就在于能否真正从理论与实践上解决这个“结合”的问题,能否真正使二者达到有机的统一。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初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但也并非是自然而然和轻而易举的。这一结合并非只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而是涉及方方面面的深刻变革。因此,我们应当坚定地树立“结合”一定会成功的决心和信心,但也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结合”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而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一种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优越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最理想的“结合”。

真正解决二者结合的问题,固然要搞清什么叫市场经济、怎样搞市场经济,但矛盾的主要方面还是要搞清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此外,很多方面的改革不但涉及权力和利益的重大调整,而且还涉及许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的根本转变。能否真正完成转变,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也是对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重大考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必须要充分尊重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任何市场经济体制都必须做到一个基本点,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主要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其他的一切转变都要围绕这一转变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就是要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创造条件,使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在实际中,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起作用的。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采取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或运行机制。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它从根本上决定了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因此,讲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首先要讲价值规律。对于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一般可以用两句话简要表述:一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二是商品必然按照等价值量进行交换。从中可以看出:价值规律既是商品价值的决定规律,又是商品价值的实现规律;是调节商品生产的规律,也是调节商品交换的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发挥调节作用。所谓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以及其他经济利益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价值规律通过这些市场机制的调节,可以促进各种资源按比例分配并流向经济效益比较好的部门;可以刺激企业加强管理、改进技术;也可以通过平等竞争、优胜劣汰,不断促进企业的优化组合。这些就是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上述调节作用具有内在性和自发性,但是,这种内在的自发调节要真正起作用必须要具备相应的条件。概括地说,至少要做到四个方面,即价格放开、供求自由、平等竞争、反应灵敏。所谓价格放开,就是价格应主要由市场决定,而不能主要由行政决定;所谓供求自由,就是生产、交换、流通、消费要自由,不能有太多的行政审批和条块分割;所谓平等竞争,就是竞争的条件和规则要公开公平,不能有太多的优惠和保护,更不能搞暗箱操作、权钱交易;所谓反应灵敏,就是要建立经济利益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从而对各种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调节有灵敏的反应。目前,我们在究竟如何按市场规律办事、如何真正做到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也就是在究竟如何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上,还存在着不少体制和观念上的障碍,例如,在许多方面还在自觉不自觉地用计划经济的办法来搞市场经济等,这些都有待通过进一步的体制改革和观念转变加以适当解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必须要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市场经济,是有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不是无领导、无政府完全自由放任的经济。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

资本主义国家搞市场经济的长期实践证明,市场机制虽能有效地配置资源,并促进人们不断地创新,但它也不是万能的,也有做不到、做不好的事;市场经济如果不加任何引导和控制,也有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如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滞后性会导致供需失衡、周期波动甚至经济危机;竞争有可能产生垄断,而垄断又会窒息竞争;优胜劣汰有利于提高效率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但也会导致收入差距拉大、失业甚至两极分化问题等。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市场缺陷”或“市场失灵”。为此,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但不能单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还必须要有人为的引导或政府的宏观调控。这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就具体体现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以及由执政党所领导的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就是要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和国家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并不是单纯地强化过去那一套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而是要建立和完善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提出,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并对此作了全新的阐述。《决定》对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职能和任务作了明确的界定,即“主要是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地方党委要结合本地实际,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想和工作重点,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确保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各项部署的贯彻落实。”这些界定都是恰当的、有分寸的。

宏观调控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意,是使整个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调节机制和保证力量。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搞好宏观调控,是提高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以及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能力应当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特定的概念,而不是任何经济体制下的概念;是政府在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上的特定行为,而不是政府的任意行为;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经常性的调节机制,它只有调节政策的不同,例如是扩张、紧缩还是中性,而不是一种今天搞明天不搞的运动。宏观调控应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是要以总量平衡和总体协调为主,而不能以配置资源和项目审批为主;二是要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而不能以行政命令和长官意志为主;三是要以纠正“市场失灵”和创造良好环境为主,而不能以直接干预微观活动和从事各种经营为主。此外,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还需从体制机制上予以根本解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转型而来的经济,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党必须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领导和谋划改革,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上打好体制转变的攻坚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过去的计划经济转型而来的经济,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面临着更加复杂和艰巨的任务。在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关键阶段,至少要打好以下四大攻坚战:

———打好国企改革的攻坚战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要是解决国企的两个基本问题,即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企业和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要真正实现这两个目标,核心是要解决产权问题、体制机制问题。对于国有企业打攻坚战的这个“坚”之所在,必须要统一认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决定》指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些阐述为进一步打好国有企业的攻坚战指明了方向。

———打好农村改革的攻坚战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增收减负为主的改革,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但是,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说,农村的改革只停留在家庭承包和增收减负的水平上是远远不够的。只是放权让利、帮困扶贫,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的面貌,也难以从根本上打破根深蒂固的小农经营方式和经营观念。因此,从总体上说,农村的改革应当由过去基本是放权让利的改革,转向以制度创新和提高市场化水平为主攻方向的改革。这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双重要求。

———打好金融改革的攻坚战通常,金融市场化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国整体市场化的水平。当前,我国金融改革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比较缓慢,资本市场还只是初步建立,金融产品比较单一,信用体系和信用观念比较薄弱,货币政策及各种金融工具还难以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等。从总体上看,金融的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是大势所趋,没有完善的金融市场,就没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因此,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金融改革与金融监管、金融发展与风险防范的关系,以打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攻坚战为突破口,不断把整个金融体制的改革引向深入,同时也须注意谨慎行事,逐步深入。

———打好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攻坚战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处于改革的中心地位。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取决于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取决于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国企改革也都取决于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相对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说,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仍将是整个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指出:“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就发展来说,党中央强调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这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转折阶段的正确判断。就改革来说,我们强调要打攻坚战,同样是因为目前我国的体制改革正处于一个“爬陡坡”的关键时期。改革越深入,坡度越来越陡,困难越来越大,我们需要以更大的决心和魄力,更加切实可行和坚强有力的措施,最终攀上高峰。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