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网“舆情在线”监测系统显示,今日最热新闻事件是“社科院专家:延迟退休是早晚的事”,微博最热话题为“首都机场爆炸案被告人决定上诉”,凤凰论坛“村干部AA制叫陪唱女能唱出什么花样”为最热网帖,“中国房地产泡沫可以长期存在”则为最热博文。
热点话题观点辑要
□清华教授:外来人口办理北京户口可考试 媒体:“盲流论”需摒弃!
《北京晚报》15日报道,近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市规划专家文国玮,在回答“城市农村化”如何解决城市居民素质问题时认为,外来人口想要取得北京户口,可考虑进行考试审核,包括文化程度的考试、法律知识的考试、工作能力的考核等等。来北京工作,也可参照国际经验实行“工作许可制度”,没有工作许可视为“非法打工”处理。
网民“时言平”:流动人口给城市发展带来红利的同时,也必定对城市进行消耗。如何平衡发展利好与消耗的关系,考验着城市化的水平。当然,问题的关键,还是要转到区域平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全民素质的宏观命题上。而所谓“城市乡村化”,所谓“盲流论”,不过是宏观视野缺乏的傲慢和偏见。“盲流”在公民迁徙自由的不断实现中被抛弃,但板结化、壁垒化却依旧存在某些城乡偏见者的观念中。
《青年时报》:较多的行政准入手续,不仅固化户籍制度,也侵犯公民的迁徙权,更增加了腐败和寻租的机会。而人必有素质高低之别,对于素质稍微低公民,难道就该抛弃吗?且在城市能否立足,牵涉到就业、物价、房价等因素,人都是理性的动物,不合适自然也会主动离开。此外,提高全民素养可以通过公共教育等多种方式引导,因此,不用过分惧怕放开户籍制度,至少在公共服务上先努力惠及每个进城的人。
新华网:文国玮的观点满是所谓“精英意识”主导下的洁癖思维。城镇化进程中,提高城市居民素质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具体到文国玮这里,竟变成粗暴的“过筛子”。驳倒“落户北京应考试”的观点并不难,对此精英洁癖也大可一笑了之,但面对城镇化进程中如何提高城市居民素质;公共资源城乡、地区、人群间更优配置等现实问题,从制度设计者到执行者,还需未雨绸缪。
□重病老人被抬进银行改密码 网民呼吁银行服务人性化
综合媒体报道,近日,一则“七旬病重老人被担架抬进银行只为修改密码”的消息引起网民广泛关注。15日,该银行就此事发表致歉声明。对此,有舆论责问,遇到类似问题,银行的规定是什么?怎么做才能既避免纠纷又令服务对象满意?
《兰州晨报》:银行强调账户密码重置户主“亲自操作”,本意应当是防止他人损害户主的权益,对于常人来说没有什么不妥。但是,对于特殊的情况,只要是出于本人真实的意愿,或者通过合法的方式授权,无损户主利益,是可以办理的。担架上的服务放大银行规则的冷漠。银行对资金安全负有保障义务,同时对储户灵活、便利的处置权利,亦应予以相应的保证,并从规则的设计中对保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事宜,建立共同的风险承担机制。
红网:对重病缠身的老人担架上办理改密业务的感性同情,不能掩盖对银行坚持刚性制度管理、人人平等的理性赞赏。一张严密的管理之网不因一时、一地、一人的特殊情形开口子、搞特殊,牺牲的可能是个别人的便利,保护的却是大家、整体的权益,孰轻孰重,理性的人民自然心中有定论。
□北京公交一卡通退卡难 专家:办卡点退卡无难度
《新京报》15日报道,北京所有地铁站均可办理一卡通新卡,但全市只有60余个退卡业务办理网点,其中,仅11个网点可办理“坏卡”(出现损毁的一卡通)退卡业务。经记者走访发现,诸多退卡难现象存在,如退卡窗口外市民排长队、“坏卡”退卡需7个工作日后再次返回网点退还余额、卡内余额超百元只能到西单一卡通公司客服中心退卡等。
《华西都市报》:办卡容易退卡难,加之难易之间裨益于发卡方,日积月累下来收益不菲,谁都会不怀好意地联想:这种格局迟迟不能被打破,究竟是“不可为”还是“不愿为”?退卡网点太少,直接导致沉淀资金加长“睡眠期”,退不好、甚至退不了,对发卡方必然意味着更多收益。一卡通退卡究竟“卡”在什么地方、押金利息能不能纾解退卡上的纠结?这些问题,总不能只看公司“独家解释权”的脸色吧。
《新京报》:对“退卡难”这种技术创新上的懒惰也不必简单地批判,而可以用制度设计让懒惰者“离开”。比如,让一卡通充值退卡的业务外包给银行,或者将交通预付卡完全交由银行或商业公司运营。这样,既可以减少公司运营成本让其瘦身,更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退卡难的问题。总之,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寻求解决问题,可能要比行政命令更能获得多赢的、长期有效的办法。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今起报名 舆论再议“国考”
新华网报道,2014年度国考招录职位表15日正式发布,2014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有11729个职位,共招录19538人。2014国家公务员招录人数与职位数较去年减少1341人,职位减少1198个。
专家迟福林:“国考热”是官本位思想在作祟,本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多的创业创新机会,但如果让权力寻租成为一种观念甚至一种普遍现象,就是社会发展的倒退,这种机制所产生的腐败问题也是一大隐忧。要找到一条有效的监督权力的路子,让权力在制度框架内进行有效而公平的运行。
新华网:媒体很多时候刻意消费“国考热”,造成了人们的某种印象,似乎公务员是最受追捧的岗位。而国家公务员考试则是高考外公平性最受社会认可的考试了,对于家庭条件不好又没后台又急于改变命运的人来说,考公务员又何尝不是其最佳出路之一?
□安徽“三多书记”获刑15年引关注 舆论:干部监管亟待加强
新华网15日报道,大到帮房地产商审批项目、征地拆迁、周转资金,小到为其“摆平”赌博被查、酒后驾车、办理“最牛车牌”。15日,安徽黄山市原政法委书记汪建设被蚌埠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5年。汪建设因哥们多、饭局多、名牌多,被网友称为“三多书记”。
中国经济网:在黄山市政商界,汪建设成了广为人知的“三多”。但直至今日才被绳之于法,不知是该感叹他的受贿手段高明,还是该拷问有关部门监管不力?审判“三多”书记给那些手握权力的人提了个醒:应该吸取“老虎”“苍蝇”们的教训,好好规范自己手中的权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千万不要以身试法,企图将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否则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网民“王盼”:汪建设的堕落和下马,不仅仅反映了一名官员的个人成长问题,更影射出了当前在干部考核监督体制上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何把权力关进笼子,如何保障干部思想的纯洁性,如何在干部思想步入歧途的初期及时发现、正确引导等,都是我们在今后的干部培养过程需要逐步完善并最终落实到制度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