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浅析默克尔执政时期中德外交

 时间:2013-11-25 14:02:00 |  赵文佳 | 字体:【 】| 阅读: 137

中德自建交以来都保持着较为良好的外交关系,尤其是在德国总理科尔和他的继任者施罗德在位期间,中德两国以共同的经济利益为基础,同时发展经济外交,两国的关系空前紧密。但是2005年德国第一位女总理默克尔上台之后,虽然前后对我国态度有所反复,但是总体上不太友好,尤其是她的外交政策受意识形态价值观影响很大,对我国的人权问题、知识产权问题等都直接横加指责,甚至公然表示支持达赖喇嘛,并且不避讳的会见达赖,这直接使得中德关系越来越僵。

一、默克尔执政时期对中国政策的反复性

从两德统一到今天已经二十多年,中德两国的外交一直在稳步的前进,从一开始的重点发展某一领域的外交到后来的全面外交,默克尔之前的几任德国总理功不可没。科尔总理在任期间,为了改善中德关系,制定了以中国为核心的外交政策“亚洲战略”。施罗德总理在任7年,访华的次数就多达6次,可见其对中国的重视。这两任总理都更看重中德两国的经济利益往来,因此为避免由于信仰和历史不同而造成的外交摩擦,他们都很少涉及价值观层面的探讨,而是注重实用主义。

前两任德国总理的对华政策和积极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德国民众在受益的情况下都很支持这种亲中国的外交政策,所以,作为科尔和施罗德的继任者,默克尔在2005年成为新的总理之后,曾经在就职时宣告关于中德外交政策,她会延续前面几任的政策走向。而2006年默克尔访华,她还特意再次申明,“德国新政府高度重视同中国的关系,致力于保持和发展前几届德国政府奉行的积极的对华政策,并将继续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默克尔做出这样的声明,是因为她知道这是大势所趋,只有合作才能双赢。

虽然有两次公开声明,我们也已经论述了中德外交和谐的重要性,默克尔在她之后的执政中并没有一直贯彻或者延续前任的对华外交政策,而是多次反复。我们必须看到,即使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德两国外交比较稳定了,但从德国统一以来中德外交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跟德美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两德统一之前,西德就几乎是美国在扶持,东德可以说是苏联在扶持,苏联解体,两德合体,显然美国成为新德国的最大外交对象,如何使得德美关系更加友好一直是德国政界的热点。尽管德国和美国也不是一点矛盾都没有,但比起其他国家,他们算是更为亲近的,所以为了搞好德美关系,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德国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其中也包括中国。《南德意志报》撰稿人曾经评价说德美两国是一种天然的“伙伴关系”,默克尔上台后,这种亲美的势头更加强势,不止是政策上亲美,在意识形态价值观方面,默克尔也与美国的很多思路是一致的,比如人权的考量。

这可能和默克尔的出身有关,她是东德的“造反派”,亲美之情,她从未掩饰。从上台之初,默克尔就已经宣布过要好好经营与大西洋彼岸的美国的关系,在正式上台后,更是积极修复因为伊拉克战争而有裂痕的德美关系。布什总统曾经回应默克尔说德国是美国的重要盟友。

默克尔执政后几年,美国调整了西进政策,开始重新审视亚洲,想要在亚洲占有更大的话语权,这就必然和亚洲大国,其中包括中国要产生一些经济或者政治等方面的冲突。如上文所述,美国对德国的影响不容小觑,因此,作为亲美派,默克尔领导的德国政府便逐渐改变了最初的对华政策,倾向美国,拉开了中德的距离。

当然,这种远离,有时候也不一定是自愿的,也许默克尔只是想“避嫌”,不管出于哪种考虑,她还是做了几件影响中德关系的事情。比如说,前任总理施罗德在任时,曾经推动过“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然而默克尔上台后,就声明德国不会再单独推动这项提议,她言明,是否解除禁令也要看中国人权问题等的解决情况,这是要干涉一个国家的内政了。在经济层面也有所表示,默克尔政府不承认中国的完成市场经济身份,对中国产品多方阻挠,影响了两个国家的贸易额。这些事件的背后,或多或少都能看到美国对德国的影响。

二、默克尔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外交

有人将默克尔的对华政策称为“价值观外交”,我认为在前面加上个意识形态更容易理解。这并不是默克尔的原创,在冷战时期,很多国家都擅长此招,不同的意识形态就不来往,即使经济条件需要他们合作,也会将对方置之门外。但是冷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几乎已经没有国家还用意识形态来指导外交政策了,即使是开山鼻祖美国也开始学会了“务实”,与和他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开展经济、文化甚至政治方面的合作。没想到默克尔上台后,却很推崇这种外交方式,比如干涉我国的一些敏感事件,指责我们的人权问题,会见达赖等等,这些甚至有干涉别国内政的嫌疑。

俗语称,道不同不相为谋,也许默克尔是这样想的,然而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东方大国,劳动力丰富,资源丰富,地大物博,市场潜力越来越大,与这样的国家不思相与,反思相离,这是不明智的。

很多人都把矛头直接指向默克尔本人,这样是有些偏激的,一个文明的国家,政策都是领导集体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不是默克尔一人的一言堂,所以,对中国外交政策方向的改变,也不仅仅是因为默克尔的志愿,或者美国的志愿,也有德国自己国情的问题。

两德统一以来,德国经济一直处于困境,失业率高,市场不景气,很多民众都对政府很失望,为了转移民众的视线,正在发展的第三世界的国家就变成了政客手中的托词,尤其在2007年中国全民生产总值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之后,德国长久以来的国家优越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所以,对于中国的崛起自然而然产生了抵抗情绪,表现在行动上就是抵制。当然,从根本上说,中国发展,德国就滋生抵制情绪,还是因为由于意识形态不同,所以德对中不信任,这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问题。

三、默克尔执政时期对华态度的缓和

我们前文已经说过,中德自建交以来,尽管有曲折,但总体上关系一直是往好的方面发展的,这得益于双方都默契的把经济利益作为合作的最重要的目的,正如那句话,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虽然默克尔很想继续推行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外交手段,但是,眼看着法国、意大利等国都在与中国的交往中获得巨大的利益,而从德国自身来说,德国出口贸易额占到了他的国民生产总值的1/3,很需要中国这样的市场潜力巨大、经济增长迅速的国家与之合作,来改善本国经济,面对巨大的经济诱惑,国内很多商会和社会舆论都开始对默克尔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外交不满,从各方面给默克尔政府施加压力,迫使她改变对华政策。

尤其是当中国因为默克尔会见达赖而拒绝和德国的公司签订很多大的合同的时候,默克尔也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德国媒体做了很多调查,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民众不支持默克尔这种疏远中国的行为。

因此,默克尔政府也逐渐的在改变对华的态度,不再那么尖锐的指责中国的人权等问题,承认中国“一个中国”的原则,不再高调会见达赖喇嘛,尤其是2008年,时任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到柏林访问,德国的时任外长施泰因曼尔负责接待,这标志着默尔克执政时期的中德关系终于又重新得到了缓和。

结语

通过分析默克尔执政时期中的外交政策的改变,我们不难看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如果是以损害本国的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为代价的话,那这个外交政策就是不成功地,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虽然由于默克尔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外交,短期内影响了中德两国的外交进程,但由于中德两国自建国以来都以发展经济为外交基础,所以相信长此以往中德两国仍然会走向更亲密的合作,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梅兆荣.《德国默克尔政府的外交政策调整》.《当代世界》,2007年第8期.

[2]《胡锦涛会见德国总理》.《人民日报》,2006年5月23日.

[3]Kay,Moeller.1996.“GermanyandChina:AContinentalTemptation,”TheChinaQuarterly147.

[4]王艳.《默克尔:平衡外交延续对华政策》.《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5月29日.

[5]金点强,靳宁.《默克尔大搞“价值观外交”的玄机》.《青年参考》,2007年11月13日.

[6]青木,汪北哲.《中国表达愤怒震动德国》.《环球时报》2007年11月19日.

[7]蒋安全.《温家宝与默克尔总理举行会谈》.《人民日报》,2009年1月20日.

[8]连玉如.《中国与德国的“天然盟友”关系刍议》.《德国·欧盟·世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