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适当的政策干预仍显必要

 时间:2012-05-24 14:18:00 |  徐小青 | 字体:【 】| 阅读: 141

据世界银行最近发布的粮食报告显示,在2008年2月前的36个月中,全球小麦价格上涨幅度高达181%,全球粮价总体上涨了83%。

此前几个月,国内也连续两次提高2008年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每百斤粮价较去年的最低收购价格整整提高了近7元,但是对粮价是否过低等争议依旧存在。

为此,就粮食价格等问题,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徐小青。

经济观察报:虽然近期政府再次调高了小麦及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但是仍有认为当前粮食价格过低的看法,包括即使取消了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农民种粮的收益也是微乎其微,粮食生产是一个利润非常低的行业似乎已是共识。

徐小青:这个观点有它的道理,但我只赞成前面的部分。首先前提是对的,目前我国的粮食价格确实有些偏低。正因为如此,相对于别的行业来说,农民种粮的比较收益就会比较低,没有积极性是可以预见的。2004年后,国家开始设立对农业的专项补贴,其目的是改善农民种粮收益偏低的状况。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曾掉到8600多亿斤,2004年后开始逐步恢复,到2007年已经增长到10296亿斤。由此可见,政府的补贴还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除了专项补贴外,政府还设立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先是稻谷,后来是小麦。这项政策其实是受到农民欢迎的,是一个很好的机制,但为什么最近两年又出现问题呢?首先,从去年到今年,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太快。发改委的统计数据是总体涨幅20%左右,从我们对农民的调查来看,大概涨幅在40%到50%;其次,农民的劳动力价格也在上升,现在农民种地依靠机种机收,请人帮忙一个工的价格在2004年是一天20元,现在涨到了50元到60元,还要管三餐。由于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在增多,受外界影响,农民自身就会有一个粮价涨价预期,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成本都增加的情况下,再加上涨价预期,当然会觉得粮价太低,自然要求涨价。今年夏粮的市场价格都已经高于最低收购价。比如早稻的最低收购价从0.7元涨到0.77元,但市场收购价格却在0.92元到0.99元之间,导致农民不会按最低收购价出售。在这种情况下,粮食低价问题就显得比较突出了。

从政策调控看来,政府希望将粮食价格控制在一个温和的上涨范围之内,而不是暴涨。由于粮食是基础产业,粮食价格一头联系生产者,一头联系消费者,涨得太快会拉动别的价格一同上涨,这是极其危险的。我国现行最低收购价只有等级差价、而无品种差价,难以体现优质优价,也不利于粮食结构调整。应充分体现品质差价和地区差价,按照不同地区和品质给予不同的最低收购价格。

经济观察报:对粮食价格,现在有两种争论,一是粮食关乎民生问题,价格不能放开,需由国家统一调控;二是粮食价格可以放开,对于民生问题可以适当增加低收入者的吃饭补贴。这种观点认为,现在的低粮价造成了低收入者吃饭紧张,高收入者却低价买粮。你的看法是什么?

徐小青:这个问题不能纯粹概念化地去考虑,现实中运行起来可能还要复杂得多。国家现在采取的措施是给种粮农民一些补偿的同时,希望粮食价格温和上涨。实际上,粮食价格并不是由政府决定的,还是靠市场调节,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政府的作用是一方面给种粮农民一定的补偿,让他们利益不受太大的损伤;另一方面对粮价进行一定的宏观调控,使得粮价的上涨是理性的,可以逐步认识和接受的。与此同时,农民的收益也是由两个方面组成的,一是粮价合理上涨,二是政府补贴。特别是提高粮食产品的比较收益,粮食产品的比较收益不能长时间的低于二、三产业,即便是低,也不能长期持续的过低,这正是国家政策干预的目的所在。

经济观察报:对于粮食经纪人(粮贩子)在粮食流通领域扮演的角色,你是如何定义的?值得鼓励吗?

徐小青:我认为这毋庸置疑,粮食经纪人很重要。在市场经济下,需要多元化的经营主体的存在,粮食经纪人是在粮食市场经济下的自然产物,他和其他行业的经纪人一样,在商品交换流通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现在已经有了经纪人条例,以此鼓励中间商、中间机构发展。社会还是应该更多的以一种改革的眼光来看待他,而不是一味的质疑或批判。在粮食流通领域,粮食经纪人其实更像是一个中介,国家层面的粮食收购集团是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但在粮食市场上,我们需要多层面经营主体存在,并且允许他们共同存在。这样农民就可以自己谈价格,自主选择交易,出售的对象不仅仅是中储粮一家。

经济观察报:有人认为,“粮贩子”的存在是粮食购销流通体系中的不稳定因素。你怎么看待这样的观点?

徐小青:我们的粮食流通市场本来就没有建设起来,粮贩子收购粮食再转出粮食,客观地说,也是看着国有集团公司的收购眼色行事的,国家大量的粮食储备,即使国有集团所有人倾巢出动也收不过来。粮食经纪人作为中间环节恰好弥补了这个尴尬,有专业的人员来收购,成本只会更低,这对粮食市场是有好处的。不过,需要强调的是,主动权还是掌握在国有收购企业的手中。所以说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这是一种社会分工,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分工会越来越细,专业的就是比非专业的成本低。这是经济进步的一种表现。国家需要做的只是规范,而不是控制。现在我们的粮食经纪人还是太少。

经济观察报:现在我国粮食流通中的成本、效率表现如何?

徐小青:粮食现代物流发展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一是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建立完整、系统的散粮物流体系,运输方式又很落后;二是散粮专用火车和专用汽车推广也面临制约;三是粮食运输缺乏有效衔接。2007年8月28日由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粮食局编制的全国《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实施,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实施一年以来,很多问题都逐步暴露出来,其实最大的问题除了部分省份仍然没有制定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之外,省之间的上下游对接问题也很突出。建设重复、布局分散、形成不了规模节点,导致的结果就是“北粮南运”就很难实现。

经济观察报:就目前情况看,粮食进出口的表现如何?

徐小青:谈到进口,大豆就不得不说。其实这么多年下来,我国粮食的进口主要是大豆等油籽作物,大豆缺口是60%,确实不够用,所以只能靠进口。相反的,玉米仍然保持着高出口的态势。小麦和稻米我国完全可以自给,无需从外进口。2007年我国粮食进口总量为3237万吨,出口总量为1032万吨,其中小麦出口大幅增加。针对一些人提出的农民普遍缺乏种粮积极性的观点,在这里就有矛盾了,若普遍缺乏积极性,我们的粮食产量怎么可能够呢?粮食低价位运行是事实,宏观目标也是希望由此促成粮价温和的增长。在粮食生产方面,国家目标是95%自给,实际情况也差不多。只不过,从长期看,我国资源缺乏,为什么国家高度重视粮食问题?就是着眼长远。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同时也是消费大国,长期稳定生产是必须要做到的。

经济观察报:那么,追求长期稳定与市场的关系如何处理?是否应充分信任市场,从而全面走向市场?

徐小青:在我看来,这是学派上的分歧。市场并不是万能的,政府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弥补市场的不足。政府要保护弱势群体,平衡利益集团,这些事情光靠市场是不现实的。在出现危机、出现苗头的时候,政府就要动用行政措施,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样。美国作为最典型的市场体制国家,在房地产出现危机的时候,不也出3000亿进行调控吗?这是正常的政策手段,同样也是必要的。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适当的时候进行政策干预就目前来看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