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道路自信的关键是“毫不动摇”

 时间:2012-12-27 14:19:00 |  李拓 苏长和 | 字体:【 】| 阅读: 138

李拓:不能遇到困难就走老路,更不能走邪路。老路就是“左”路,邪路就是动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搞西方的那一套。

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这是对中国共产党91年来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坚定不移之决心的庄严宣示,是对新中国建立63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的精练归纳,是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34年来的集体智慧和经验所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不为前进道路上的干扰所动、不为困难所惑的庄严承诺。它凝结了包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奋斗的心血与智慧,同时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总动员令。

历史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复兴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中国近代的这段历史证明,人民不解放、国家不独立,依附于西方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行不通。

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表明,专制独裁、封建买办的蒋家王朝道路走不通。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取得执政地位,这段历史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

而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这段历史表明,盲目高速度,模仿苏联发展道路和模式,不顾客观规律、封闭僵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道路走不通,以斗争促发展的发展理论更会误导实践。

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这段历史充分证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初步实现了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承诺,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初步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只有这条路能给曾经饱受灾难的中国人民带来福祉,只有这条路能使中国人民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更有尊严。

经过实践的探索,我们终于找到了一条属于中国人民的振兴道路,这条道路既不同于西方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又不同于苏联高度集中、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道路。

不能遇到困难就走老路、走邪路,不能再错失历史机遇

历史的经验是鲜血和智慧换来的,是不能动摇的,动摇就可能走老路、走邪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告诫我们,“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苏联共产党的动摇就是沉重教训,就是前车之鉴。

历史机遇期是不多的,我们曾经错过了两个大的历史机遇期,1840年前的清王朝本来可以打开国门,迎接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挑战,但是错过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正是资本主义借助科技革命新成果发展和调整的历史时期,对于我们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期,但是,由于“左”的错误,我们动摇了前进的方向,机遇也错过了。

然而,苏联解体,东欧改弦易帜的“多米诺骨牌”没有砸倒中国的社会主义大厦,反而在邓小平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我们继续改革开放,主动迎接挑战,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没有走老路和邪路。两极格局终结,冷战结束,资本主义又进入了一个调整发展的历史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的危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留出一个难得的发展空间,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且不动摇。

不能遇到困难就走老路,更不能走邪路。老路就是“左”路,邪路就是动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搞西方的那一套。方向明确之后,关键是不动摇,决不能再错失历史机遇。

不为前进道路上的干扰所动,坚持走自己的路

前进就会有风险。改革开放带来繁荣的同时,国内矛盾和冲突也会不断出现。贫富差距拉大,腐败蔓延,各种矛盾威胁着我们的稳定与和谐。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注定要改变世界西强东弱的国际格局,一定会遭遇强势国际利益集团的打压和反弹。

正如十八大报告中所说,“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只要坚持走自己的路,就不畏惧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就不怕打不怕压,中国人民从来就不信邪,不怕鬼。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13亿中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只要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就一定能克服困难,乘胜前进。

苏长和:不走老路,开辟新路,是一个民族敢于在智力和实践上挑战自己,在竞相接力中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贡献的重要途径之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党要在坚定不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程中,始终要有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三个自信”反映了主流民意,突出了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主体性意识,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觉地在国际比较和对话中,抽象概括完善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话语体系,推动并推进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中国转向,扩大中国知识的国际影响力,具有指导性意义。

无自觉,不自信,难自强!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首先需要理论工作者有强烈的主体性意识和自觉态度,鉴别和抵御不同思潮的干扰,维护道路、理论、制度的主体主导地位。道路自信的核心是自觉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道。

理论自信的核心是自觉地提炼并运用具有中国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概念,阐述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要义,揭示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

制度自信的核心是在认识和实践中必须自觉地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的权威性和尊严性,在制度建设上绝不朝欧暮美,简单照搬西方制度,有信心和耐心走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

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还需要理论工作者要有世界眼光,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敢于在国际比较和对话中,增强自己的自信。任何一条道路、一种理论、一套制度,一旦封闭,则必僵化,一旦开放,必然在汲取外来先进文明中吐故纳新,保持强大的吸纳力和生命力。真正自信的道路、理论和制度,是不怕进行国际比较的,是能够在持续的国际对话中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的。

例如,我国在没有对外军事扩张和经济殖民的前提下,成功地以内部制度创新的和平途径进行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条道路与西方现代化道路截然不同,其背后既有我们强大的文化基因因素,更与中国制度的节制与和平属性不可分割。

再比如,制度的自信要求我们在国际上要敢于不躲避不回避民主话题。中国有自己的民主理论和资源。中国13亿人探索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其内在的人民主体地位、协商与集中、“选”、“举”结合、科学决策和纠错机制、内外统筹兼顾、国际关系民主化等思想,实际上正在推动着人类民主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很可能对西方国家即将开始的“再民主化”运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在发展道路的国际比较中,我们理应有价值和制度自信,不怕对话,敢于对话。

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也需要我们在政策、学术和生活中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体系的思维习惯,尤其要从文化主权高度,认识到独立的话语体系对道路连贯性、理论系统性以及制度自洽性的意义。例如,按照穷兵黩武的国际政治理论,一定会把中国的和平发展理论讲歪;按照“有中国特色资本主义”或“国家资本主义”概念,一定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邪;按照精英理论指导,则可能使我们在实践中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主体的思想。因此,政策制定者和理论工作者需要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提高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体系思考问题的能力。

当今世界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口,各种新旧观念、价值、制度和道路在竞争中进行选择,人类可能退回到无序竞争中,也可能迈向到新型有序发展道路上。不走老路,开辟新路,是一个民族敢于在智力和实践上挑战自己,在竞相接力中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贡献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思想结晶,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理应在人类政治文明中占有一席之地!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