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试析邓小平理论“活的灵魂”

 时间:2014-01-10 13:38:00 |  陈中生 | 字体:【 】| 阅读: 123

2014年8月22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者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正确把握和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活的灵魂”,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弘扬小平理论、传承小平精神”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应该成为今年我们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一项重大实践活动。通过深入学习和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我认为其“活的灵魂”应该体现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依靠群众、共同致富”等五个方面:

一、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指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使思想观念冲破旧习惯势力的禁锢和束缚,把主观世界的思维意识与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克服那些不符合实际的“习惯思维”和“主观偏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创造性的改造客观世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它不是一个抽象空洞的哲学命题,而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为对象,是由实践到认识乃至理论的科学思想体系。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工作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邓小平文选》第2卷141页)。邓小平同志曾经还指出:“我们搞四个现代化,不开动脑筋,不解放思想不行。什么叫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决不能够偏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轨道,不能损害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全党对这个问题要有一个统一的认识。”(《邓小平文选》第2卷279页)。“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认为解放思想已经到头了,甚至过头了,显然是不对的。”(《邓小平文选》第2卷364页)。

二、实事求是。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坚持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时,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文选》第3卷3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起点也是逻辑起点,贯串在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他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关于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就像他1992年南方谈话时所说的那样,“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邓小平文选》第3卷382页)。

三、改革开放。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邓小平同志认为,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他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邓小平文选》第3卷372页)。对改革开放的性质、作用、意义和影响,邓小平论述得最多。1984年,他明确指出:“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邓小平文选》第3卷82页)。之后,又进一步指出:“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136页)。“改革开放使中国真正活跃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232页)。根据邓小平的这些论述,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改革开放前无古人。改革开放的每一个大的举措都是创新,必然会引来许多不同意见和议论。怎么办?邓小平提出了“不争论”原则。他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邓小平文选》第3卷374页)。邓小平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他主张全面开放,向所有国家开放。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吸收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对外经济合作。

四、依靠群众。依靠群众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力量源泉。

邓小平始终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树立群众观点,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群众路线。他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很多旧问题需要继续解决,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邓小平文选》第2卷342页)。“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因为经验不足,会面临多方面的困难。……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走群众路线,才能够得到解决。”(《邓小平文选》第2卷230页)。“我们这些年来搞改革的一条经验,就是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力下放给农民。农村改革是权力下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要权力下放,下放给企业,下放给基层,同时广泛调动工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管理,实现管理民主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180页)。这些论述表明,只有依靠人民群众,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巩固并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曾这样说过 :“我是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五、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根本价值取向。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早在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预备会上,邓小平就提出了要“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一共同富裕思想得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的肯定和强调。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初步目标是到20世纪末,使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城乡居民收入成倍增长,全国人民物质生活到达小康水平。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时,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的最终结果归结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不能动摇的原则。”邓小平反复强调: “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180页)。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标志所在。实现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决定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动因,也是判断改革开放成败的最终标准。1985年3月他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讲:“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同年8月,他在会见外国客人时又表示:“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1986年9月,他在接见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的采访时,再次指出:“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坦率地说,我们不会容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邓小平认为,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靠社会主义的制度保证,资本主义制度下是实现不了共同富裕的。他在1990年4月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决大家的困难,才能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安市邓小平图书馆)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