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思想的逻辑理路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思想是文化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它既是历史的逻辑延伸,也是现实的逻辑必然。时代性是其鲜明标志,创新性是其理论品格,实践性是其根本要求。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实际,放眼世界潮流,对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文化发展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它坚持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取向,以文化综合和创新为基本内容,以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特征,以人类文明进步为最终目标,对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发展的地位、作用、方向、目标、动力、思路、格局、战略等进行系统的探索。历史的、现实的逻辑表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中国文化建设整体面貌和格局焕然一新,极大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型和转变,有效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思想是历史的逻辑延伸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思想有着清晰的历史脉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针对当时的文化现实和社会实践,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都作出了科学阐述。
1.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共性的阐释
从历史源头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和理论工具,对无产阶级文化和文化的作用、意义进行了精微独到的阐述,具有鲜明的特点,即以人为本的文化、革命进步的文化、科学理性的文化。
一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以人为本的。作为人类劳动的结晶,文化是人本身能力的对象化,是人在自然的表征符号。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他们的生产实践、生活实践和科学实验活动是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和根本,人民创造了文化,文化服务于人民。由此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文化观是以人为核心的,是以人为本的,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物质与精神、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哲学观点。
二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革命的、进步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进步是人的完善的最高体现,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产生到成熟的不断发展的符合历史要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体现出彻底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就是继承马克思主义革命的进步的文化观,不断提出符合历史潮流的文化建设、文化发展和文化进步的政策和对策,实现先进文化代表者的历史使命。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以革命性为动力,以进步性为追求,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三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科学的、理性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就必须切实掌握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用理论的力量、真理的力量推动人的自由的实现。科学、理性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鲜明特色,也是其区别于其他各种文化思潮的显著特征。
2. 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的逻辑发展
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的基本理论,注重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渗透性、引领性、灵魂性和指导性作用,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努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思想集中体现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文化观中。
毛泽东的文化观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形成的,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丰富和发展。他科学地论述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揭示了文化的内涵以及同经济、政治、社会诸因素的关系,确立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观,提出了文化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邓小平文化观是在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时期形成和发展的。邓小平重点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作了深入的阐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打开了新视野,开辟了新道路。
江泽民文化观形成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胜利推向21世纪的历史时期,集中体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共产党人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强调文化与经济、政治三位一体的思想,构筑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格局,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达到一个新高度。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思想的逻辑形成
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过程中,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有没有强大的文化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文化因素在各种经济的、政治的和社会的竞争过程中的作用正在日益突出和不断增强,发展文化生产力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视作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因此,胡锦涛《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谁占据了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结合中国文化发展现实,在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和党的三代领导人文化发展观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邓小平两个文明建设文化观、江泽民先进文化建设文化观思想的继承,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命题。首次发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建设文化强国”的号召;首次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命题;首次提出了“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战略任务;首次提出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的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思想是现实的逻辑必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历史发展的逻辑成果,也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应对文化发展现实机遇与挑战的逻辑必然。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思想是在把握机遇中产生和发展的
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的多发期,文化发展要求日渐重要和迫切,文化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一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发展的力量不仅体现在对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发展的协调支撑的“软实力”方面,更体现在它逐渐显示出来的“第一生产力”的“硬实力”方面,文化通过文化产业直接对国民经济贡献GDP,直接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国已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和规划,把文化发展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空前重要。
二是文化需求旺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跨越,雄厚的经济基础为扩大文化需求、刺激文化消费提供了有利契机,国内文化需求保持强劲增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供给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这是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同时,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居于世界第二位,中国崛起的效应开始出现,中国文化则更是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具有中国文化概念的文化产品和活动普遍受到欢迎,世界对中国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
三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优化。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加大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力度,由那种高投入、高耗能数量增长型模式逐步向小投入、低耗能质量效益型模式转变。由于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引擎,以内容为核心,基本不消耗物质能源,绿色无污染,具有质量型知识经济的优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必将促进我国的文化发展,必将给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
四是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经过近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丰硕成果和显著成效,文化发展的体制瓶颈得到纾解,文化发展中市场规则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得到优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有力地促进了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各类文化人才竞相涌现,有力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文化体制改革是一场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革命,必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我国的文化生产力,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思想是在应对挑战中产生和发展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在文化方面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有思想观念因素、有体制机制障碍、有政策保障不足等。这诸多挑战要求文化发展命题的必然提出和迅速求解,从而促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一是文化发展面临新的考验和冲击。首先是传统文化面临冲击。随着我国入世承诺的相继兑现,西方的文化产品、价值理念纷纷涌入,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发展等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其次是一元化的指导思想面临新考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西方敌对势力和意识形态加紧对社会主义事业进行干扰、渗透和威胁,加之社会思想日益多元化,各种思潮日益活跃,各种落后的、腐朽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大肆泛滥,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思想经受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在多元、多变、多样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保证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成为我们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是文化发展陈旧思想观念急需破除。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蒸蒸日上,也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但很多陈旧思想观念和过时工作方式在现实中依旧顽固存在,严重阻碍和制约了我国的文化发展。实际工作中还大量存在着重视经济发展、忽视文化发展的问题,存在着重视发展国有文化企业、轻视甚至歧视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问题。有的地方不注重创新与学习,不能很好处理文化发展与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发展的辩证关系,固守老传统老习惯的思维定式依然存在。因此,只有积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是信息技术的挑战。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信息技术在为人们提供方便快捷的网络体验和信息服务的同时,也使各种落后思想、腐朽思想、消极思想、虚假信息和谣言能快速、大范围传播蔓延,严重威胁着我国文化的安全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从社会科学的视角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研究,加强对网络文化的引导和管理,发展健康有序的中国特色网络文化。
四是制度缺失的挑战。我国文化发展在制度机制层面还存在很大改进空间。在制度规划方面,存在文化发展规划、文化发展法制建设与文化发展实际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存在政策法规缺乏前瞻性、科学性和不完善、不配套问题;在执行落实方面,存在制度措施和具体法规不落实和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存在具体措施不健全、可操作性差的问题。制度的缺失造成了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困境,是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思想理论评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思想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必然产物,它着力解决我国文化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现实难题,是对中国当代文化发展本质规律的揭示,在文化发展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时代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思想的鲜明标志
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始终是理解一个民族发展最重要、最根本的论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思想紧跟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步伐,紧贴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时代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广泛的社会基础,由关注民生、理解民心而上升为饱含深情的文化价值追求,立足于生活于中华大地上的各个族群的所思所想的现实,彰显出中华民族在21世纪初的头十年所承载的精神新状态、文化新目标、发展新要求,是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躬身实践的行为导向,是“平民百姓”的一种纯朴风俗。这种文化发展思想既博大精深又微观精细,它立足现实、着眼未来、要求具体,指明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绘制了文化发展的宏伟蓝图,拿出了文化发展的有力举措,时代性是其显著特征。正是因为具备了这种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思想才具备了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动力和活力,能够真实反映当代文化发展的现实特征和基本路径。
2.创新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思想的理论品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思想是历史的逻辑延伸和现实的逻辑必然,其思想内容具有深远的理论根源、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同时,它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分析文化发展的多方面因素,将历史和现实相联系、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它站在人民的立场和时代的前列,代表了进步的、先进的文化发展方向。它聚焦新的文化发展问题,在丰富实践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得出了一系列创新性论断,体现出了非凡的理论勇气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它明确提出和回答了文化发展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其理论思考覆盖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思想的全部内容,具有鲜明的创新性、针对性、科学性和指导性。
3.实践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思想的根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思想既是党在21世纪的头十年对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反思,也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实践的科学分析和考量,既保持了思想的历史延续性,又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强国”发展战略。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思想的形成轨迹,也就是“文化强国”战略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长远战略目标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代中国诸多文化理论、文化热点和现实问题展开了历史性思考和全局性谋划,科学地揭示了文化发展的本质,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把解决具体文化问题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等深层次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扎实推进文化发展,积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文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与中国经济转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相适应,以更为开阔的视野、更为深邃的思考、更为理性的判断,引领社会风尚,提振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发展。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