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64.14岁退休最优?

 时间:2013-07-29 10:39:00 |  | 字体:【 】| 阅读: 143

(原题:64.14岁退休最优?人社部将慎重决策)

【人社部:对延迟退休将慎重决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7月25日在回答《经济参考报》记者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问题时表示,关于退休政策,人社部仍然在关注专家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将认真研究,充分论证,慎重决策。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政府主管部门提出提高法定退休年龄的改革意向,当属意料之中。近期有专家通过测算得出,对于不同的就业群体而言,最优退休年龄差异很大,但对城镇就业人员整体而言,最优退休年龄为64.14岁。专家认为,在延迟退休的大背景下,分析不同群体的退休年龄选择,并针对每个阶层设计相应的法定退休年龄,是我国调整法定退休年龄的一个政策选项。

测算64.14岁退休最优?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延迟退休政策关系到我国人口结构、代际关系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情况、总体就业状况、职工和居民收入状况等,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来选择政策实施的时机。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实验室日前的一份工作论文提出,经过数学模型计算发现,虽然不同就业群体最优退休年龄差异很大,但对城镇就业人员整体而言,最优退休年龄为64.14岁,这个数值可以作为我国调整标准退休年龄的参考值。这一观点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实验室特约研究员孙永勇等人提出。具体而言,最佳退休年龄与参加工作年龄、退休年龄、死亡年龄、名义利率、退休前死亡概率、个人效用之间存在函数关系。假设每个劳动者都在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选择适合自己的退休年龄,就可以计算出相应的退休年龄区间。

立场不同群体间态度差异明显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表示,中国规定女性干部55岁要退休,如果从二十多岁开始工作算,工作了三十年后即告退休“可人生后半程还有三十年,这三十年里不工作也是让人很难受的。”

但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所秘书长唐钧认为,制定延迟退休政策不能简单地跟欧美国家比较“因为阶层结构不一样。欧美社会以白领为主。当今中国的阶层结构正好相反,70%是蓝领,只有20%多一点是白领。这就意味着,在中国大多数人是反对推迟退休年龄的。”唐钧说:“在当今中国,女的到40岁以上,男的到50岁以上,大多数人就找不到稳定的工作了。再推迟到65岁难以接受。”

【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措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两大重要手段,今年以来,新一届政府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全面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动力。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的财税金融改革?在经济增速放缓和财政收入增幅下滑的背景下,应如何更好地深化这一领域的改革?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贾康:“营改增”对我国当前财税体制改革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意义。

“营改增”倒逼财税体制改革,未来要推进资源税、房产税等改革

随着“营改增”试点逐步向全国各地和全部行业扩围,需要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分配关系,加快财税体制改革。随着“营改增”试点范围的扩大,有关部门必须认真研究和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积极稳妥推进“营改增”在全国范围、各个行业推开。二是调整政府间财政体制安排,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三是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益。此外,还要完善预算收支管理制度,进一步增强预算的完整性、透明性并提高其绩效水平。

近中期来看,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

进一步通过“营改增”改革,消除服务业发展的重复征税因素,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分步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积极研究推出环境税改革,理顺基础能源、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对节能降耗形成长效杠杆机制。适时扩大房产税改革试点,构建地方税体系。推进个人所得税分步走向“综合加分项扣除”模式的改革,即把工薪收入之外的其他收入也综合纳入超额累进税率的调节范围,并针对家庭赡养负担等因素的不同情况作出专项扣减。积极推进省以下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释放经济发展潜力。

【经济形势专家谈】进入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呈下行态势。GDP增长率一季度为7.7%,较上年四季度降低0.2个百分点;二季度为7.5%,较一季度降低0.2个百分点。但综合分析,在连续两个季度回落之后,未来经济增长将趋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立群:我国经济较快增长的基本条件仍然存在

我国经济除了改革开放初期曾出现较大波动,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经济增长率一直在7%以上(见右图)。其基本动力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改革开放使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范围不断扩大,人民创业活力增强和生活水平提高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而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高储蓄带来的资金优势,对外开放和自主创新结合形成的技术供给优势,有力地保障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这些基本条件目前仍然存在,因而我国经济增长不会“硬着陆”。

【“新增就业”从哪儿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今年1~6月,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725万人,同比增加31万人。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速趋缓,外界对就业状况普遍担心的情况下,上半年就业的增长点在哪里?未来就业如何保持持续增长?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 尹成基:中国的就业任务在未来一段时间仍然是相当繁重的。

新增就业第三产业贡献大

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在三大产业当中所占的比重持续提高,对拉动更多的人实现就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新兴服务业、网络服务业这些新兴业态的发展,对于拉动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技能傍身就业不难

一些地方对技工特别是高级技工的需求还是非常大的,供不应求。因此,下半年及今后,我们要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的关注力度,在提升职业技工就业方面制定和出台更有力度、更有针对性的政策。今年上半年,我国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特别是重点关注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和实施。

高校毕业生就业放首位

目前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可能有一部分不太符合高校毕业生的期望。但是,他们只要想就业,在现有的政策和一系列的就业服务活动当中是可以解决的。建议广大毕业生进一步转变观念,能够勇于到基层、到如现代农业等急需人才的新领域去就业,一定会发挥自身的作用。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