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主导型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能够对产业链上各类企业的优势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及配置,并促进上游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我国传统制造业在国际分工序列中属于低端的加工制造,而掌握核心技术和市场渠道的跨国公司则是全球生产布局和利益分配的控制者。同时,在产业链上的其他次级供应商还依靠“瀑布效应”进行产业整合,形成产业的高度集中化。我国传统制造业面临着主导厂商和次级供应商的多重控制,加大了追赶的难度。当前,我国依靠全球价值链(GVC)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受到威胁,亟须通过构建国家价值链(NVC),依靠国内市场建立起新型产业循环体系,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流通环节成为发展动力
构造国家价值链的过程,面临着产业发展动力或主导厂商的选择问题。理论上而言,在航空、汽车、专业设备制造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行业中,核心技术是产业链的发展动力和利润源泉,价值链由那些掌握核心技术的制造商主导。在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中,市场渠道、品牌管理、制造服务等流通环节,成了价值链的发展动力和主导环节。
我国现已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零售企业、物流企业、专业化市场等流通企业或交易平台,为构建流通主导型价值链奠定了基础。大型流通企业通过完善自身功能,将逐渐实现由商品交易平台向价值链主导者或协调者的角色转换,成为产业发展的引擎和中小制造商转型升级的主导者。
流通主导型国家价值链的运行方式
流通主导型产业链大致是以两种方式运行的。
一是实施全产业链控制。大型流通企业通过向上游延伸,以控制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从而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流通企业可以采取兼并、收购等纵向一体化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契约方式组建产业链战略联盟,实施产业链控制。以中粮集团为例,其原本是以粮油食品进出口为主业的贸易公司,目前已经由粮油原料的贸易商与提供商,向产业的前向和后向延伸,转变为粮油食品链的供应商和运营商。通过实施全产业链控制,集团内的各个业务单元共享了采购、技术、生产、品牌和渠道,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而且增强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是实施关键环节或核心环节控制。流通企业仍然专注于自身擅长的采购、运输、仓储、批发、销售等环节中的一环或多环。这些关键环节在产业链中属于利润最高、附加值最大、拥有话语权最多的部分。流通企业可以将自己并不擅长的加工制造环节外包给专业供应商,通过设定技术标准实现对关键环节的控制,从而主导产业链的运行。香港利丰集团是其中较为成功的案例。该企业创建于1906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出口贸易商之一,多年来一直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并收购了多个时尚品牌,但仍然将主营业务设定在出口、零售和经销批发等流通环节,大量的制造业务以外包方式交给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加工企业,并以技术标准控制和协调价值链的运行。同时,该企业还为供应商提供技术、金融、信息咨询等多方面帮助,促进了产业链整体升级。
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流通主导型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尽管不具有技术优势,也没有核心技术,但是它们作为流通载体或流通平台,能够对产业链上各类企业的优势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及配置,并促进上游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第一,流通企业掌握着销售终端和分销渠道,能够及时将市场销售信息反馈给上游的制造商,促进制造商改进技术和工艺,甚至激发后续的技术创新。流通企业通过其销售和服务的功能,使创新产品逐渐被消费者接受和认可,是实现产业链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推手。而在全球价值链中,制造商与国际市场中的消费者之间不存在直接联系,市场信息在向制造商传递过程中要经过多个发包商,必然要发生信息漏损和信息失真,不利于制造商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升级。
第二,国家价值链中的市场需求更加稳定,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国家价值链是在一国范围内构建自主的产业体系,业务环节外包以及订单转移均在国内进行。而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市场需求波动较大。此外,依托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需求,因涉及中间产品进口以及加工贸易出口,经常遭到西方国家的贸易制裁。国际贸易争端的频发也将加剧市场需求波动,不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
第三,国家价值链掌握着产业发展的主导权,能够自主决定自有品牌、生产网络、销售渠道。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它能够及时调整生产和销售结构,对产业链上企业或资源进行重新调整,提高链上企业的应变能力。而全球价值链环节中的加工和出口,均是在跨国买家订单指挥下“被动”完成的。它们的技术能力、生产工艺、人员配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跨国买家决定的,没有发展的主动权,缺乏转型升级的动力。
第四,国家价值链自主构建了完善的产业体系。国家价值链形成集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市场销售、物流仓储等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制造商依靠上下游产业关联效应,有利于转型升级。而全球价值链中的加工环节形成的是“两头在外”的“三角贸易”模式,生产体系被分割,呈片段化,也阻滞了制造商的转型升级。如我国制鞋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后,仅仅承担其中的加工制造这一简单环节,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制造商无法通过产业关联向产业链高端攀升。
培育流通龙头企业
现代产业演进的基本规律表明,大型流通企业拥有庞大的销售网络和信息资源,逐渐成为产业链的主导者和系统整合者。在构建流通主导型价值链中,关键之处在于培育大型流通企业。我国流通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市场集中度过低的问题,需要培育与壮大流通龙头企业,使之成为价值链的主导者。
一是以市场化手段培育流通龙头企业。一方面,鼓励流通企业实现跨地域、跨行业的重组、并购、联营、上市,以实现规模的扩张和产业链的延伸。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在流通企业中建立融资服务型公司,实现商业资本、产业资本有效对接,以商业金融为抓手,进一步壮大流通企业。
二是以政府干预方式壮大流通企业。政府应积极发挥财政杠杆的作用,支持流通企业新建或扩建物流配送中心、仓储中心、冷链系统等流通基础设施,以及通过自建、参资入股生产基地等做法,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从而提高流通企业资本规模和产业整合能力。此外,政府应在房屋租赁、土地使用、财政补贴、信贷融资等方面给予流通企业一定的支持,特别是要通过降低流通企业首次公开募股(IPO)门槛、降低流通企业税费等措施,增强流通企业融资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