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值此叙利亚内战持续、埃及政局动荡不定、“基地”组织发出恐怖威胁之际,巴以同意恢复有关巴勒斯坦最终地位谈判,无疑给中东地区局势带来一定影响。但巴以能否达成和平协议,中东地区局势能否朝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都是未知数。
2013年7月30日,在美国国务卿克里主持下,中断三年的巴以和平谈判首轮对话如期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一时引发国际舆论高度关注。值此叙利亚内战持续、埃及政局动荡不定、“基地”组织发出恐怖威胁之际,巴以同意恢复有关巴勒斯坦最终地位谈判,无疑给中东地区局势带来一定影响。但巴以能否达成和平协议,中东地区局势能否朝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都是未知数。
巴以和平问题久拖不决,其原因不在于巴以人民没有和平意愿,也不在于他们缺乏国际调停和直接谈判,关键在于双方在各自切身利益问题上不能达成妥协,以及外部大国对自身的中东利益难以取舍。正是由于外力的肆意介入,以及内部的分化角力,才使得源自20世纪初期的巴勒斯坦问题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后,仍然不能得到根本解决。
和谈并非巴以双方主动提出
1991年冷战结束给国际社会合力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带来契机,但双方未能在最终地位、耶路撒冷主权归属、边界划分、难民问题和水资源分配等主要症结上达成妥协,巴以和谈断断续续进行。如今旧问题依然存在,但新的谈判进程却能展开,不能不说是克里游说、斡旋和强力施压的结果,但美巴以各自面临的内外环境变化,特别是当前中东地区局势的波云诡谲,或许才是直接促成克里积极斡旋、巴以双方搁置尖锐分歧而走到谈判桌前的主要原因。
自2010年底阿拉伯世界爆发政治变革以来,持续动荡的政治过渡进程加剧了本地区的社会混乱和政治波动。面对“阿拉伯之春”中各国反对力量的崛起,美国既不能公开反对前政权的反对派们借民主之名崛起,又不能公然违反民意继续支持前盟友的威权政体,只能在政治变革进程中被动等待时机。此外,奥巴马政府2011年自伊拉克的撤军行动、2014年自阿富汗撤军的计划安排,加之“亚洲再平衡战略”的实施等,也使得“美国要放弃中东”的耳语越传越广。然而,美国显然不能也不会放弃中东。美国并不依赖中东的石油,但却需要控制本地区石油的流向。美国需要进一步遏制打击其在本地区的主要对手伊朗、叙利亚、哈马斯、真主党、“基地”分支乃至潜在的伊斯兰政治力量,维护其在中东地区的霸主和领导地位,同时也保护其盟友免遭上述敌对势力的威胁。巴以重启直接谈判,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它不是巴以双方的主动举措,而是克里及美国政府的单方面诉求。
为谈而谈取得突破仍为时过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试图实现巴勒斯坦最终独立建国,仅有美国的斡旋和施压还不够,巴以双方如何真正拿出勇气和魄力,在尽力维护自身利益的基础上,为未来双方的永久和平作出妥协和牺牲,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目前的局面来看,巴以没有做好准备,双方立场没有任何接近,人民也对未来的巴以和平协议充满疑虑。
对以色列而言,内塔尼亚胡的联合政府并不强势,他为了展示重启和谈的诚意而作出的分阶段“释囚”决定,尽管获得内阁13名部长的同意,但也遭致7名部长的反对和2名部长的弃权。在利夫尼与埃雷卡特于华盛顿展开初期会谈时,以色列政府宣布继续扩大资助定居点建设的计划,也令外界感受到来自其联合政府内部对和谈的阻力。这些举动均反映了以色列内部意见的分歧。然而,除了美国在国际场合给予的坚定支持外,世界主要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巴勒斯坦独立建国问题上几乎没有理解和同情以色列的主张。以色列为拒绝重开和谈而遭遇的国际压力可想而知。7月19日,欧盟委员会不顾以色列和美国的反对通过决议,决定自2014年1月始,欧盟各国不得与位于约旦河西岸被占领土的以色列公司开展贸易,也不得进口产自约旦河西岸的以色列产品。作为以色列的主要贸易伙伴,欧盟的这一决定将对以色列的对外贸易造成严重影响。以色列需要对国际压力给出合理解释,以便将拒绝和谈以及未来和谈可能失败的责任推给巴方。
对巴勒斯坦而言,尽管其在联合国的观察员国席位得到联大绝大多数会员国的支持,但若要获得安理会推荐成为联合国正式成员,必须得到美国的首肯与支持,以便尽快摆脱巴以冲突在美国中东战略中被边缘化的不利境地。就其内部的政治分化而言,无论是法塔赫内部的矛盾对立,还是其与在加沙执政的哈马斯的冲突,一方面使其需要依赖美国的支持,另一方面又无法支撑埃雷卡特在与以色列的谈判中做出更多让步。如此尴尬地位,使得阿巴斯的西岸自治政府在和谈问题上既要追随美国,又遭到哈马斯强烈掣肘。在此情况下,用埃雷卡特先前所言“为谈而谈”来描述当前巴方领导人的心态,似乎并不过分。
美巴以三方在美国国务院的首次会面,的确给未来局势的发展带来某种和平的希望,但依据过往经验以及三方目前面临的困境而言,预期未来9个月仓促上演的巴以直接会谈能取得突破还为时过早。巴以和谈要想真正取得进展,挑战远远大过各自的意愿以及为谈而谈的权宜之计。仅有表面的热情和意愿而无实质举措与行动,未来巴以局势的发展将无法令外界乐观起来。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