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中央两报一刊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时间:2013-01-16 23:45:00 |  本网编辑 | 字体:【 】| 阅读: 157

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来源:《求是》 作者:秋石)

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本源、探索历程,明确回应党内外、国内外对中国道路的关切,郑重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号召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又一次重要的政治宣示,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理论逻辑和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这个重要论断,讲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源流,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轨迹,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就。

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就是旗帜鲜明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归属于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这个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中的具体实践形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化的科学社会主义。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号称社会主义的国家也林林总总。但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进行分析判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只有找到了实现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和社会力量的社会主义,才是真正的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根基。

中国究竟应该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中国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对于中国和中华民族而言,这决不是空喊的口号和盲目的信仰,而是不断解决面临的历史课题的真经法宝。中国共产党人是因为要解决中国的历史课题而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并在历史实践中探索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的全部活动,都是围绕这两大历史任务展开和进行的。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个整体,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进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也是社会主义具有世界意义的大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但社会主义是一种新生的社会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一切要靠在实践中探索。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阶段。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历史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都是为了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前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改革开放为标志开创的,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没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大好的局面;没有改革开放前的探索实践,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两者并非彼此割裂,更非根本对立,一切用前一时期否定后一时期或用后一时期否定前一时期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有害的。

只要坚持历史辩证法,就能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从历史与未来、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历史进程。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国际地位的大幅提升,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交出了出色的答卷。 

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就是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

这种认识,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深刻把握。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既表现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路,也表现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理论体系,还表现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三者的侧重面不同,但本质是一致的,都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具体方面。

我们党对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内涵的具体论述,是对经典作家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极大丰富和发展,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崭新形态。

近代以来形成的世界强国版图基本没有改变的事实警示我们,中国如果按照西方的发展模式亦步亦趋地爬行,根本就没有在一个日益被全面垄断的世界中获得发展机遇的可能。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杀出西方强国重围、取得发展进步根本的和惟一的正确道路。如果中国能够走出一条西方之外的成功发展新路,那么,中国的探索,就不仅是中国自身强国富民的功绩,而且是对世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贡献。

中国确实面临很多的问题和严峻的挑战,但需要客观看待这些问题和挑战的成因及解决的前景。中国的问题主要还是出在没有经验或经验不足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一路摸着石头走过来的,今后还得继续摸着石头走下去,这需要一个对道路认识逐步清晰、对理论把握逐步准确、对制度建设逐步完善的过程。党的十八大是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以十八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人对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个自信的深刻表述,集中反映了全党和整个国家的日益成熟与自觉。中国共产党认识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的过程,也正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关键不是我们的体制机制存不存在问题,不是当下的现实社会存不存在问题,而是能不能发现问题,能不能直面问题,能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以及是否有决心、有办法解决问题。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信心,就是因为实事求是地向党内外、国内外表达了强烈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三、全面把握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把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学习,可以看到,这就是一部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它所阐述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的深刻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具有深邃历史经验的积淀、广阔国际视野的比较、丰富实践规律的总结,最重要的,是我们党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这是坚定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牢固基石。

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就是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际发展阶段,确立和重申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建立在这个总依据上的,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步骤措施是建立在这个总依据上的,对成绩和问题的判断估量是建立在这个总依据上的,防止“左”右摇摆的基点也是建立在这个总依据上的,等等。总之,这个总依据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深刻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探索开拓中,认识更加完善,实践更加丰富,目标更加健全。把握了这个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就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改革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处理和解决好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

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和中华民族神圣的历史责任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连接,这是对党90多年完整奋斗历史的现实接续,是对中国发展进步正确路径的现实选择,是对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追寻的“中国梦”的现实认同。“中国梦”的梦境从来没有这么真切过,但梦境成真,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途。

四、信心百倍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需要牢牢把握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八个必须”基本要求。“八个必须”基本要求,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根本任务、必由之路、内在要求、根本原则以及领导核心等问题,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开拓未来的启示;既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遵循,又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既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八个必须”基本要求,用新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进一步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是我们党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取得的重大成果。

“八个必须”基本要求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基本”发展为“五基本”,大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是管全局、管方向、管长远的,大家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咬定青山不放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

“五基本”作为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阶段形成的新的理论成果,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清醒与决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探索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的智慧与勇气,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历史课题的成熟与自信。

对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历史的一体把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一体把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的一体把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八个必须”基本要求以及“五基本”的一体把握,共同形成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为鲜明的主线。这条鲜明的主线激励党内党外、昭告国内国外: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完整形态、成就卓著、生机勃发的全新的发展模式,其在实践中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对中国人民福祉的贡献,对世界和平发展的贡献,前景未可限量。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自信!

 道路决定命运
(作者:刘海涛  来源:《 人民日报 》)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走什么样的路,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这条道路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上冒出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一步一个脚印踏出来的。

鞋子合脚才能走得快、走得远。要以脚定鞋,而不能削足适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基本国情的关系,就好比鞋和脚的关系。只有准确认识国情、科学判断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才能为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奠定前提、依据和出发点。

改革不等于“改向”,扬弃“苏联模式”不等于否定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为历经磨难的社会主义注入强大的发展活力。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90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伟大的“中国梦”展现出光明前景。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走什么样的路,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这条道路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积贫积弱,亡国灭种的民族灾难空前深重。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华民族必须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也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起的时代强音。无数仁人志士和各种社会力量,纷纷探寻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道路,但都纷纷碰壁了、破产了。中国向何处去,中华民族的希望到底在哪里?在这个历史转折点上,应运而生的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历史重任,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艰辛探索、浴血奋斗,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把中国引向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而不是什么别的主义能够救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上冒出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一步一个脚印踏出来的。在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我们学过苏联、照搬过苏联,也提出要“以苏为戒”;我们实施过一系列正确的方针原则和政策措施,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出现过严重曲折。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唯物史观的深邃目光认识世情、国情和党情,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结合自身实际、结合时代条件变化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本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凝聚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此,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新时期。

事非经过不知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我们照搬过本本,也模仿过别人,有过迷茫,也有过挫折,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觉醒,一次次实践、一次次突破,最终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几十年的探索充满了艰辛曲折,个中滋味,唯有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感受最深,也最有发言权。 

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进行了精辟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鞋子合脚才能走得快、走得远。要以脚定鞋,而不能削足适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基本国情的关系,就好比鞋和脚的关系。只有准确认识国情、科学判断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才能为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奠定前提、依据和出发点。在长期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我们党清醒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一切都不能离开这个实际、超越这个阶段。尽管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时代特征、具体国情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牢牢把握了这一科学判断,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才能自觉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定不移,毫不动摇。

这是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实现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条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一条前景光明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性的目标就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它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唯一现实途径。在这条道路上,我们艰苦奋斗、矢志不渝,已经书写了精彩纷呈的“中国故事”,创造了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今后,我们仍然要坚持正确方向,沿着这条正确道路继续前进,脚踏实地、不懈奋斗,用苦干、实干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比较是最好的老师。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人民群众生活极大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同欧美一些国家困于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相比,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模式、陷入发展陷阱相比,同一些西亚北非国家政治动荡、社会混乱相比,风景这边独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充分彰显。

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总结历史的深刻启示,也是面向未来的庄严宣示。

不同国家的历史条件和国情不同,其发展的道路和途径也迥然相异。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近代欧洲工业革命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先发优势长期处于主导地位。“西方模式”似乎成为唯一成功和正确的选择。事实上,“西方模式”奉行依靠发动军事侵略和对外扩张,依靠残酷剥削和殖民掠夺形成原始积累,内部社会矛盾尖锐、贫富差距悬殊,其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调和的固有矛盾始终存在。这种模式,别的国家学不来,行不通。历史经验已经使中国共产党人十分清楚地认识到,无论是搞革命还是搞建设,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历史终结论”一度甚嚣尘上。如果真有什么“终结”的话,也只能是“苏联模式”的终结,而不是社会主义的“终结”。“苏联模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过积极作用,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弊端也显现出来。社会主义改革就是要避免这一模式的弊端。但是改革不等于“改向”,扬弃“苏联模式”不等于否定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为历经磨难的社会主义注入强大的发展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代表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线索,又体现了世界历史进程的一般规律;既避免了资本主义的苦难,又实现了对以往模式的超越;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最根本的就是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自信,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来源:《 光明日报 》 作者: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一个执政党,确定什么样的执政目标,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选择什么样的实现路径,进行什么样的制度设计,是衡量其执政能力的几个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长期思考和艰辛探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这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历史任务。“人间正道是沧桑”。90余载风雨兼程,我们党对革命建设改革道路进行了接力探索,最终成功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万丈高楼平地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非空中楼阁,它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谓前后接续、一体贯通。在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我们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在本质上都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继承、扬弃和发展,两个阶段共同促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具有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强国之路、富民之路。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辟的,这条道路既与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迥异,也与其他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同;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又体现了区别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特色”。这条道路在发展的战略重点、制度保障、动力机制上具有创新性,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发展之路。这条道路在发展内容、发展布局、发展路径上具有全面性,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为总体布局的腾飞之路。这条道路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发展目标的进步之路。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延续了并从根本上发展了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期盼和追求,凝结着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奋斗和牺牲,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是通往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确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必须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

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推动人类发展和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高度,寻求用先进理论来武装自己。因此,马克思主义这一以人类解放为己任,具有改变世界、变革现实的先进理论,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矢志不移的历史性选择。这种清醒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由此成为我们党的鲜明特征。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这一理论体系成功解决了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四大基本问题。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问题上,继毛泽东思想后,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和人民愿望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基本问题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在党的历史方位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坚持立党之本、巩固执政之基、壮大力量之源的问题,围绕执政党自身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基本问题上,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在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科学发展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使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实践的观念、辩证的方法和群众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始终做到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一个实践的理论体系,产生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火热实践中,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永不止步、勇往直前;这是一个民族的理论体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实际,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具有生机勃勃的生命力;这是一个创新的理论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概括,体现了我们党非凡的创造能力和强大的活力;这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断吸收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以自身的发展完善为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独创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我们必须坚定这样的理论自信。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问题同样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一概括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由根本层面的制度、基本层面的制度、具体层面的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组成,是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国具体国情,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的伟大成果。这一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一制度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一制度始终以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价值取向,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一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这一制度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兼顾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必须坚定这样的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取得的根本成就,已经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广泛认同和充分肯定。回望这些年,正是始终坚持这一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我们不断抒写着精彩的“中国故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讲“中国经验”,这就是最重要的经验;讲“中国创造”,这就是最伟大的创造。在未来的征程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根本的仍然是必须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执笔人:秦宣)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