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调研发现及问题解决建议

 时间:2012-05-24 14:18:00 |  徐小青 | 字体:【 】| 阅读: 135

2005年10月中旬,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2006年中央1号文件的发布,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式全面启动。本次论坛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办,产融光华承办,论坛结合了一年来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经验,集中交流探讨基层市、县、乡(镇)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财政、金融、公共事业和小城镇建设等焦点、难点问题,为明年基层政府进一步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正对性的指导意见和参照方案。

主持人: 下午论坛继续。首先,我们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徐小青给我们讲中国新农村建设的调研发展及问题解决建议。徐部长参加了国家一些重大政策文件的研究调研和政策的制定,对于中国农村情况非常熟悉,我想大家通过听他的讲课,一定会非常有受益,下面有请徐部长:

谢谢主任!大家下午好!根据会议的邀请,我今天下午先就新农村建设的话题一年来的调研跟各位做一个汇报,也是作为一个交流。

我想,新农村建设一年来之际是非常有意义的。上午提到,尤其是陈主任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要求讲得非常透彻。

我想我主要就是对这一年来就新农村的调研,中间发现了哪些问题,以及我们的一些想法与大家进行交流。当然这些都是初步的,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上午陈主任也讲到,其实思路的酝酿经过很多年,感觉到必须用城乡统筹发展才能解决,新农村建设实际上就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重大的机遇。

对于政府来说,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方方面面牵扯的面很宽,问题的根子很深,但是作为政府来说,大体上政府要干的事情关注的事情其实是四件事:

第一件事,发展农业生产,也就是说推进农业的现代化。

由于我们现在整体的农业发展水平还是比较低。今天上午陈主任把农业的资源情况,农业生产整体,特别是粮食等等都有谈到,讲的非常好。但从总体上说,我们现在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是比较低的,比如说单产,最主要粮食,现在单产的概念是四五六的概念,一公顷的小麦四吨,世界最高水平欧洲的小麦水平单产一公顷八吨。玉米的水平,比如吉林平均的水平一公顷五吨的水平,世界上高水平美国一公顷十吨,是我们的一倍。像稻谷,平均的产量是一公顷十吨,和世界水平是平等的,水稻的总产量就是这样的。越南、泰国、印度等等,水稻单产还是可以到世界水平的。从我们13亿人口和不断增加的人口,农业现代化压力巨大。

昨天经济工业会议刚刚结束,温家宝主任讲到,粮食安全问题、食品供给是一个积极重要的问题,所为什么说新农村的建设中,政府第一要关注的就是农业的现代化。

第二件事,关注农民的收入。这个不多说,后面会把我们调查的情况和大家汇报。

第三件事,关于基础设施。

第四件事,就是农村地区的公共设施。

也就是像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等。

实际上农村的建设中,不管是欠债还是与城市的差距,政府要集中力量长时间关注的就是这四件事。

新农村建设启动了一年,我们进行了典型的六个省调研,问卷调查是十七个省,调查的结果还在梳理。通过实际调查,发现问题大体上有几个方面:

第一,认识和主体问题。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非常关注,现在总的情况,广大干部、农民还是对于新农村建设一系列方针、举措还是衷心拥护的。大家也看到,中国的三农问题,长期困扰经济发展,不管是工业化、城镇化,因为我们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

在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业建设的过程中,两个关系是相关联的。很多干部都谈到这个问题,我们要搞工业化、城镇化,回过头来要投资。通过中央对农业基础设施、对农村的公共设施加大投入,和一系列的政策规定,慢慢对于干部产生了影响。使大家逐渐的认识到,新农村的建设,不仅仅对农村有好处,对城镇化、工业化都有促进的。

我想在认识上有那么一个转变的过程,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我们发现越到基层的官员、干部,对新农村的建设产生了转变,今天上午陈主任讲的,有高、急的观念。对于指标运动式的,对于新农村建设最开始总是从新村建设,村容村貌开始,当然,村貌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仅此是不够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看到处于政绩、出于形象也有这样的过程,但是我们很快会纠正。

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许许多多村庄,比如县一级的行政区,很注重村庄的规划建设,当然这里面反映出来的问题非常多。

总之,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干部是比较积极的,但是农民,虽然觉得这个好,大多数处在观望。

有的时候弄不清楚,也许是由于长期的一项一项目的基层工作对他的影响,农民总有疑问,总认为是干部的问题。要想建设好,你给我钱,否则怎么弄。

一年下来,我个人的看法,农民的积极性还没有被真正调动起来,还没有非常主动的,非常积极的为建设我自己的家园想办法。我们可以回想一下韩国,一开始也是这样,经过政府的宣传、调动,激发出农民自己的建设热情。当时韩国的新村建设,农民主动出劳力,主动的捐出自己的土地,为村庄修路等等。

新农村的建设,仅仅是一个起步,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很长时间。在起步阶段,我们感觉到,还是在政府搭台、干部唱戏。当然不能一概而论,我们调查的现象还是这样的。

我在河南问了一位主管农业的领导,看了半天,市里面规划也做了,加入了投入,确确实实做了很多努力,但农民这一头。他说农民一开始不积极,不明白政府要做什么,有农民问要折腾什么事?把我们农民折腾成什么样?开始就问这些。后来我说怎么办?我看到了村子,比如修路,都是县里、市里、乡里出钱、出工程队把路平整,里面没有修。我说这是农民的事,农民没有这种主动积极。后来我说怎么办?他说我也没有办法,只有一件一件实事给农民做,他们看明白了,他会觉得我们是为他们在做事情。

所以,我说这个过程,我很受启发。启动的事情,仅仅是我们表面上去加大政策还不行,要让农民理解这是他自己的改变生活面貌,提高收入,完全需要他的这种积极性。没有他的参与,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大的主体,也是最大的受益者,没有他的努力,没有他的参与,新农村建设根本做不成,这是几个省调查里都可以看到的。好在这个状态慢慢的在改变,每个地区都不一样。

另外一个问题,基础设施上,公共服务上,政府作了大量的问题,这几年来初见成效,农民已经感受到。包括对于小型的农田生产设施的改善,包括农村公益事业的投入。数字我就不多说了,大家都知道,包括一些地区的改善的情况,但是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确确实实有一些变化。比如说,我们现在乡村公路140万工人,89%在农村。要修这个路,比如十一五规划,把东部的路村村通,中部的路要到村,西部的路要到乡,已经开始投入了,开始发生变化。很多村子都是乡和村两级负责路先修起来,符合标准了之后,硬化这一层是由县市政府来投,现在看起来很多路修起来。

基础设计上问题最大的是水,小水利扩入非常多,在这次新农村建设中,这个投入特别是结合小型基础设施的产权的改革。比如承包、出让、专卖,有一些产权方面的改革措施。家庭设施建设有一些变化,总体看,由于我们欠债太多,广大农村地区,我们调查的发达地区只有江苏,剩下的都是传统地区,河南、江西、河北、湖北,山东有一部分,我们发现有一些实力的村庄应该还可以有一些力量作一些设施建设。我们通过实地看实地调查,对2700多问卷调查,2700多个村庄一分钱收入都没有,集体没有收入,既没有企业的收入,既没有出租土地,农业承包的费用,像这样的村庄根本没有力量来改善自己村子的基础设施的能力。

我想,从投入上力度还是不高,后面还要谈到。

公共服务,主要是教育和医疗。这几年来投入的力度非常大,但问题太多。上午陈主任也讲到,差距过大。一次分配1:3,二次分配在来三倍,而且三倍都不止。整个十一五规划150多个亿解决义务教育,要求十一五规划期末,达到陈主任上午说到的那个数,在一个省城市和农村在义务教育阶段升军是达到一样的,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比免除学杂费难的多。

我在陕西找到几个老乡,问了问他们的状况,他们确实感受到这些好处。和农民聊了聊,看了他们的情况,都盖了新房子,问他们生活中有什么改善,免除农业税,过去我们家交不上,干部把我们家东西拿走了,有电视机拿电视机,没有办法。因为免,一下子就感觉到松快了。前年把义务教育,两个孩子,一个初中一个小学,把学费一免,一年省了学费。去年建立了合作医疗,虽然钱不多,看病但多少有保障,心理踏实。我感觉路子是对的,松了一口气。在安徽农村,在地里找了一个农民,我问他看病。正好这位老大爷七十多岁,他说我去年得了一场病,我花了一万块钱,报了三千。后来我回来问乡里干部,问他们花一万块钱可以报销多少,他们说可以报销三千。农民讲的是实话,全国50%的县参加五十块钱的医疗保障,地方财政全国平均算下来保障,我们平均的报销就是30%,这是好的地方。但是有比没有强,保障系统随着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而提高的。

当然,总的讲因为是刚刚起步,实际上中央加大投入是从2003年开始的,教育、医疗、免除农业税,从新农村建设其实两年向农村的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政策已经开始实施了。这是一个问题。

普遍反映的问题就是财政的问题,上午贾所长也讲的非常透彻,从财政体制和行政体制系统的联系起来来分析,提出了一个大的思路。在我们现实的运行中,财政的问题也确确实实有很多。我们调查也好、分析也好,大体上几个:

第一,财政支农的资金总体还是不够的,还是少。

现在日常按照国家中央财政支出的比例8%左右,前几年,像2000至2004年,只占7%。财政部提出,存量适当调整,增量适当倾斜的方针,我们开会讨论,存不要调,少给谁都不行,增量重点下放。这个问题是老问题。

第二,财政支农的问题。

不管是研究报告,一说起来,钱弄不清楚是怎么回事。现在财政支农是三个问题:窄口进、中口进、宽口进。

实际上在用的过程中,三个口径交替使用,看什么场合。没钱的时候收窄的。现在财政部正在努力的考虑这个口径问题。湖北有一个老乡,找他们乡长,刚听广播说,今年给农村三千多个亿,平均一个乡千把万,说乡长你赶快去零钱。这是一个真事,这是乡长和我说的。这是什么问题?实际上我们调查也做了分析,在这些费用中,特别是窄口计算,这个钱有50%至70%是养人的,是不一样的,像西部地区,行政经费都是养人的。

上午陈主任也讲到,财政方面比如气象,也算到农业,大型水利设施,受益者70%是城市,也算在支农的资金。最宽的口径对于乡镇的机构也是养人,都需要分析。

从中央的惠农政策,加大投资政策,直接到农民手里的钱,直接受益大概不超过38%,当然数字不是很精确,是估算的。也有部门说是20%,我在江西一个县委政府,说中央防我们防贼一样。我说没有办法,只能一刀切,本来是想过,但每一过级少一些。他说你看我这个县里得到种粮补贴的农民是2.48元,离乡村领粮地十五公里。我说是有这样的情况,过去是从农民手里拿,现在是给,关系变了。我说政府也好、党也好,和农民的关系变了。

当然工作中有什么问题,过去是和农民收钱,没有嫌过麻烦,现在钱少嫌麻烦。这些工作都还有改进的余地。

总的来说,财政支农的政策真正到农民手里我们还必须想办法,我问过日本、法国,是怎么到农民手里,他们说农民一人一帐户,以合作社的方式来,这个钱直接可以到农民手里。

所以我说新农村建设,财政不光要增加量,理清口径,把政府和农民的政府的渠道理清。还有一个问题,是农民的组织化建设太差。有的时候太小太细,信用社不愿意做。这个补贴是邮政部门作的,他们说行信用社不作我来作,把补贴的钱通过邮政的方式,因为网点也多,地区不一样。

财政支农我们调查中,还发现一些问题,反映比较多的就是:项目的来源、需求,现在财政支农不管口径怎么样,基本方式是北京的部委在立项,然后各省一层一层申请,基本上是这样的模式。立项的审批权在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省以下政府对农业建设的项目没有审批权,只能申报。

现在这样的方式遭到什么样的方式?有限的财政至今过于分散,很难就是适合农村地区发展需求,很多地方的领导,比如说我修水库没钱,他那边另外一个项目,但是即便我不需要这个项目,我也要去修,毕竟配套我讲配套。地方有的是办法。当然这个问题,虽然表现了几种,和财政支持农业的方式,我们看到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这些方面也有很好的经验,我们也可以借鉴,大型项目涉及到中央、省一级,我讲的这些项目都是县以下的小项目。特别是县乡的政策。比如印度尼西亚,这个需求由基层提出,比如修一个支渠,由权威的第三方认证,由专家来认证,报道上一级政府,经过一套政府可以了,资金就可以拿到了,专款专用。

我们现在还不能做到这一点,财政部正在做试点。找了全国五十个县,作了支农资金的打款实验。我们现在大概往农村投钱的部委大约有11至12个。这是我们调查中总量的问题,需求来源、使用效率的问题,不多说。

上午吴行长说的信贷,这个问题农村不管是干部,中小企业,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就是贷款难。前一阵时间统计局有一个调查,调查区大约两万多亩区,每一年借180多,从正规渠道借到的钱只有160万,剩下的都是民间自己的。最近我们也是用了两年的时间,作了1600户的需求调查,能够贷来的款的不到一半,农民维持简单的生产没有问题,一般三千左右没有问题。难是难在调结构,非农产业,稍微有风险投入资金贷款非常难。

今天上午吴行长把改革贷款机制作了非常透彻的说明,那么现在在广大的农村,相当大的区域内四种民间金融的方式在推进,比如小贷款公司,农民合作的金融组织、政府推进三位一体,合作项目等等。总的说,我们信贷资金从总量上说,到去年为止,信贷资金只有全国20万亿左右,用于农村地区只有10.4%,那么用于农业的只有1万多,我们广大的农村地区获取农业资金只占全国信贷5%左右。几位行长、局长都在,大体是这样的一个概念。最近几年来,对于农村金融的关注,在改革上也花费了很多的努力,正在做试点。但是我想这个问题,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

另外,金融问题还有政策性金融,商业兴的金融按照资金本身的特性,控制风险,追求收益,如果要让信贷资金、金融资金能够流向农村,必须有政府的支持。我们叫做政策性的金融,一般都是政府要拿钱,要掏出一部分钱,为商业性银行对农村有成本高、风险比较大的金融服务要做一个保障,分担他们风险,包括农业保险,特别是农业强制性保险,也包括采取贴息、再担保等等支持农村的发展,解决农村的信贷问题。

我想,在这个调查中感触非常深的问题,两头的东西。信用社的改革改了很多年,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商业银行从现状看,慢慢往后退,退到县以上。农行的改革又是十六字方针,我想这都是我们的希望,下一步建设中的希望。

像劳动力问题,我们感觉劳动力的流动和城镇的建设都是联系在一起,转移是最终一个方向。就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包括我们直观的调查和我们的问卷调查,大体上一个结论是,75%的人认为,在农村地区30岁以下的劳动力不多,像河南一些中部地区省份,16岁至30岁左右的劳动力就没有。西部地区大概还有28%左右的三十岁以下的劳动力留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字我们要做分析,不能笼统的说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这个概念上说可以,但作研究需要做具体分析。去村子里看没有什么人气,见不到农村人,基本是老头老太太。

所以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变化,打工,中部地区纯粹就是转移,转移最多的地区,西部地区转移的比例要比中部少,但我们调查两千多个村子的调查。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其他问题,综合改革的问题,上午贾所长也谈到,县乡问题,我在这里不多说了。

总的来说,新农村的建设,在起步之年应该是全年的铺开,也取得了一点的效果。但是他的艰巨性充分的显示出来了。一个是欠债太多,过去体制的问题。我们的区域差距太大,不同的地区情况完全不一样,恐怕用一个办法、一个政策解决不了,需要分类的指导,投入的重点也应该以中西部区别对待,特别是财政钱是应该投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注重改革,包括财政、金融、产业的建设等等,都离不开改革。这个问题可能是另外一个专题。

今天利用这点时间,向大家最粗略的汇报了一下这一年来所作的调查初步的想法和初步的结构,以后有机会我愿意和大家继续交流,谢谢大家!(掌声)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