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包容性增长中的财税改革

 时间:2013-04-27 15:32:00 |  楼继伟 | 字体:【 】| 阅读: 177

“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大家理解不一样。宽泛地理解,就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统筹发展,如果把概念稍微缩小一点,就是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所有的地区,惠及所有的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大家对“两个惠及”,以及可持续增长上没有什么异议,但是对如何实现包容性增长有不同的理解。关键是,市场和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政府发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财政税收,这种资源来自于纳税人的贡献,来自于政府预算的安排。因此,如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途径和方式不明确,就很难谈到如何进行财税改革。对于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途径,有三种理解比较有代表性。

第一种理解,特别关注发展成果的再分配,特别是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国家要提取更大比例的财政收入,通过大规模的再分配实现结果的公平。这种途径压缩了市场的作用,可能导致经济增长率比较低,就业不足。如果过多地依靠国家福利,而不是靠自己的奋斗,幸福感并不见得很高。因此,这种模式不大可持续。

第二种理解,关注发展机会的创造,而不仅仅关注于结果。争取使每个人都能根据自身的条件获得发展的机会,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发展,享受发展的成果,国家适当提取财政收入,实施适当的再分配政策,创造公平的发展机会,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通过这种办法和途径,就业充分,人民幸福感强,经济增长率高,是可持续的。

第三种理解,国家大力扩大开支,进行比较大规模的再分配,但提取的财政收入比较少,财政长期赤字,个人付出较少的努力享受更多的福利,从而国际收支赤字也会越来越大。天上不会掉馅饼,也没有免费的午餐。这种方式最后要靠通货膨胀来平衡,结果是低收入人群和地区会更困难,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拉美国家在历史上就有这样的例子,也就是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我们还可以看到,其中有的拉美国家经过近十年的政策调整,已经走出这个陷阱,但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们也可以看到,个别南欧国家,本来属于中等收入国家,实际选择的是第三种途径。但是由于在欧元区,有强有力的货币,国际收支平衡,有欧元“保护伞”,所以不见得马上表现为危机。但是,现在“保护伞”已经撑不住了,我们会发现,这些国家原来没有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可能还要倒退回去。

因此,第二种理解是实现包容式增长的正确道路,尊重和保护市场机制,政府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是可持续的。遗憾的是,第一种和第三种理解总是很有市场,原因多种多样。部分政府部门过分相信自身干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对微观经济活动的不平衡反应极为迅速,不太相信市场自身的修复能力,马上出干预措施,结果适得其反,人为制造波动。

在社会方面,我们也不能指望大多数人民都从可持续性的长远观点来思考问题,以多贡献、少获取的理念来指导行动,大多数人是愿意在机会公平、公正的环境之下,通过自身的努力赢得更好的生活。但是,在政策环境不友好,特别是机会很不均等的时候,想少付出,多享受福利人的比重就会越来越多,而且舆论环境也会恶化。

第一、第三种理解是不归之路,我们并不是没有滑向这些歧途的可能性。第二条是艰巨的改革之路,也是走向包容式增长之路,中国正在力争摆脱滑向第一、第三种歧途的可能,力争走第二条路。

习主席在讲到“中国梦”时,强调要“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让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全国人大刚刚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完善和加强宏观管理,真正做到该管的管住、管好,不该管的不去干预,真正让市场起作用”。这些方案还提出一些具体的任务,比如说大幅度减少、合并中央对地方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取消不合理不合法的行政事业收费,公平对待社会力量提供医疗、卫生、教育等等公共服务,同时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其实背后都是财政问题。

2012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指出,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原则做好民生工作,这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守住底线、突出重点”,政府不能只要碰到民生问题都要去做,什么是基本需要?底线是什么?财政能不能可持续?承诺过多而收入不够,我们会走向第三种模式,那是不归之路。“完善制度、引导舆论”也很重要。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民生政策,制度是不完善的,往往是没有约束的。我们应该帮助穷人,而不应该帮助懒人,我们制度中有很多这样的问题。当然还要“引导舆论”,舆论上常常是提到民生就好象站在道德高地上一样,实际上这是一个综合问题,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

全国人大通过的改革方案还提出一些方向性要求,其中财政税收改革是专门强调的重点改革。包容性发展要求把创造机会均等,平等发展,维护社会正义放在最为突出的位置,这些方面涉及非常广泛,而且往往又同财政制度相联系。所以,财政既要加快自身的改革,完善财税制度,也要积极支持配合相关的改革,着重于建立机制,促进包容。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中共三中全会都对改革做出了部署,我想十八届三中全会如果依循惯例,大致也应该是这个内容。财税改革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需要加强调查研究,理清改革思路,提出发展建议。

改革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过去30多年来,中国坚持市场取向,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改革,在此过程中,财税体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和先行军,进行了多次重大的变革,与各方面的改革相配合,推动了经济、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国家的财政实力也不断壮大,财政状况总体健康。尽管改革和政策调整任务非常艰巨,我仍旧相信,我们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之上。方向是明确的,也有一定的经验和理论准备,新一轮财税改革会取得更为长足的进展。

作者系财政部部长。本文是作者3月24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3年会上所做的演讲,本刊根据录音整理。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