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一直有人在问,伦敦为何要办奥运?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追溯到15年前。
1997年,英国奥委会开始为伦敦申请2012年奥运会的举办权。而在此之前,英国在争夺1992年、1996年、2000年的奥运会举办权时,已连遭挫败,其中前一次代表英国的竞标者为伯明翰,后两次都是曼彻斯特。英国最终不得不承认,只有举世闻名的伦敦才能与其他国家的竞标者一争高下。
2000年,英国政府决定正式支持伦敦申办2012年奥运会。2005年,在国际奥委会的投票中,伦敦在第四轮投票中以54票对50票的微弱优势击败巴黎,获得了国际奥委会授予的举办权。
为什么是伦敦?
伦敦申办奥运会时,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状况都与当下截然不同。从1997年到2007年,托尼•布莱尔一直是英国工党政府的首相,主导了伦敦申办奥运会的全过程。利用奥运会的契机投资更新英国的运动、交通和社区设施,这种思路无疑非常契合工党的社会政策。
2000年到2008年间在任的伦敦市长肯•利文斯通也是工党的成员,他将布莱尔政府举办奥运会的雄心视为振兴伦敦东区千载难逢的良机。此外,奥运梦也非常契合英国的经济增长势头。
1997年到2007年间,英国的人均GDP在七国集团中居于首位,超过了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而伦敦金融城作为与纽约和东京并驾齐驱的全球金融中心,更是遍地黄金。英国的金融业为全世界提供金融服务,行业利润从上世纪90年代中叶起连年猛增,直到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才告一段落。
2005年国际奥委会选择伦敦为东道主,这在当时是十分明智的决定。除了伦敦,还有哪个城市更适合承办这种全世界最昂贵的赛会?既然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几乎是一场悲剧,那么将奥运会交付给实力更强的东道主,就再自然不过了。
政府的思路十分明确,但接下来还要说服普通伦敦市民。在一个财政透明的国家里,举办奥运会的最大挑战不是说服国际奥委会,而是获得民众的支持。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民众对财政盈亏的关注并不重要。中国政府深信,举办奥运会是一个历史性的里程碑,意味着中国融入现代世界的成人礼。中国政府因此而殚精竭虑,以吸引民众和全世界电视观众的关注和支持。
对伦敦来说,举办2012年奥运会称不上什么开天辟地的创举,毕竟这个城市早在1908年和1948年就已举办过两届奥运会。况且对这种大张旗鼓的盛会英国的纳税人实在是缺乏兴趣。至于说举办奥运会的商业利益,其前景也很难令人乐观。
自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以来,还没有一届奥运会足以为东道主城市带来期望中的长期经济回报。相反,纳税人大多发现钱打了水漂。仅为在赛事期间安顿那些世界顶级的运动员,东道主城市就必须在运动场馆和安保设施上投入巨资。
当然,之后东道主可以接管这些世界级的运动场馆,但比起建造一大堆场馆外,公共资金就没有更好的用途吗?奥运会耗费的巨额资金,难道就不能用于改进教育和医疗体系,以及其他与伦敦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设施吗?这不仅关乎财政原则,甚至还涉及到道德原则问题。当许多重要项目在资金上捉襟见肘时,国家却为举办奥运会挥金如土,这难道合理吗?
伦敦需要世界注目
伦敦申办奥运会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奥运会还是可以使部分人获利,尤其是旅游业、零售业、地产业、运动爱好者等。因此不足为奇,这些人正是申办伦敦奥运会的坚定支持者。另外一个更堂皇的原因是,即使当下经济面临衰退,举办奥运会的收益也不能仅用钱来衡量。
对任何城市来说,举办夏季奥运会都是一份国际公认的最高荣誉。特别是在当前经济衰退的黯淡时期。奥运会可以提醒我们,金钱并不是人类发展的唯一动力。运动员为金牌奋力拼搏,其体现的核心价值是公平竞技带来的认同和尊重,这也适用于竞标举办权的各大城市。
奥运会的竞赛都是运动项目,但内涵并不限于此。古希腊奥运会从公元前776年一直举办到公元394年,是对当时战争绵延不断的反思。每隔四年,争战不休的古希腊城邦国家都会遵守奥运会的原则“神圣休战”,在奥林匹亚集会竞技。古希腊人相信,相比于在战场上杀死对手,在公平竞技中打败对手享有更高的荣誉。现代奥运会格言“更快、更高、更强”就是对古希腊奥运精神的发扬,呼吁人们团结起来,互相支持,共同推动人类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这些说法的确动人,也很可能就是将来的现实。奥运会后巨额的财政亏空,都要指望这些理由来搪塞了。
毫无疑问,现在伦敦迫切需要一次重大激励,最好是奥运会这样级别的。四百年来,伦敦一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之一,吸引了无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并且富可敌国。但是,伦敦不能躺在先辈创造的荣誉上不思进取,毕竟全球经济重心正渐渐且永不停歇地向东方转移。人民币的地位稳步上升,正跻身于世界储备货币之林,这将动摇伦敦作为世界外汇交易中心的地位。与此同时,伦敦的公共治理非常糟糕。近五年来,伦敦主要的国际航空港希斯罗机场,就一直拥挤不堪。而从二十五年前开始,伦敦一直为希斯罗机场的扩建问题争论不休:有人认为航空业的发展损害环境,新建跑道意味着机场周围的住宅必须拆迁,等等,直到今天问题依然毫无进展。伦敦作为国际商务和生活中心的地位正不断下滑,而希斯罗机场的滞后无疑加速了这一进程。
近年来,伦敦的移民政策也一直在收紧。移民可以拓展商业联系,促进人口结构年轻化,保持社会活力,对社会和经济发展都大有裨益。尽管如此,英国政府一直强硬地阻止移民入境,对亲属移民以及外国留学生在英国工作和定居提出了更苛刻的条件。由于英国人担心移民会增加本国就业压力,所以阻止移民的政策受到公众欢迎,但这种短期迎合民意的政策长期来看是十分不利的。
伦敦失去世界之都的地位,这不是会不会发生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发生的问题。通过举办奥运会,伦敦就有机会在一个月中重新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也能提醒世人伦敦仍具旅游和商业的优势。
戴着镣铐跳舞
仅仅几个月前,新上台的卡梅隆保守党政府决定大幅削减英国的公共教育预算,四年削减14.4%的规模为60年来所未见。在此情形下,举办耗资巨大的奥运会似乎非常不合情理。那些在繁荣时期为奥运会唱赞歌的修辞,现在都必须收起来,以免激怒焦虑不安的选民。至于高达90亿英镑的预算开支,英国的政治家正竭力辩白说,这笔钱都花在英国国内,并且将为英国人增加就业,效果会立竿见影。
许多奥运会的东道主城市,耗费巨资建设昂贵的运动场馆,赛事结束后迅速废弃不用,徒留一堆鸡肋。但是,伦敦奥运会的举办方强调他们的计划将长期回馈社会,由奥林匹克体育场、运动员村、新闻中心等关键设施组成的伦敦奥运公园,未来将成为伦敦新区斯特拉福德地区的中心。这个新区将包含许多零售中心、商业和住宅区,足以安置1万个家庭,创造8000个工作岗位,从而成为欧洲最精致、最节能、最绿色环保的社区。
北京奥运会的“鸟巢”体育场令人印象深刻,但目前只是一个旅游去处。“鸟巢”能容纳10万名观众,但很少有场合要用到如此大的场馆。伦敦的奥运体育场建成时会有8万个座位,之后被改造成容纳2.5万人的多功能运动场,成为伦敦东区日常开放的运动中心。至于运动员村,将被改造成3600套公寓,其中大部分都是经济适用公寓。
虽然伦敦奥运会90亿英镑的预算听上去很多,但其场面肯定无法与北京奥运相比,全世界的观众只能指望这次奥运会能做到朴实无华。关于北京奥运会的实际成本争议纷纭,说法从100亿美元到400亿美元不等,但可能至少是伦敦奥运会的一倍。相比之下,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会十分动人,但不会像北京那样壮观;伦敦的奥运体育场会体现艺术特色,而不是像北京那样令人震撼。重要来宾会受到礼貌的陪护,但不可能享受到特别的交通管制,这是伦敦人不可能容忍的。
但除此之外,伦敦人并无选择,不论他们是否喜欢,重要来宾总会享受某些便利。举办奥运会对东道主城市的居民来说,总意味着建筑噪音,交通延误,以及种种安保措施带来的不便。伦敦奥运会也不例外。除了担心像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那样遭遇恐怖袭击之外,英国政府更有一重担忧。
去年8月英国政府决议削减社会福利后,爆发了震惊世界的骚乱,其死灰复燃的威胁不容忽视。在伦敦东区,已有军人上街巡逻。奥运会期间,英国政府将派遣13500名军人担任安保,这比目前英国部署在阿富汗的兵力还多4000人,此外还有成千上万名警察和私人安全人员协助军方。军方还在附近的伦敦东部的居民区部署了地空导弹防御系统,以拦截一切未经许可的飞行目标。
最令伦敦人愤怒的是,警察被临时授予特别权力,以镇压抗议者,比如警察有权进入私人场所没收抗议标志,这显然容易侵犯公民权。这些安保措施在英国民众中激起大量不满,后者对奥运会的支持和热情因此遭遇重挫。据最近的民意调查,足有一半伦敦人表示不欢迎奥运会。
可以想象,这在奥运会期间将不会有任何改观。与此同时,抑郁不满的伦敦人将把“冷静与坚持”作为座右铭,以捱过这段艰难的时间。伦敦经历过更艰难的历史,眼前的这点小麻烦会很快过去的。
至于另一半的伦敦人,大概在盼望着长达一月的狂欢节。北京奥运会时,除非你是现场观众,否则根本就感受不到奥运的氛围,事实上没有任何公共聚会和街头结社。而伦敦奥运会将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每个小镇、街区和酒吧,都将庆祝自己的节日。游客往来如织,脖子上印着各国国旗,兰博基尼和布加迪跑车奔驰而过,车窗上迎风招展的也是国旗。络绎不绝的热情游客,将流连于泰晤士河畔、特拉法尔加广场、白金汉宫和海德公园。
虽然狂欢节结束后,伦敦将背负上沉重的债务,蹒跚难行,但如果英国男队能拿到赛艇项目的奥运金牌,大概也算物有所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