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浅谈信仰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时间:2013-12-08 17:57:00 |  孙成栋 | 字体:【 】| 阅读: 155

 内容提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党在新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重要任务,也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要想把价值观的内容最大程度上,最大范围内达成人们的共识并外化于人们的行为中需要信仰的力量。通过信仰的界说,揭示了信仰是一种精神力量等特点;明确了信仰在价值观教育中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信仰巩固价值判断与评价的正确方向,信仰能够唤醒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深化价值观意识等作用;探讨了需要从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和教育环境两个方面来进行建构信仰的机制,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信仰  ,大学生  ,价值观  ,教育

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用短短的24个字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党在新时期,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一价值取向是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基本的精神本质,这也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30年来,对精神文化领域的变革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它直接反映了当前人们的价值追求和党的价值主张。如何把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最大程度上,最大范围内达成人们的共识并外化于人们的行为中,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行为中,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大学寄予无限厚望,认为这里不仅是知识的产出者更是价值观教育的理想基地.当前大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目标,关键在于育人。育人就是使当代大学生成为四有人才,成为具有承担社会责任的理想主体。邓小平说过“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① 树立这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重要环节就是价值观的信仰。而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使人产生怀疑也是客观存在的,如何解决价值观教育中的难题需要众多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探索。本文就价值观教育中的信仰问题作一探讨。

 一、信仰界说及其特点

(一)信仰

信仰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都需要某

种信仰依托。这样信仰就表现出一种精神力量。有的学者指出“信仰是可信与确信的统一”,2这一见解无疑深刻的道出了信仰的本质。可信与确信是信仰两个方面,可信是“真”的尺度上的信,是对真理认识把握为基础的信;确信是在可信基础上的确证,更进一步的是人的精神情感的积极投入。建构信仰的机制需要考虑确信与可信的这两个因素。以往人们对信仰的认识主要停留在:信仰就是一种心理现象或是一种模糊的情感意识。然而,在信仰的过程中充满了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相互作用。它不单单是一种精神抚慰剂,它是在客观现实基础上的一种价值理性判断,在判断的基础上复归于崇高精神的向往。信仰里面充满了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但是信仰的决定因素在于价值理性的判断。

从人类的历史以及当前人类信仰的形式来看,信仰可分为两种:宗教信仰和科学信仰。由于两者形成的基础不同,它们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

宗教信仰从人类原始的自然崇拜发展而来,在西方基督教中它通过以神的“原罪”来推及人的罪,通过以罪的形式教导人们信仰神的力量。他们认为通过神的力量能够走出困惑迷失,通向澄明之境。这种“普照之光”是建立在里虚幻性的现实基础上的,在本质上就带有某种神秘性。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宗教就是“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只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3 因此,这种信仰背离了基本的客观事实和价值取向,用神的意志主宰人类的生命,把人的能动性仅仅局限于对“原罪”的救赎中。

科学信仰则是基于深刻的价值理性判断,是通过客观真理的习得以及对客观现实的实践感知而确立的一种较高层次的信念。科学信仰相信人类是历史的主体,人的存在是由人的实践决定的。他们确信“上帝已死”的事实,把心中理想赋予对科学之真理,道德之善以及人类的自由之信仰上。他们有着强烈的崇高意识,以向往崇高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虽然科学信仰与宗教信仰有着根本的不同,但是它们都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和追求。

(二)信仰的特点

信仰是一种不断促进自我升华的精神力量。通过信仰的支撑点,人们可以坚定未来的信仰,能够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合力,是人类创造历史、实现自我发展的动力。人类有一种动物没有的本能的意识:有理想,向往崇高。把理想作为提升自我的方向标,而这种追求崇高的精神的保持需要一定的信仰作为基础。十八大报告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坚持正确的方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这就是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人民的理想追求,达成人民的共识,形成长效机制,而这一主流阵地的确立恰恰离不开信仰的支持。

信仰是一种价值意识的深层次沉淀,而且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来源于价值评价的理性判断和情感强化。信仰不是无价值意义的思考,而是有着正向的价值追求。任何信仰都相应的表现出价值评价的要求。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获得肯定性认同后,便会在价值的基础上进行评价,从而形成一定的信服感,但是信服感只是信仰的一个环节。信服感整体转向信仰需要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基础上的强化。可见,信仰的过程是从一定的价值观念出发,经过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形成对对象深层认同,这时“信仰主体通过信仰这个媒介把自身的价值乃至整个人格全部地赋予、寄托和转移到信仰对象上,此时的信仰主体和信仰对象是处于一种绝对的同一状态。”4  

信仰本身内含有道德之善的意蕴。善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最高理想。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人类具有对道德之善的追问。不论是西方对基督教的信仰,还是古代中国对圣贤的向往,都带有人性向善的印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真理性,而且还本于道德理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着国家追求文明和谐的道德理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蕴含着社会向往公平正义的道德化之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倡导着个人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德行操守。对核心价值观的信仰无不反映着道德之善的意蕴。

二、重建大学生价值观信仰的紧迫性

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深入地开展,总体趋势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大学生的信仰危机成为价值观教育难以取得成效的主要障碍,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信仰危机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加快,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精神文明的发展相对滞后。新时期的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动,需要一种新的价值观相适应,然而在我国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利益矛盾凸现,新旧价值观再次交锋。

一方面,旧的价值观念仍有一定的势力左右着人们的思想,但是这与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另一方面,新的价值观念还没有取得社会大众的社会共识,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各种不良思潮也在渗透着大学生的价值观,,拜金主义,唯利是图成为一些大学生的座右铭。信仰的缺失伴随着大学生的成长,会对社会的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正是针对这一危机,党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尤其明确了要对大学的价值信仰进行积极培育。

三、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高层次人才,应该具有相应的价值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所以说价值观教育最重要的是把这种观念内化于大学生的意识中和外化于其行为上,也就是价值信仰的建立过程。

(一)过分强调形式化的灌输作用

信仰的建立首先是价值观理论的习得即“知”的过程。但是在价值观教育中却出现了一种极端,就是过分强调理论灌输。这种灌输往往跟空洞的概念和原理讲解相联系,导致了形式化的价值观教育。当然我们不能否定灌输的作用,列宁曾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5这就为灌输理论提供了指导。但是当前的价值观灌输教育中缺乏信仰机制的渗透,缺少了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特征,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这一现象。一堂价值观教育课,完全是教师照本宣科的讲解一些概念与原理,完全是按照数学等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进行价值观理论的教育灌输,而学生是否理解,是否内化于自己的意识中则成为无关紧要的问题,仅靠一张成绩单来说明价值观教育是否成功。

这种灌输的缺陷极容易就造成大学生的双重人格,大学生非常熟悉价值观的内容是什么(不是价值意识),但是在行为中他们不一定会按照自己熟知的价值观内容去做,甚至违背基本的价值观。大学生的有着健全的理智,他们对善恶都能做出一定的评价,然而行为表现与思想意识落差极大,原因就在于对价值观信仰的缺失。因此,价值观教育不仅仅需要理论的灌输,更重要的是信机制的渗透。

(二)完全按照自然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价值观教育,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

当前价值观教育中,把价值观理论知识当成自然科学知识,理解方式也基于传统的哲学认识论,这就造成了把价值观教育对象化。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不能够揭示价值观的本质结构,而且成为价值观走向实践的障碍。加达默尔曾说过:“道德的知识显然不是任何客观知识,求知者并不只是立于他所观察的事实的对面,而是直接地被他所认识的东西影响。”6这就是要求破除把价值观教育当成对象化来教学。

自然科学知识是关于自然科学规律的认识知识,其知识内容与体系是价值中立的东西。有的学者指出:“自然科学学科知识排除了价值判断和价值决定,科学知识本身是价值中立的”,如果把价值观教育等同于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就会“把各种价值观视为超越和独立于学生的已定之物,价值观教育变成了一套静态的价值评判标准体系的教育。”7在这种教育中,“教师满足于学生对知识单元的掌握,满足于测试与考核出的好成绩……把价值观知识等同于像等边三角形的规则那样的,外在于我们的客观知识”,8这终究不能算是成功的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由知到行的转化,这一环节的基本方式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对价值观的认同和信仰。通过信仰使价值观知识与价值评价活动相联系起来,真正成为大学生的自身价值意识。

四、信仰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一)信仰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人是肉体和灵魂的统一,因此人不仅需要物质生活家园以藏裹身躯,还需要精神生活家园来寄放灵魂,否则就会因失去自己的生存之根而不知所措”,9价值观教育就是为了使这种精神得到相应的安置。价值观教育不仅是价值理性和知识灌输的教育,同样需要信仰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持。唯有这种动力和支持才能固化学生的价值意识更好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如前所述,信仰是可信与确信的统一。在价值观教育中,可信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揭示当前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真理,是指导大学生进行价值判断的原则;确信是大学生对这种价值观的向往,以及培养起的情感投入。从这个意义上讲,信仰是知、情、意的统一。知是信仰产生的前提基础,意志是信仰的强化因素,而情感是信仰的确信因素。信仰提供的精神动力不仅能够巩固已获得的价值观知识而且能够强化意志的培养,使当代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信仰巩固价值判断与评价的正确方向

价值判断与评价是一种实践活动,只有信仰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评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提供了正确的方向,这一正确的方向就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承担道德责任。坚持信仰,能够使我们的掌握分寸,使自己成为道德责任的主体。在面对社会中的复杂性,需要我们进行价值判断与评价,判断与评价的正确与否关系到行为的正当性,行为的正当性就是要求与我们倡导的价值观相一致。信仰能够强化判断与评价的意识,使当代大学生“认识自身和决定自身,并且不能够让任何东西从他那里夺走这种职责。10”

(三)信仰能够唤醒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深化价值观意识

海德格尔说:“在这种不触目而又不能定局的情况中,常人展开了他的真正独裁。常人怎样享乐,我们就怎样享乐:常人对文学艺术怎样阅读怎样判断:竟至常人怎样从‘大众’抽身,我们就怎样从大众抽身;常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11 面对常人的统治,主体的人已经丧失了自己的存在,成为别人的附庸。他们对自身没有任何的价值之领会,在人云亦云的生活中遮蔽自己,在他们的身上更缺乏一种价值信仰,尤其在面对复杂的现实时显得茫然失措,本身也不能进行自主地价值思考与选择,只有在价值观教育中树立起信仰的机制,才能唤起主体的价值观意识。通过价值观的信仰消除信仰的缺失与危机,当价值选择的正确性产生了一定的价值意义,反过来又巩固了人们对价值观的信仰。

五、大学生价值观的信仰机制建构

当对信仰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有了清晰的认识,我们就需要把信仰真正的应用于价值观教育之中,使信仰成为价值观教育中的长效机制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把信仰作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一种方法,目的就是提高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信仰机制的建构需要从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和教育环境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发挥价值观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作用,注重信仰意识的培养

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是当代大学生和执行价值观教育的专业教师,他们互为教育的主体,共同面对的是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任务是把这种价值观内容通过教师的讲授,在内化与外化的作用下,成为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的价值意识即价值观知识不再是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客观现成知识。

1、深刻理解主观能动性,着重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自由意识

有的学者就提出了在当前的教育中,主观能动性并不具有昭如白日的自明性,如果对这种主观能动性没有深刻的把握就不能确立信仰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能动性“仅仅是从行为的发出者和接受者意义上划分的”,这种划分仍是片面的,行为的发出者不一定具有能动的意识,还需要“对能动性作异化与非异化的区分”12。异化的能动性表现为对某种力量的屈从。在价值观教育中,如果只强调这种异化的能动性,那学生会不假思索的盲目接受价值观知识,而这种知识是不牢靠的,造成了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不对称。所以,我们要在价值观教育中确立的信仰是建立在合规律基础上的能动性,,合规律的能动性就是要培养一种价值自由意识,使自己能够进行自主的价值选择,并成为一定的道德责任主体。“人是价值的赋予者,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内化,由知识转变成价值。只有学生自我追求……使原先的正确的价值观得以不断地丰富和更新”13 。通过价值自由意识,人的信仰获得了基础。

2、通过教师的价值观传递,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信仰

一堂课主要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组成,教材凝结着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这种客观知识存在于教师和学生之外,通过教师的讲授不一定就能使这种价值观知识成为学生自身的知识,也不一定能建立起对价值观的信仰。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运用多种方式,深化价值观影响。

一方面,教师作为一个充满理智和情感的人,也具有自己本身特定的价值观念,有一定的价值评价标准,“教师不是通过文本的价值观而是通过自己的价值评价进行教学”,14这就是要求教师本身的价值评价要与教材的内容相一致即形成“正向评价”。这样才能树立起教师的权威,保证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增强信仰基础。另一方面,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人格等非理性因素,同样影响学生对价值观的认识和信仰。如果教师的行为表现表里不一,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削弱学生对这种价值观念的信仰。这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此外师生应该加强对话,通过双向的交流与互动,相互启发,共同达成一定价值共识,促进了学生对价值观的认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从根本上强化了学生的价值观信仰。

(二)教育环境的建设是建构信仰机制的重要保障

当前大学生面对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增加了交往的便利,大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网络、社会实践活动都成为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方式。通过校园的实践活动能够强化学生的所学知识,丰富的精神世界。学校内可以通过主题班会,主题讲座,举办党的政策宣传等一系列活动来宣传价值观内容。校园内部设置宣传栏,通过这种无言的教育形式能够在使学生的价值观受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有的学者把大学生宿舍称之为价值观教育的“第三课堂”,宿舍的“文化是引导人、鼓励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种精神力量,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有深刻影响”15。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环境中的,而是在与他人的交流中生存。大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在宿舍,宿舍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影响,并且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能够增强信仰的时效性。因此要积极引导宿舍的文化建设,倡导良好的宿舍文化环境,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学生的交流话题中,推动信仰机制的建设。

价值观教育的信仰机制要发挥时效性,需要主观和客观环境的相互配合,共同支撑信仰机制的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共识,就需要把信仰作为其基础,同时把信仰作为价值观教育的机制,也是大学教育需要承担的重要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陈新汉.从信仰的高度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中南林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荆学民.试论信仰危机[J].求是学刊,1995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10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7814孙迎光.德育理解:跳出传统教育学思路[J].南京社会科学,2010.

1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2012.

12 13孙迎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15陈章龙.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共识机制问题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