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著名经济学家,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的良心。在昨天(9月14日)由“凤凰财经”主办的读书会上,吴敬琏带来了刚刚第四次再版,也是他代表作之一的《中国增长模式抉择》这本书,分享他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型中所遇到问题的最新思考。
已经83岁的吴敬琏,在昨天的读书会上,谈到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一口气讲了近一个小时仍然意犹未尽,你能感受得到,他对中国经济未来前景的那份虔诚的期待以及隐约的担忧。
吴敬琏:这本书它提出的问题几乎全部没有解决,经济增长的模式它没有转型,而这样一个大的问题不解决,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命运攸关。土地、水、空气,现在都出了问题。昨天我从郑州回来,从郑州一直到北京,全部都是对面的楼看不清楚的。归根到底一句话,叫做存在“体制性障碍”。
这种“体制性的障碍”到底是什么?在现实中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吴敬琏说:
吴敬琏:一条就是政府仍然掌握了太多的配制资源的权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作用,不但没有加强,而且反过来弱化了。第二条,就是把GDP增长看作政绩的主要标志。所以各级政府都要运用自己手里配制资源的权力,去投资,用资源投入去拉动GDP的增长。
这样的变化跟当初设计的改革路线有所偏差,吴敬琏对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倒退更是颇为无奈。
吴敬琏: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有一句话大体上反映我们的状况,就是各级政府都变成了公司,书记是董事长,市长是总经理,他们决定发展什么产业,运用什么技术路线,支持哪些经济活动。这样以来,当然就不可能真正的实现转变。
此轮改革大幕已经拉开,吴敬琏建议,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还是要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而政府的有形之手,还是干预的越少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