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切莫误读“城乡教育一体化”

 时间:2013-09-23 15:53:00 |  陈宣霖 | 字体:【 】| 阅读: 137

【核心提示】一些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受“运动化”思维、“政绩观”冲动的影响,片面理解“城乡教育一体化”,把“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定位在“教育城镇化”上,用“城市”取代“农村”,用“城市教育”替代“乡村教育”,甚至把“城乡教育一体化”直接等同于“教育城镇化”,提出“小学进镇”、“初中进城”直至“消灭乡村教育”的观点,不仅误读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深刻含义,更是对中国传统“乡村教育”的破坏。  

2010091609520899762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打破城乡教育二元结构,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已经成为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城乡教育一体化”,主要还是通过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发展体制机制,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整合城乡教育资源,促进城乡间教育要素的双向流动,消除由地域、户籍差异而导致的不公平,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互补、合理配置,实现城乡间教育的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受“运动化”思维、“政绩观”冲动的影响,片面理解“城乡教育一体化”,把“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定位在“教育城镇化”上,用“城市”取代“农村”,用“城市教育”替代“乡村教育”,甚至把“城乡教育一体化”直接等同于“教育城镇化”,提出“小学进镇”、“初中进城”直至“消灭乡村教育”的观点,不仅误读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深刻含义,更是对中国传统“乡村教育”的破坏。因此,有必要厘清“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几个核心问题。

一是,“城乡教育一体化”要解决的实质问题是什么?“城乡教育一体化”作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目标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源于过度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源于乡村教育发展事业的滞后。“城乡教育一体化”,就是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发展体制机制,解决城乡间教育要素的公平互补,特别是要对乡村教育事业予以“还债”,在相对公平的基础上,使城乡教育互为资源,保持城乡教育合理的“差异化”发展,而不是简单的城乡结对、下乡支农,更不可依照城市教育的标准“改造”乡村教育。

二是,如何延续发展乡村教育?毫无疑问,教育改革在带给乡村教育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困难与挑战。如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开始撤点并校、布局调整和乡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导致乡村学校与学生大幅减少,县镇大规模学校与大班额问题突出等,形成与“村村有小学”的“文字下移”截然相反的“文字上移”的乡村教育“新趋向”。实践证明,“乡村教育”的“城镇化”不一定是“乡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佳选择。须知,“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前提,是“城市教育”和“乡村教育”都存在,如果“乡村教育”都不存在了,那么“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命题还有意义吗?

三是,如何促进城乡教育的差异化发展?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城乡教育关系从“城市教育优先”过渡到“城乡教育统筹”,现正逐步走向“均衡”。然而,“离乡”中国的现实正逐步改变乡土社会传统的权力格局,乡村文化在城市化的浪潮中正逐步走向没落,乡村教育正遭遇着“城市取向”的教育设计。如果“乡村教育”脱离了乡村生活的实际,那么,整个“乡村教育”就会成为城市教育的“翻版”。由于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和非此即彼的“笛卡尔式”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存在,当前我国“乡村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离乡”与“为农”的悖论。而消解此悖论的前提即是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确立系统化思维方式,让“乡村教育”的发展走向文化自觉之路。

总之,在清理由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歧视性、不公平的规定的同时,切不可以“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名义,消解甚至泯灭“乡村教育”。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