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靠什么建设“智慧城市”?

 时间:2013-08-14 13:19:00 |  | 字体:【 】| 阅读: 164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公布了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确定北京等103个城市、区、县、镇为本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其中,市、区83个,县、镇20个。试点城市将经过3至5年的创建期,由有关部门组织评估,对评估通过的试点进行评定。

1

“智慧城市”缘起

IBM于2008年提出“智慧地球”概念,2010年正式提出了“智慧的城市(Smart City)”愿景,希望为世界和中国的城市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智慧城市是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形成的一种新型信息化的城市形态。总体来说,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

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人口以上的智慧城市建设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实施全方位的智慧管理,将能增加城市的发展红利2.5到3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红利更多,投入不变,损耗更小。

“智慧城市”在中国

其实,在智慧城市概念引入之前,中国已经开始尝试电子政务和城市信息化的改革,该概念的引入正好与此相契合,它阐述了关于城市发展的一个梦想,可以看作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的地级以上城市,共230多个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规模超过 10000亿元。”承担多地智慧城市总体规划的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单志广博士说。(来源:《光明日报》)“十二五”期间,预计我国将有600至800个城市成为智慧城市,新一轮产业机会即将到来。

智慧城市理念确为当前中国所需。今天,中国城镇化正在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治理面临挑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有待扩大,亟须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大城市的发展也带来了“大城市病”。

建设“智慧城市”是“智疗”城市病的可行之路

智慧城市建设为何这么“热”?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总工程师万碧玉博士分析认为,由于我国城镇化率还不到53%,离中等发达国家超过70%的城镇化率尚存差距。伴随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在基础设施、社会管理、产业转型升级、民生改善等面临诸多挑战,在此情况下,建设智慧城市,被认为是解决“城市病”的可行之路。(来源:《光明日报》)

建设“智慧城市”有利于提升城镇化质量

解决城市病是发展智慧城市的内在驱动力。中国城市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对城市管理理念、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更新现代城市管理理念的同时,应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再造城市管理流程,使数字化城市向集成化、智慧化、协调化发展。信息化应用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是最有效的途径。所以,智慧城市在中国的最大意义,就是它有利于解决城市中存在的这一系列难题,从而提高城镇化质量。

靠什么建设“智慧城市”?

“十一五”时许多省市的信息化目标是“数字城市”或“数字省份”。现在很多省市都把战略目标定为“智慧城市”。如何实现从数字化到智慧化的转变,怎样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破解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等带来的体制弊端,才是智慧城市建设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1. 大数据支撑“智慧城市”发展

智慧城市的每一个细节都会产生庞大的数据,同时,智慧城市的运行基础也来源于对大数据的深度分析。中国正在步入大数据时代,这种重视是由政府层面自上而下进行普及的。大数据的关键在于分享。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一个瓶颈在于信息孤岛效应,各政府部门间不愿公开、分项数据,这就造成数据之间的割裂,无法产生数据的深度价值。

大数据和智慧城市是相关联的,在民生、辅助政府决策等许多方面都需要快速、精密、高效地获取、挖掘并快速应对。在一些一线城市,已经开始将大数据应用到智能交通领域,及时发现热点事件进行处理。

国务院物联网领导小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邬贺铨院士曾指出,从物联网到大数据再到智慧城市,是“格物致知”的过程,通过分析决策达到“知行合一”。如今的智慧城市发展,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

2. 新的社会管理创机制是发展“智慧城市”的保障

web2.0以后,政府管理从单向向双向互动式发展。这种管理模式对应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些基本模式。从理念上,更多强调管理和服务,而不是监管。从服务提供上,更多靠一站式服务、集成化服务。从支撑平台上,强调智慧政府。基于这些理念,城市政府依托智慧城市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产品、资源管理、计算模式整合起来,为社会管理服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政府进行社会管理创新,有一个新概念叫“政府2.0”。政府服务2.0模式希望搭建什么样的平台?第一,智慧城市要以公民需要为中心,来思考社会管理原有业务模式、管理方式。第二,提供有选择性的服务,提供可行方案。因为在社区里很难做到完全统一化的服务,特别是很多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往往都是个性化的。另外,还包括政府和公民之间的服务和互动,允许公民随时随地以各种设备完成与政府之间的交互。同时,在整个过程中要降低政府的成本。(来源:京华时报)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单志广单志广指出,我国的智慧城市试点,不是试技术方案,而是试机制模式。特别是政府引导的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探索长效机制,研究如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同时,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标准,规范评估机制,必要时将审计、纪检部门纳入智慧城市的重要项目管理之中。

3.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发展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市民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核心,它也许可以产生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但这不应成为刻意追求的目标,而以坚持以民生的改善为主要方向。要形成稳定的智能城市发展规划,就必须逐渐让市民更多参与城市规划,并最终成为规划主体,因为只有他们才更熟悉本地区的资源格局和自身需求。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很多层面的惠民工程,所以智慧城市建设要考虑城市基础设施的延续性和市民的体验性。因为,城市智慧不智慧不是政府说了算,而是百姓能不能体验到城市的智慧化。

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曾说过,智慧城市应坚持以民生的改善为主要方向。政府应该创造基本环境,鼓励民间创新,发挥各种资源水到渠成地实现信息化的目标。不应将智慧城市工程理解为政府单一主导的建设过程。否则,就可能使智慧城市演变成另一种形式的政绩工程。如果政府热衷把智慧城市建设和政绩工程联系在一起,就一定建不好智慧城市。

4.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建设“智慧城市”

有些城市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时目标很宏伟,但却没有针对本地区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的实际问题,缺乏可操作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缺乏基本的要素资源和支撑能力,最终导致简单地将各部门自己拟建的信息化项目拼成一个大包,再贴上“智慧城市”的标签就算是智慧化了,这就造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偷换概念。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掌握其资源条件、区域定位等,制定可执行、可落实、可监督、可考核的管理方法,制订创建任务和重点项目的时间节点。每个城市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采取“一城一策”的方式,推进城镇化及智慧城市建设。如果在规划之初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就是对原有投资的浪费。

结语:智慧城市通过信息技术切实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通过体制创新推进社会管理新机制,同时促进政府透明、公开、高效运行。只有民众都积极参与,充分感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便利,智慧城市建设才能成功。

本网综合新华网、光明日报、光明网、京华时报、中国智慧城市网等媒体报道整理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