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增速放缓,转变发展方式变得更为重要

 时间:2014-01-27 09:05:00 |  观点中国 | 字体:【 】| 阅读: 164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为7.7%,与上一年持平。境外媒体结合我公布的年度数据,预测我未来经济走势。相关分析评论摘编如下:

增速放缓创14年来最低英国广播公司网站1月20日报道:中国2013年经济增长为7.7%,统计局称这在保就业的下限以及防通胀的上限之间。这是中国14年来最低的增长率,但达到了年度经济增长保持在7.5%以上的目标,中国官员对此表示满意。

德国之声网站1月20日报道:中国挥别了过去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希望进行经济改革并且使经济增速趋于平缓。究竟中国经济能否顺利着陆,目前仍是未知数。在许多国家,若经济增长能达到7.7%,那可是值得庆贺的喜事,但中国经济观察家们可笑不出来。这一增速是自1999年来最缓慢的速度,而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主要引擎。但各界应该逐渐习惯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字减低的情形。中国正面临重大的结构问题,经济表现无法达到过去的水平。

数据凸显政府面临的挑战英国《金融时报》1月20日报道:中国经济增长在去年第四季度放缓,凸显出北京方面面临的挑战。中国政府正努力维持经济增长,从而在实施痛苦改革的同时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中国政策制定者最大的担忧之一是债务的迅速增长,其中大部分债务是由监管宽松的影子银行体系所引发的。

美国之音网站1月20日报道:改革既可能创造机会,也可能放慢增长。瑞穗证券亚洲公司经济学家沈建光说:“中国政府,特别是中央银行,目前处在巨大的两难困境中。一方面,他们需要减债,打击影子银行活动;而另一方面,他们还需要确保这种孤立的信贷违约事件不会发展成一场全面的金融危机。”

中国经济步入全面转型期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1月21日报道: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这使得政府能着手深化旨在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改革。通过改革将经济发展模式从以投资和出口为主向以刺激国内消费为主进行转变。

西班牙《国家报》网站1月20日报道:在过去以出口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疲态尽显的情况下,中国经济正步入全面转型期。中国需要改变重点,以便实现可持续和高质量的发展。但任何转变都会付出经济放缓的代价,中国政府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

德国《世界报》网站1月20日报道:由于增速放缓,转变发展方式是向着更均衡、更高质和更持久的趋势发展,因而显得更为重要。改革将促使中国经济走上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立足国内市场的持续发展道路。

考验政府改革能力及意愿美国彭博社1月20日报道:中国2013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长放缓,在信贷收缩已经给经济前景造成压力的背景下,这将导致中国的增长势头进一步减弱。任何进一步放缓都将考验中国领导人实施最大规模改革的意愿。

日本《朝日新闻》1月21日报道:中国正在同过去的发展路线诀别,并努力避免已生成的泡沫和风险破裂。已迎来执政第二年的习近平政府将面临极大考验。

日本《每日新闻》1月21日报道:中国是否能推进改革,提升经济质量?对习近平领导班子而言,2014年是经济改革的真正考验。

西班牙埃菲社1月20日报道:虽然2013年的经济增长数据表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经济正逐步降温,以出口为主的增长模式已疲态尽显,但同时经济也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这将考验政府推行改革的能力。

经济面临两点不确定因素 美国《华尔街日报》1月20日报道:中国经济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经济体制改革必然遭遇的阵痛,特别是今年投资下滑过快进而导致经济增长失速;二是改革推进时协调困难可能导致的危机。

《日本经济新闻》1月20日报道:中国经济属于过度依赖投资的体制,住宅价格上涨等经济泡沫的担忧仍然存在,其还面临地方政府债务和“影子银行”膨胀的问题。再加上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扩大路线即将达到极限。虽然领导层提出加速重视市场作用的改革,但是向内需主导型经济模式转变和提高经济效率需要一定时间,另外结构改革短期内可能拉低经济增长率。中国领导层面临着兼顾稳定增长与推进改革的难题。

2014年增速或前低后高路透社1月19日报道:由于投资和需求乏力,中国2013年的GDP增速可能创下14年新低。分析人士称,随着中国以牺牲出口和投资增长为代价,奋力推动国内消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增长可能进一步放缓。

香港《南华早报》1月20日报道:专家和机构普遍对2014年GDP增长预期乐观,或会出现前低后高态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的联席副所长刘元春指出:“数字显示,中国经济‘崩溃论’和‘快速复苏论’都是错误的。”德意志银行董事总经理、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2014年中国GDP将进一步复苏。

外界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美国《时代》周刊网站1月20日报道:我们都应欢迎中国放慢脚步。越来越多人担心,2008年金融危机可能在中国重演。中国必须慢下来,难能可贵的是,中国政府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承诺将开放金融市场,加强对效率低下的国企的管理,释放私营部门的活力。如果中国信守诺言,其经济会变得更健康、更注重市场的主导性,从而为进一步增长奠定基础。但中短期内,其增长很可能会继续放缓。中国经济还将经历“再平衡”过程。

美国《华盛顿邮报》1月20日报道:全球金融机构大多数经济学家倾向于更为乐观,他们预言中国经济将在今后十多年内逐渐展开调整,不会出现大幅放慢或金融灾难。

需通过改革寻找新的平衡点 德国之声网站1月20日报道:上个十年的发展模式已不再适用于今天。中国政府必须在发展和急须进行的改革之间找到平衡点。迅速增长的地方政府和国企债务令经济计划决策者尤为担心。日益加剧的房地产泡沫现象、规模逐渐扩大的影子银行、可疑的贷款发放和投机性的资产管理产品等等均提高了金融风险。虽然中国不再拥有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其经济增速依旧遥遥领先。目前的债务水平已令人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情况忧心忡忡,并且中国向依靠内需实现经济增长的转型也会受到挑战。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