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形成两种理论体系,一种是有社会主义基本范畴的毛泽东思想。一种是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原理和改革开放思想轮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 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条件,两者必须衔接,不容许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阶段。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
邓小平则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倡导者,党的十五大正式革沿十四大“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脉络,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
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从党的思想建设上将唯物史观继承和发扬下来。
十七大,党与时俱进,继续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形成科学发展观。
十八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中,继续探索,将不断形成新的思想观点,丰富和完善党的理论体系,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特色的范畴中,在发展是第一要义,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中全面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其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同法国一般革命学说相连的法国社会主义。而马克思曾论述:“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这是社会主义本质论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上的反映和规律的揭示。而邓小平理论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核心。
邓小平曾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并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党的十五大,则正式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写进了党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成为了一种政治纲领的表述。
毛泽东也曾为社会主义进行了概念上的划分,他把社会主义分为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发达的社会主义。初步证明,发展社会主义是要划分阶段的。毛泽东曾说:“事物的发展是要经过不同的阶段的,只有认真仔细地考察了事物在各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不同性质,才能了解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并因此制定对待这种事物的相应对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分为三个具有时代意义的标志。一是邓小平理论阶段,邓小平由此确定了社会主义本质论。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阶段,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三是科学发展观阶段,确立了建设和谐社会论和科学发展的基本理念。当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体系依然处于继续探索的状态,依然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江泽民同志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历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还要继续经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
对此,胡锦涛同志指出:“我国的改革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在我们面前有许多必须解决而且回避不了的问题,有许多必须抓紧而不能拖延的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是一种创新的发展方式,一切的发展,不能离开创新这个根本前提,不能脱离国情这个根本前提。
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许多制度面临转型,转型就意味着继续解放思想,不断认识新生事物,不断揭示矛盾的基本特征,创新发展规律。
从哲学角度上讲,社会每发展到一个阶段,总会围绕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产生一些制约体制发展的瓶颈,即形成新的社会矛盾。而马克思主义总是从这些矛盾状态中,找到问题的基本结症,探索出新的发展规律,促进社会的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客观角度上讲,可以分为计划经济阶段和市场经济阶段两个基本阶段。每一个阶段,社会的发展状况有所不同,经济制度折射的角度也不同,出现的社会矛盾也不相同。对此,发展成为每一个时期的基本定律。马克思也曾说:“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样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于从思维和存在的角度阐释事物,使一种事物从归纳各种现象的思潮中形成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直至形成理论化和系统化的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是从这样的原理中,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这三大规律的科学发展中形成的一种适应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范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范畴奠定于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框架形成于1978年,核心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重点有社会主义本质论,“三个有利于”标准,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理论表述,初步形成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宪法。
而三个代表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在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江泽民同志在《为把党建设成更加坚强的工人阶级先锋队而斗争》一文中指出:“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中国人民选择共产党的领导,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得到的共同认识,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
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全面阐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这四位一体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习近平同志则强调:“总结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立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着眼于指导新的实践,在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上下工夫。把最有效、最管用的特色做法和成功经验总结出来,提出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创新性的意见建议,努力使搞好总结工作的过程成为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科学发展共识的过程,成为进一步查找问题、推动整改落实的过程,成为进一步探索规律、促进科学发展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涵丰富,哲学性、政治性、阶级性是其基本框架,其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相关部分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从1978年作为开端,自1978年的改革开放系列政策作为其理论形成的根源和基础。这个理论体系的形成,使中国从根本上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和制度框架。
每一种理论体系的形成,都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的认同,都在从一种社会的发展规律上揭示一种基本的现象,形成一种基本的原理,成为这个社会在一个阶段的基本元素。
从哲学角度上讲,任何事物,尤其是理论体系,在形成过程中,首先是一种方法论和世界观在某个阶段从个别事实形成普遍过程。这个普遍过程泛指其社会的普遍意义,得到社会在某种程度的普遍认同并接受。而在这种状态下形成的理论体系,才能与社会的发展同步。
三、从阶级概念上阐释“中国特色”
列宁说:“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列宁从阶级的立场上,阐明阶级制度的形成过程。
毛泽东同志从阶级发展的方法论上,提出“三个世界”理论,确立阶级存在的阵营。并从“差异就是矛盾”的前提下,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阶段和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的阶级认识差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相继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思想学说,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阶级概念源于道路的选择。中国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不同于其它道路,它有一个基本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就是始终在坚持中国特色。列宁曾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打个比喻说……从一匹马上跨到另一匹马上,就是说,从农民的、庄稼汉的、穷苦的马上,从指靠破产的农民国家实行节约的马上跨到无产阶级所寻求的而且不能不寻求的马上,跨到大机器工业、电气化、沃尔霍夫水电站等等的马上。”
阶级也是一种执政方式的表现形式。当阶级存在时,法律等制度也就相应地存在了。一种阶级的变化,首先是生产力的变化和意识形态的变化,这种变化源于一种社会现象的普遍形成或是在某个局部地区形成一种可以探索的有益事物。
毛泽东同志曾说:“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谁胜谁负的斗争,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解决。这是因为资产阶级和从旧社会来的知识分子的影响还要在我国长期存在,作为阶级的意识形态,还要在我国长期存在。如果对于这种形势认识不足,或者根本不认识,那就要犯绝大的错误,就会忽视必要的思想斗争。”毛泽东同志又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阶级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范畴,有其的相对论,相对论的观点实质就是:一种阶级属性总是处于代替另一种阶级属性的状态中。而一种阶级概念的形成,从某种属性上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执政方向和客观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走什么路、朝什么目标发展的一种时代方向,它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个建设上阐述一种阶级主张。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党在科学发展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从全球一体化和多样化这种历史背景下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来应对文化意识形态属性的认知和对文化强大意识形态功能的需求,从文化战略上,形成鲜明的“中国道路”文化体系。
阶级的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二个对立阶级的发展,他们总处于一种相互对立、逐步代替的状态。李大钊在《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一文中说:“近日在中国想发展实业。非由纯粹生产者组织政府,以铲除国内的掠夺阶级,抵抗此世界的资本主义,以社会主义的组织经营实业不可。”马克思也曾说:“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是无产阶级的最终发展形式,也是社会历史领域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是人类社会在实践、认识、再实践的理性认识世界的升华。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范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范畴奠定于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框架形成于1978年,核心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重点有社会主义本质论,“三个有利于”标准,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理论表述,初步形成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宪法。
而三个代表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在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江泽民同志在《为把党建设成更加坚强的工人阶级先锋队而斗争》一文中指出:“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中国人民选择共产党的领导,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得到的共同认识,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
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全面阐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这四位一体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习近平同志则强调:“总结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立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着眼于指导新的实践,在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上下工夫。把最有效、最管用的特色做法和成功经验总结出来,提出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创新性的意见建议,努力使搞好总结工作的过程成为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科学发展共识的过程,成为进一步查找问题、推动整改落实的过程,成为进一步探索规律、促进科学发展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涵丰富,哲学性、政治性、阶级性是其基本框架,其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相关部分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从1978年作为开端,自1978年的改革开放系列政策作为其理论形成的根源和基础。这个理论体系的形成,使中国从根本上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和制度框架。
每一种理论体系的形成,都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的认同,都在从一种社会的发展规律上揭示一种基本的现象,形成一种基本的原理,成为这个社会在一个阶段的基本元素。
从哲学角度上讲,任何事物,尤其是理论体系,在形成过程中,首先是一种方法论和世界观在某个阶段从个别事实形成普遍过程。这个普遍过程泛指其社会的普遍意义,得到社会在某种程度的普遍认同并接受。而在这种状态下形成的理论体系,才能与社会的发展同步。
三、从阶级概念上阐释“中国特色”
列宁说:“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列宁从阶级的立场上,阐明阶级制度的形成过程。
毛泽东同志从阶级发展的方法论上,提出“三个世界”理论,确立阶级存在的阵营。并从“差异就是矛盾”的前提下,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阶段和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的阶级认识差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相继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思想学说,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阶级概念源于道路的选择。中国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不同于其它道路,它有一个基本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就是始终在坚持中国特色。列宁曾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打个比喻说……从一匹马上跨到另一匹马上,就是说,从农民的、庄稼汉的、穷苦的马上,从指靠破产的农民国家实行节约的马上跨到无产阶级所寻求的而且不能不寻求的马上,跨到大机器工业、电气化、沃尔霍夫水电站等等的马上。”
阶级也是一种执政方式的表现形式。当阶级存在时,法律等制度也就相应地存在了。一种阶级的变化,首先是生产力的变化和意识形态的变化,这种变化源于一种社会现象的普遍形成或是在某个局部地区形成一种可以探索的有益事物。
毛泽东同志曾说:“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谁胜谁负的斗争,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解决。这是因为资产阶级和从旧社会来的知识分子的影响还要在我国长期存在,作为阶级的意识形态,还要在我国长期存在。如果对于这种形势认识不足,或者根本不认识,那就要犯绝大的错误,就会忽视必要的思想斗争。”毛泽东同志又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阶级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范畴,有其的相对论,相对论的观点实质就是:一种阶级属性总是处于代替另一种阶级属性的状态中。而一种阶级概念的形成,从某种属性上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执政方向和客观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走什么路、朝什么目标发展的一种时代方向,它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个建设上阐述一种阶级主张。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党在科学发展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从全球一体化和多样化这种历史背景下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来应对文化意识形态属性的认知和对文化强大意识形态功能的需求,从文化战略上,形成鲜明的“中国道路”文化体系。
阶级的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二个对立阶级的发展,他们总处于一种相互对立、逐步代替的状态。李大钊在《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一文中说:“近日在中国想发展实业。非由纯粹生产者组织政府,以铲除国内的掠夺阶级,抵抗此世界的资本主义,以社会主义的组织经营实业不可。”马克思也曾说:“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是无产阶级的最终发展形式,也是社会历史领域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是人类社会在实践、认识、再实践的理性认识世界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