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重点之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几个重要的领域:
首先,关于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问题,就是坚决提出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物质产品生产和服务业相结合的产业。它应当包含了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那么建议中提出了五个方面:第一是制造业;第二是服务业,前面我们已经讲到第三产业不宽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够,我们认为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要进行第二次剥离,第一次剥离是80年代到90年代,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把办幼儿园、托儿所、医院、学校,从企业剥离出来交给社会去办,而第二次剥离就是把企业内部的一些辅助性的产业链环节剥离出去,让专业化的公司去干,包括工业设计、设备安装维修、原材料零部件采购、仓储,以及市场调查、财务会计风险的分析等等,这些领域带有一定技术含量,对于小企业来说,它完全不可能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企业留着它占很大的成本,而它对公司利润率的贡献或是产业中间链带来的效益并不高,所以与其这样还不如分离出去。发达国家制造业的生产效率高,是因为把完全能够社会化的环节剥离了出去;第三是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关于运输体系提出发展物联网,所谓物联网就是把现代的信息网络与现代的物质产品的运输网络能够有效的结合起来,来解决运输过程中间的重复迂回和不合理的运输,解决运输过程中间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关于现代能源产业,我们现在所依靠的还是传统的火力发电,中国现在发展最快的是核电,中国核电在建的规模和装机相当于全世界的核电建设规模的6/7。在新能源建设上,科技部认为不过剩,它代表了技术进步和未来能源的一个方向,发改委认为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这种技术完全没达到商业化、工程化的程度,因为前两年太阳能工程发电的实验性装机成本大概是在3万多块钱/千瓦,而火力发电厂装机成本是3千到4千,所以它不具有商业价值。前不久,发改委在敦煌搞了一个实验基地,由中国五大电力集团去投资招标,最后是国电集团拿到了,中标是1块钱的装机成本,就是1千瓦1块钱。民营企业都退出了,因为他们认为从几块钱一下子降到一块钱是根本不可能的,除非是国有大企业有资金往里头填,先拿到手再说,然后再来消化投资成本。对于太阳能发电现在有两种判断,一种可能要到十年之后才有大规模的工程化、商业化的推广,还有人认为最近五年可能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至于说核聚变那要到2070年之后才有可能投入商业运行,所以目前既希望的还是一个是传统能源的节约,第二是太阳能。至于风能发电领域,主要是在陕北地区,内蒙古这几年发展也很快,装机成本已经降到了1块钱左右,中国风能设备国产化的水平也不断地提高,这样会使装机成本进一步下降;第四是信息化,首先要消除数字鸿沟,其次是寻找新一代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
其次,关于战略信息性产业问题。现在国务院还没有出台文件,但是科技部、发改委和工信部已经讨论了一两年,对于战略信息性产业的基本特点有三个方面的概括:一是具有战略性,就是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有重大影响,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支柱性产业;二是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有广泛的社会需求,就像IT产业一样。三是以科技创新为基础,使技术密集和技术渗透性强的高附加价值的产业。
现在筛选出来的战略新型产业主要是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国家科技部有两个重大专项,第一个重大专项是所谓“01工程”,就是关键原器件大规模集成电路,第二个重大专项就是IT产业的装备制造,这是作为未来中国新一代电子技术应用和产业化所依托的两个重大工程;二是新能源和节能减排技术;三是高端装备制造,包括大飞机、高速铁路、高性能的数控机床等等。
再次,关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命和健康,现在多数是处在实验室的阶段。目前主要也还是以传统的化学合成药物为主,而生物工程技术在攻克癌症、艾滋病以及运用新的基因监测技术来解决人的疾病问题,目前还处在一种实验研发的阶段。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第一要突出重点,第二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引领和支撑,第三要有财政税收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